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8月31日 不憑眼見的信(荒漠甘泉)


經文: 「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

眼見的事物是多麼靠不住,所以真神必須保守我們在看不見的事物裡,這是多麼要緊的一回事!

如果一隻鳥兒要飛,牠必須離開牆垣和樹枝,單獨信賴牠的翅膀。如果牠要接近地面,牠飛行的工作就要受到虧損。

亞伯拉罕必須先看見自己的力量完了,自己不能再做甚麼了,自己已經死了,然後纔肯完全讓真神來做;當他不看自己,單獨信靠真神的時候,他纔能完全相信:真神所允許的,必能做成。

這就是現在真神所要我們學習的功課;真神必須拿去一切鼓勵我們的東西,直到我們能夠不憑東西來信靠祂;那時候祂就要叫祂的話語成為事實。--信宣(A. B. Simpson)

從黑道到傳道~林榮賜

破繭重生~倪雅惠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8月30日 逆境中的信心(荒漠甘泉)


經文: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經理事務的,他們看見耶和華的作為;並祂在深水中的奇事。」(詩107:23-24)

凡是風,都是叫我們的靈程得幫助的。不能幫助我們的,乃是全然無風。北風、南風、東風、西風,都沒有關係,只要是風,都可以幫助我們進港。所以你應當尋求一件事:生活在海洋裡,不要懼怕風雨。

讓我們禱告說:「哦,主啊!送我們到海洋裡去--到大水中去。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太靠近岩石了,和惡魔稍微一爭,我們就會撞得粉碎。主阿,送我們到海洋裡去--到大水中去,在那裡我們可以有夠大的地域來得到榮耀的勝利。」--披爾斯(Mark Guy Pearse)

在受試煉的時候,我們的信心最大。一切不能忍受試驗的,都不過是肉體的信心。順境中的信心不是信心。--司布眞(C. H. Spurgeon)

8月29日 自己的十字架(荒漠甘泉)


經文: 「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約19:17)

有一首詩名叫「換來的十字架」。裡面講到一個疲乏的姊妹,以為她的十字架,一定比別人的更重,所以渴望和別人換一個背背。一天,她做了一個夢,夢中她到了一個地方,在那裡橫著許多十字架--各種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十字架。有一個小十字架形狀最美麗,上面鑲著寶石和黃金。這個姊妹一看見就說:「啊,這一個背著一定舒適。」所以她就把它拿起來,不料她虛弱的身體,竟在這個十字架下面震顫了。寶石和黃金果然美麗,可是它們太重了,她背不動。

後來,她又看見一個可愛的十字架,雕刻的木架上,盤著美麗的鮮花。她想:這一定容易背了。她就將它擧取來,不料鮮花下面,有許多尖刺,刺痛了她的皮肉。她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一個一個試著,發現每一個十字架,都不容易背。最後她看見一個樸素的十字架,上面沒有寶石,也沒有雕刻,只書著幾句親愛的話。她拿起它來,覺得這是許多中間最容易背的一個。她向它仔細一看,在陽光下,她認得這原來是她自己的舊十字架。啊!這個舊十字架竟是許多十字架中間最好、最輕的一個!

親愛的讀者,真神知道我們需要背的是那一個十字架。我們不知道別人的十字架多麼重。我們常常艷羨有錢的人--他們的十字架是黃金的,上面鑲嵌著寶石--我們卻不知道這十字架是多麼重。還有一些人,她們的生活似乎很是可愛--她們背著盤著鮮花的十字架--我們卻不知道鮮花下面有許多尖銳的刺。如果我們能去試試別人的--我們以為比我們自己的更輕的--十字架看,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十字架中間,沒有一個像我們自己這個那樣叫我們滿意。--譯自信徒生活一瞥(Glimpses through Life’s Windows)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8月28日 信心的試驗室(荒漠甘泉)


經文: 「耶和華...在那裡試驗他們。」(出15:25)

