網頁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說話的練習五個方法

1:沒事常發言,多說多進步

說話是種習慣,有些人私底下想法很多,但就是不敢當眾「說」出來,侯宗成曾有類似經驗,即使國高中就參加演講比賽,但當他大一第1次赴美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時,還是歷經了一場「震撼教育」──怯場不敢舉手,不過第2年他有備而去,對於會議進行流程,事先的資料研讀都預做準備,看到其他國家學生爭先恐後舉手,他規定自己:「有發言機會,先舉手再說」「其實不必等『一切都準備好』你可以就已知的部份發展,然後仔細聆聽別人的意見,他人的意見往往又激發自己更多想法,繼續延伸」侯宗成說。

別怕自己的問題蠢或是講不周延,畢竟那就是你現在的樣,嘗試說出來,未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至於公眾演說,即便是演講高手或業界名嘴,照樣都會經歷發抖冒冷汗腿軟的第1次。

克服演說恐懼症,首先一定要做功課,李學澄後來協助部屬上台演說的方法之一,就是30分鐘的演說讓對方練習整整1個月,「讓他有萬全準備,就不會那麼緊張」藉著對演說主題周延的研究,規畫演說內容,進行充分事前演練,就能提高自信及自在感,事前演練時,試著寫下較完整的演講稿,若演說時真的突然腦筋一片空白,還有筆記可以幫忙。

至於建立演說信心,李學澄的招式是在每次演說中尋找聽眾群裡善意的眼神,透過與對方眼神交流他會愈說愈起勁,「而且友善的聽眾通常可扮演你的『樁腳』跟他互動,可以幫你帶動現場氣氛」

劉中薇則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想像你迫不及待地想跟別人分享某種觀點,當你有這種熱情,把注意力放在你想傳達的訊息,與聽你說話的人身上,它甚至可以超越你對於演講的緊張感」克服內心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習慣後,第2步是開始裝備內在。

2:強化內在組織,整合,邏輯思考力

若將技巧,聲音,表情等比喻為電腦的螢幕,列表機等外部配備,那麼邏輯思考,組織能力就等於是電腦的CPU(主機)有技巧而沒內容,說話就只是「打嘴砲」,所以作文不好的人也不可能是說話高手,畢竟說話的基礎在於一個人腦子裡是否「有材料」以及個人組織,整合資訊,邏輯思考等各種能力綜合起來的表現。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游梓翔認為,在職場上最常面對的情境,就是將外界過多的資訊吸收消化,過濾後,提綱契領報告給主管,偏偏這種掌握重點,化繁為簡的能力,一般人最欠缺。「你有沒有注意到?台灣人寫書都不寫摘要的,但外文書幾乎都會有重點摘要」他指出,為了訓練學生的整合力他常要求學生「用3分鐘解釋經濟學的原理是什麼?」因為再高深,繁雜的事物,背後都有個簡單的「故事」掌握事物的初衷或背後的邏輯,就能以極精簡的言語去描述它

看看美國是如何訓練寫作力的?美國學校一學期可能只要求學生針對兩,三個題目寫作,但同一個題目會演練很多次,例如交完第1次作業後,老師會要求你將原先第1段的某個重點描述得更仔細,到第3次則將原先的第2段再做增修⋯⋯,透過對同一篇文章的反覆重整架構,修辭,不斷使文章趨於完美,這套反覆琢磨法,同樣適用於組織,架構說話內容的訓練,當然提升說話的思想內涵及「生命厚度」最簡單,快速的方法還是讀書,讀書,讀很多書,大量閱讀,腦中資料庫豐沛,自然出口成章,旁徵博引。

3:洞察人心

敢開口,說話的材料也備齊了,但要「說對話」還是有兩大原則,首先切記:對人的關心是說話的初衷,說話無非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所有說話高手,無不洞悉人性,而所有成功的演說或人際溝通,無論其主題目的為何?必定從對方,聽者的需求與立場出發,說話時,時時把別人放在心上,自然會知道何時該開口,何時又該保持緘默,何時該「進兩步」何時又該「退三步」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

4:反覆演練,多方觀摩

再來,觀摩與反覆練習是提升說話力的不二法門,說話是一門「表演藝術」融合了外表,聲音,語調,表情,台風,用詞等各方面的整體表現,美國加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觀眾憑藉哪些元素判斷演講者的表現優劣?結論是:有55%的人看整體印象與表現38%的人聽語調,而只有7%是以內容,詞句為主!

既然說話就是演出,自然可以透過不斷操練,使其更臻完美,游梓翔強調「盡可能讓自己處身於說話的環境中,就像KTV唱久了,歌藝一定會進步」

李學澄從大學時代就兼差當家教班老師,每天上台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久之台風就練出來了,上每個教授的課,他也同時在台下想像:「這老師的課太無趣了,如果換作是我應該怎樣說,這堂課才會更吸引人?」進入職場後,只要聽到精采的演說,他必定用心觀察各項細節,分析其中動人的因素,對於生活周遭發生的故事,他會刻意記下來,作為與人溝通或演講時可用的素材。

5:創造個人說話魅力

慢慢的,你將逐漸超越「技術」層次,進一步將說話與自我人格特質結合,創造出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與說話風格,台灣卡內基中心創辦人黑幼龍,他的卡內基課程曾造就無數說話,領導高手,但他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而是慢條斯理充滿誠懇的情感,且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這是黑幼龍的說話風格,那麼屬於你的呢?

職場表達力,亞洲各國比一比

中國人:

長期浸淫於馬克思主義重批判,辯證的思想教育之下,對岸職場菁英具有相當強的邏輯思考力,加上人才競爭極度激烈,中國人多半比台灣人更勇於表現,不怕開口要求,爭取機會

日本人:

說話精而美,寫報告嚴守字數,頁數的限制,開會也必在規定時間內結束,重視說話的內涵,多敬語謙遜語,只是日本人拘謹內斂,說話常顯委婉,曖昧,不易透過言語完全了解他們的本意,此外,日本人不喜強調自我主張,習於傾聽,服從集體意見。

韓國人:

說話表情豐富,對於感情的表達能力極強,傾向於率直強烈的提出自我意見,即使在很多人的場合,也會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

新加坡人:

新加坡是多語系國家,每個人都會幾種語言,國家法令嚴明,一般人說話柔聲細語,溫和有禮,因為英語是官方語言,雖帶「新加坡腔」但新加坡人的英語表達能力在亞洲國家中仍堪稱一流,口語表達,組織能力也滿強。

印度人:

每個人都能長篇大論,愛說話,重思辯,印度教育強調無標準答案,首重邏輯思考,學校教育中有許多上台演講與溝通技巧的訓練,連軟體工程師都個個能言善道。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總經理李學澄雖是會計師出身,說話卻充滿熱情,感染力,他將口語表達能力列為員工核心職能之一,以身作則,在職場中勤於觀摩,不斷操練演說魅力。

雖主修電機工程,從小愛說話的台大學生侯宗成苦練英文,參加模擬聯合國社,不斷磨練演說的信心,實力,以及開口表達自我意見的習慣,與各國學生論辯國際性議題,毫不遜色。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認為,善用表達力與溝通力,可以改變人生,化平凡為不平凡,但無論你要「如何說」都必須先了解你要「說什麼」以及「對誰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