有一天,我到一家大規模的鋼廠試驗室去參觀。在我四圍都是一間一間分開的小房間。鋼受試驗到一個限度,就用數碼標著優劣的等級。有的一絞就斷,有的可以拉得很長,有的可以壓得很緊;它們的扭力,緊張力,和壓力大小,都有數碼標明在上面。廠主知道這一塊鋼受得住多少壓力。他知道一塊鋼如果用來造大船、造屋宇,或者造橋樑,能夠承擔多少重力。他知道,因為他的試驗室這樣告訴他。

真神的孩子也常如此受試驗。真神不要我們像玻璃或者瓷器的花瓶一樣脆弱。祂要我們像堅韌的鋼一般,無論怎樣受絞受壓,都不會破碎。

祂不要我們作花棚裡面的花草,祂要我們作能被風雨擊打的橡樹;祂不要我們作會被疾風吹散的沙丘,祂要我們作抵抗狂風的花崗岩。要將我們做得這樣,祂必須帶我們到祂受苦的試驗室去。我們中間有許多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可以證明:受苦實在是真神信心的試驗室。--馬克康該(J.H.McC)

對別人講說信心是很容易的事,但是真神常常將我們丟入坩堝裡去提煉我們,要把貴金與劣金分別出來。哦,如果顚簸我們生活的颶風,能使我們的主更加寶貴的話,我們的顚簸也是舒適的了。有基督同在的風雨,比無基督同在的平靜更好!--馬克特夫(Macduff)

若不受苦,真神不能設法叫你的生命成熟。

詩篇51篇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8月27日 寂寞時的安慰(荒漠甘泉)

經文: 「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可7:33) 

保羅不但在活動的時候忍受了試煉,在被禁的時候也忍受了試煉。我們在最劇烈的勞動下受苦,也許還站得住;但是到了放下一切活動的時候,被監禁在牢獄中的時候,恐怕最容易失敗吧! 

勇敢的小鳥,在翱翔的時候,能高飛直上雲霄,忍受長途的辛勞;但是在籠中的時候,卻只能垂頭喪氣地在籠門上拍著無力的翅膀了。你一定看見過:大鷹被幽禁在籠中的時候,是怎樣無生氣地低著頭,垂著翅膀!啊!不活動是一個多麼悲哀的景象啊! 

保羅在監獄中!這是另一面的生活!你要不要看看他在監獄中做甚麼呢?他所望的,不是監獄,乃是獄頂上面的天;不是仇敵,乃是仇敵頭上頂著的天!我看見他在繕寫書信,簽上了他的名字--不是非斯都的囚犯,也不是該撒的囚犯;乃是--『基督耶穌的囚犯』(弗3:1)。在這一切的事上他只看見真神的手。他看監獄為宮殿,所以監獄中滿佈了勝利的歡呼、讚美和喜樂。 

被強迫離開了所喜愛的工作,他設立了一個新的講壇--一個新的見證壇--他的監獄帶給了我們一條最甘甜、最有益的自由之路。他在黑暗的拘禁中所帶給我們的信息和亮光,是多麼可貴啊! 

保羅之後,曾有好多聖徒入獄。十二年之久,本仁(Bunyan)的口,在培特福(Bedford)的監獄中,一聲都不准開!但是在那裡他卻成功了他一生最偉大最佳美的工作。在那裡他著作了一本書--除了聖經以外,最被人誦讀的書。他說:「我在監獄中,和在家中一樣安適;我一直坐下來寫,寫,因為喜樂催促我寫。」 

那個奇異的夢照耀了無數疲勞的旅客的路程。那位精神煥發的法國女士蓋恩夫人(Madame Guyon),也曾許久被囚在監獄中。小鳥常會因受監禁唱出更悅耳的歌來,蓋恩夫人心中的音樂也遠盪出了牢獄牆外,驅散了人們不少的愁苦與傷心。 

哦屬天的安慰都是從寂寞中流出來的!--李斯(S. C. Rees)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小鳳還巢~張鳳書

8月26日 永久的磐石(荒漠甘泉)


經文: 「深淵說,不在我內。」(伯28:14) 

我記得有一年夏天,我說:「我所需要的是海洋。」我就到海洋的地方去,但是海洋說:「不在我內!」海洋並不照我所要的給我成就。於是我說:「高山一定會使我得到安息。」我就到有高山的地方去,我清晨醒來,前面立著我所渴望的巍然的高山,但是高山說:「不在我內!」高山又不能使我滿足。 

哦!我所需要的究竟是甚麼呢?我所需要的乃是真神的眞理山。深淵說,智慧不在它裡面;是的,智慧本不像珍珠、黃金和寶石那樣多。惟有基督是智慧,是我們最大的需要。我們的煩惱,只有基督的友誼和愛情能安慰我們。--濮登(Margaret Bottome) 

你沒有法子將一隻老鷹扣留在森林裡。你就是替牠聚集了一群最美麗的小鳥在牠四圍歌唱,你就是給牠在最大的松樹上安放一根棲木,你就是差遣有翼的使者帶最美味的珍饈給牠,都不能動牠的心。伸展著高聳的翅膀,眼望著高臨的絕壁,牠喜歡飛往牠自己的老家--磐石、風雨、瀑布中--去安息的。 

人類的心,也像老應一般。如果沒有永久的磐石,就永遠得不到安息。我們的老家乃是天家。「主阿,祢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詩90:1)--馬克特夫(Macduff)

8月25日 直圈到那信(荒漠甘泉)


經文: 「但信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信顯明出來。」(加3:23)

在英文譯本裡,「直圈到那….信」這幾個字譯作Shut up to faith。「Shut up」的意思是關閉;這就是說,我們被關閉在律法之下,自己不會做好,也沒有希望做好;在這樣完全沒有辦法,四面的路都關閉起來的光景之下,只有一條路是開著的,這條路就是信。

真神往昔允許人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為的是要人們知道信的可貴。在律法下面,人們能夠看見真神聖潔的標準;在律法下面,人們能夠看見自己的完全無能;在這樣沒有辦法的時候,知道了真神的因信稱義的救法,應該多麼歡喜快樂呢?

真神現在還是常常喜歡將我們關閉起來,只留給我們一條信心的道路。我們的天性、我們的環境、試煉、失望,都是真神用來關閉看守我們的東西,要叫我們看見:唯一的出路乃是真神所預備的信心的道路。摩西少年的時候,在埃及曾想用自己的努力,個人的勢力,甚至武力、暴力,來拯救他的民族,所以真神必須將他關閉野外四十年,然後纔用他去做真神的工作。

保羅和西拉往腓立比去宣傳福音,受了鞭打,被下在監裡,兩腳上了木狗。他們四面的出路都關住了,只剩下一條信心的道路。他們靠真神。在最黑暗的光景裡還禱告、唱詩、讚美真神,真神就向他們施行拯救。

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他四面的出路都關住了,只留下一條信心的道路。如果他不經過這樣關閉的話,他絕不能見到真神榮耀的啟示。

親愛的讀者,你是不是正遭遇了極大的困難呢?是不是正有一件極大的失望臨到你呢?這件事情是不是叫你悲哀,叫你遭到說不盡的損失呢?你是不是很難過去呢?不要緊,你四面的出路雖然都已經關住了,卻還留著一條信心的道路。好好地負起你的困難來交托真神。讚美祂!因為祂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並且「真神為等候祂的人行事」(賽64:4)。你受過試煉以後,真神的祝福、幫助、啟示,都要加倍地臨到你;除你自己以外,還有許多別的人,也都會因著你的試煉得到亮光和祝福。--C.H.P.

8月24日 黑暗裡的花 (荒漠甘泉)


經文: 「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腓4:18)

在我一本園藝書籍裡面,有一篇叫做「生在黑暗裡的花」。內中講到有一種小花,是從來不需要日光的。我的先生告訴我說,這種小花不但不怕黑暗,並且在黑暗裡反倒生長得快。

靈界裡也有同樣的小花,當物質環境最黑暗的時候,他們就出來了。他們是生在黑暗裡的。

使徒保羅寫這封腓立比書信的時候,正在羅馬作俘虜。那時候,他一生的事業似乎將要結束了。正是在這樣受圍困的黑暗裡,花兒開放得特別可愛。也許保羅以前已經看見過這些花兒,但是它們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濃郁美麗的。真神的話替他揭開了一個他以前沒有看見過的寶藏。

在這個寶藏裡面有幾樣奇異的東西:基督恩典、基督的愛、基督的喜樂和平安;這些東西似乎需要黑暗去開發他們的神秘和榮耀一般。經歷了黑暗以後,保羅開始發現他以前所沒有發現的屬靈產業的廣大和豐富了。--喬懷德(Dr. Jowett)

每一朵花,就是最美麗的,在日光下也都有它的黑影的。 光越大,影越黑。

8月23日 不憑眼見的信(荒漠甘泉)


經文: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11:8)

這就是不憑眼見的信心。凡憑眼見的,就不是憑信心,乃是憑理由了。輪船橫渡大西洋,也是本著信心的原則的。我們在海面上看不見甚麼途徑,看不見甚麼海岸,我們卻能一天過一天地在航海圖上畫著標號,當輪船前行了若干哩的時候,我們立刻就會知道我們已經到了甚麼地方。

但是我們是怎樣來測量我們所畫的行程的呢?我們的船主每天拿著他的測量器,望著天,藉著太陽來規定他的行程。他是藉著天上的光--不是地上的光--來航行的。

信心也是這樣航行的--望著天,藉著真神的光;雖然並沒有看見航線、燈塔、或者途徑。許多時候,信心的腳步似乎牽引我們進入了黑暗和災禍,但是真神開了路,夜半變成了黎明。讓我們今天也這樣前行罷--不是因著知道,乃是因著相信。--譯自地上的天上生活(Days of Heaven upon Earth)

我們中間有許多人常常要先看清路程,纔肯起行。這樣,怎能在基督裡有長進呢?信、望、愛,是不能像長熟的蘋果那樣從樹上摘下來的。創世記一章一節「起初」後面接著就說「真神」。真神是全能的,真神不單引領那自己幫助自己的人,真神也引領那自己不能幫助自己的人,你只要全心倚賴祂就是了。

良好的機會,常是因審慎過度失去的。--選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Facebook讓你可以到更多網站「讚」一下

Lawrence Lin 22 April 2010
image
Facebook的f8開發者大會正在舉辦中,無論是各種Facebook未來發展的可能、確定釋出的資源,都可在開發者大會中得到更多具體的資訊與靈感。
繼上次提到Facebook「加入」粉絲正式改為「讚」之後,顯然Facebook希望「讚」的概念可以進一步延伸到更多人們會造訪的網站,目前Facebook對外宣告「讚」的按鈕將會在更多網站上出現。CEO Mark Zuckerberg在他的演講中提到:「在Like按鈕公開後的24小時內,就會有超過10億個Like按鈕在世界上出現!」
10億個「讚」的按鈕?怎麼做到的?Facebook目前宣稱已經有30家「非常大」的合作夥伴,其中包括CNN、ESPN、IMDb,24小時內在這些合作夥伴的網站上大家都可以看到Like按鈕了。
從以上的截圖中可看到,IMDb上已經可以讓你對於喜歡的電影表示「讚」,讚了之後,你在Facebook上的朋友們就會看到你喜歡這部電影的訊息。
倘若你還沒有朋友「讚」過該電影,訊息會提示你「成為朋友中第一個讚這個網頁的吧!」或是告訴你Facebook上已經有多少人讚過該網頁。若你已經有朋友讚過該電影,上面也會將讚過該電影的朋友們列出來。
image
「讚」 的功能有什麼好處呢?主要有幾點:
  1. Facebook將可透過這些動作清楚地分析使用者的喜好
  2. 網站經營者可透過「讚」讓自己網站上的內容有機會透過不同的方式在Facebook社群中流通。(例如電子商務網站,銷售商品也可以讓網友們「讚」一下)
  3. 使用者可以透過「讚」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於Facebook以外內容的喜好,與朋友分享(就像很多人喜歡在Yahoo!新聞表示溫馨、生氣等意見,現在雖然只有「讚」的選項,但至少可以跟朋友分享你正在看的新聞、影片或是各種內容)
Facebook最近在「挖掘使用者個人興趣」這部份顯然投入不少努力,從行銷的觀點來說顯然是可以透過資料的累積與分析來抓到更精準的目標客戶群,未來Facebook或許可以掌握你喜歡的球隊、新聞、電影、音樂、旅遊地點等各種精確資訊。比起Google透過搜尋來了解人們,顯然Facebook又更進一步。
至於如何安裝Like按鈕到自己的網站上,請參考:如何安裝Facebook Like按鈕在自己的網站上,讓網友們「讚」一下?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如何安裝Facebook Like按鈕在自己的網站上,讓網友們「讚」一下?

Facebook讓你可以到更多網站「讚」一下上提到,包括CNN、IMDb、ESPN等全球知名網站都已經成為Facebook的合作夥伴,未來在這些網站上的內容都可以直接以Like按鈕讓網友們表示意見並且分享給自己在Facebook上的社群好友。
Facebook已經提供了與Facebook Like的外掛程式供網站經營者們安裝:Facebook Social Plugins,在這個頁面上可以看到許多社群小工具,本站會在未來陸續為您介紹。
安裝「讚」的按鈕對於網站經營者來說有兩個好處:
  • 提供一個基本的互動介面給網友表達意見,同時這樣的表達形式只有正面而無負面效果(不會有被噓的風險,頂多是沒人推)
  • 網站的任何一個頁面都可能因為被網友送了一個「讚」而在Facebook上曝光,進而帶來更多新的流量
安裝Like按鈕到自己的網站上非常簡單,首先請到Like功能的頁面,會看到以下的設定介面:
image
主要是針對呈現的方式進行基本的設定,設定完成後選取Get code就可以看到Iframe或 fbml的版本,將程式碼複製到自己的頁面上便可出現「讚」的按鈕,分享後可以看到以下效果。(若程式為動態產生,請記得將每個頁面的網址放進Facebook所提供的語法,而且應該很快就會有網友製作出各種部落格外掛可以使用)
image
若您想自定頁面出現在Facebook頁面上的結果,根據網頁上的說明您可自行設定以下兩個參數:
  • og:title – The title of your page; if not specified, the title element will be used.
  • og:image – The URL of the best picture for this page. The image must be at least 50px by 50px and have a maximum aspect ratio of 3:1.
使用的方法將以上兩個參數定義在meta標籤中,例如:
  • <meta property="og:title" content="The Rock" />
  • <meta property="og:image" content="http://ia.media-imdb.com/rock.jpg" />
Facebook的願景是讓未來Web上的世界「預設就是Social化的」,從最輕量化的可以Like,到可以Facebook Connect,或許未來Facebook的影響力確實會持續發酵,無論是全球龍頭Google、Yahoo,或是台灣的Yahoo!無名小站,都勢必會受到衝擊並持續努力來面對。身為網站經營者,在這波浪潮中透過網站的改版、調整,搭配Facebook以及各種社群媒體的成長,究竟會有何效益,讓我們拭目以待。
倘若這篇文章對你有用,別忘了「讚」一下,給我們一點點鼓勵。 :)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8月22日 試煉和榮耀(荒漠甘泉)


經文: 「其餘的人,可以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東西上岸。這樣,眾人都得了救上了岸。」(徒27:44)

保羅上羅馬去的那奇異的經歷--所受試煉和所得的榮耀--眞是信徒走信心道路的一個好模型,其中最寶貴的教訓乃是:在我們所到的一切困難狹窄的地方,都有真神特殊的辦法和預備的。

按照人們普通的眼光看來,信心的道路,一定是滿撒著鮮花的;甚麼時候真神要拯救祂的子民脫離危險,真神就立刻將他們從困難中提出來。事實卻正相反。聖經上的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見證人--從亞伯起,一直到最近殉道者--都是先受試煉,後得榮耀的。

保羅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真神的孩子,無論受多少苦,仍能不在靈裡受壓。保羅因為在大馬色宣傳耶穌的緣故,猶太人商議要殺他,我們看見那時候天上並沒有在火燄雷電中降下戰車戰馬來把這位大使徒從仇敵的勢力範圍中護送出去,他是「用筐子….從城牆縋下去」的(徒9:25)。你看被裝在一只舊的衣筐裡面!像一包送出去洗濯的衣服一般!耶穌基督的僕人竟這樣坍臺地從窗戶口縋下去!

後來我們又看見他被下在監裡,我們看見他怎樣被親友遺棄,怎樣受殘酷可恥的鞭打;就是在真神允許拯救他以後,我們還看見他被留在波濤洶湧的海中顚簸;最後,拯救來了,可是天上並沒有大船飛下來把這位尊貴的囚犯接出去;也沒有天使在水面上平靜猖獗的怒濤;船上的人,必須有的抓住桅桿,有的抓住木板,有的攀住破船的碎片,有的跳下水去游泳,纔能得救上岸。這就是真神對待我們的方法。

許多時候,真神的允許並不是立刻將我們從試煉中提出來的,因為真神知道經過試煉以後,我們的信心會變成精金。--譯自信心道路上的艱難(Hard Places in the Way Faith)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第31首 主全為我 Seeking for m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60期 ◎2007.09號

作曲者:E. E. Hasty, 1837-1898
曲調名:BETHLEHEM(SEEKING FOR ME),10.10.10.6.6.6.8.6

<第一節譜例與中、英文歌詞>
Jesus, my Savior, to Bethlehem came, Laid in a manger to sorrow and shame;
昔日主耶穌降生於世界,捨棄大榮耀,救贖施慈愛;

本詩作詞者不詳,作曲者的生平亦不詳。

這首詩歌旋律輕柔,但歌詞卻訴說著神對我們至深的愛。

神愛世人,神的愛雖然無遠弗屆,絕無受限,但這首詩歌的歌詞卻專注於神對每一個祂所造的個體的關懷,所以唱起來,就好像是神與我、我與神的親密對話,其中訴說著《哥林多後書》五章17-21節所說到的:「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於神;祂藉著基督使我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
義。」

「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世界雖然沒有改變,但我們心的視野卻已脫離過往,「稱我們為義」更足顯神愛的長闊高深。

註:曲調名──BETHLEHEM(SEEKING FOR ME),BETHLEHEM喻救主降生於伯利恒城。



1 昔日主耶穌降生於世界,
捨棄大榮耀,救贖施慈愛;
奇哉,祂來臨感動我心懷!
主來找我,找我;
主來找我,找我;主來找我,找我。
奇哉,祂來臨感動我心懷!
主來找我,找我。
2 耶穌我恩主受害釘十架,
救贖我靈魂,還清我罪價;
耶穌被釘死,天地都驚怕。
主死為我,為我;
主死為我,為我;主死為我,為我。
耶穌被釘死,天地都驚怕。
主死為我,為我。
3 我曾經流蕩,遠離主牧場,
耶穌來尋找我這隻亡羊;
呼叫我名字,慈聲入心腸。
我主叫我,叫我;
我主叫我,叫我;我主叫我,叫我。
呼叫我名字,慈聲入心腸。
我主叫我,叫我。
4 耶穌曾應許末日必再臨,
聖徒聞主聲,喜樂充滿心;
耶穌再來臨,是極大佳音。
祂來接我,接我;
祂來接我,接我;祂來接我,接我。
耶穌再來臨,是極大佳音。
祂來接我,接我。

Jesus, my Saviour, to Bethlehem came,
Born in a manger to sorrow and shame;
O it was wonderful— blest be His Name!
Seeking for me, for me!
Seeking for me, for me! Seeking for me, for me!
O it was wonderful— blest be His Name!
Seeking for me, for me!

Jesus, my Saviour, on Calvarys tree,
Paid the great debt, and my soul He set free;
O it was wonderful— how could it be?
Dying for me, for me!
Dying for me, for me! Dying for me, for me!
O it was wonderful— how could it be?
Dying for me, for me!

Jesus, my Saviour, the same as of old,
When I was wandring afar from the fold,
Gently and long did He plead with my soul,
Calling for me, for me!
Calling for me, for me! Calling for me, for me!
Gently and long did He plead with my soul,
Calling for me, for me!

Jesus, my Saviour, shall come from on high—
Sweet is the promise as weary years fly;
O I shall see Him descend from the sky,
Coming for me, for me!
Coming for me, for me! Coming for me, for me!
O I shall see Him descend from the sky,
Coming for me, for me!


第30首 妙愛找我In Tenderness He Sought M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60期 ◎2007.09號

作詞:W. Spencer Walton, 1894
作曲:Adoniram Judson Gordon, 1836-1895
曲調名:TENDERNESS,76.76.88副

<第一節譜例與中、英文歌詞>
In tenderness He sought me, Weary and sick with sin;
主大慈愛尋找我,前曾沉罪惡間,

高登(Adoniram Judson Gordon, 1826-1895)出生於新罕布什爾州,紐約布朗大學神學博士,是美國浸信會著名的牧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發掘新的聖詩,讓信徒吟唱。

本詩歌是從他於1870年出版的《The London Hymn Book》中所挑選出來的。因他被其中的歌詞所吸引,但對該詩的旋律並不滿意,有一天,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段詠嘆調的靈感,於是他立即配上本詩的歌詞,因而成就了這首〈妙愛找我〉,並於1876年出版。

高登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佈道家慕迪(Moody)的同工,協助福音佈道團選詞、教唱與領詩的工作。

原來的英文詩歌有五節歌詞,但在中文讚美詩中,僅有四節歌詞。

本詩是依據《路加福音》十九章10節:「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而寫,這也呼應了《路加福音》在十五章4-6、10節所述:「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將人子尋獲迷羊的心情及一個回轉向神的心靈的滿足表露無遺。

註:本詩有二個通用的曲調名 TENDERNESS與O THE LOVE,均為神大慈愛之意。



1 主大慈愛尋找我,前曾沉罪惡間;且顯大力懷抱我,安放羊圈裡面;激動天使歡欣歌唱,頌讚歌聲充滿天上。
2 主看見我受損傷,用油和酒包裹,又以恩言安慰我,並說:「你永屬我」;我未曾聽如此佳音,能叫我心滿足、歡欣。
3 主的兩手有釘痕,寶血為我流出,人用荊棘作冠冕,戲弄加上凌辱;主愛極大,憐我罪人,甘願為我受苦、捨身。
4 我雖在世為客旅,心裡卻無憂慮,忍耐行完主旨意,到主降臨日子;那時接我到祂身邊,與祂同在,聖潔無愆。
副歌:愛何大,尋找我!血何寶,洗淨我!恩何多,領我與神復和!主愛我,我不懼怕風波。

In tenderness He sought me,
Weary and sick with sin;
And on His shoulders brought me
Back to His fold again.
While angels in His presence sang
Until the courts of heaven rang.

He washed the bleeding sin wounds,
And poured in oil and wine;
He whispered to assure me,
"I’ve found thee, thou art Mine";
I never heard a sweeter voice;
It made my aching heart rejoice!

He pointed to the nail prints,
For me His blood was shed,
A mocking crown so thorny
Was placed upon His head;
I wondered what He saw in me,
To suffer such deep agony.

I’m sitting in His presence,
The sunshine of His face,
While with adoring wonder
His blessings I retrace.
It seems as if eternal days
Are far too short to sound His praise.

So while the hours are passing,
All now is perfect rest,
I’m waiting for the morning,
The brightest and the best,
When He will call us to His side,
To be with Him, His spotless bride.

Oh, the love that sought me!
Oh, the blood that bought me!
Oh, the grace that brought me to the fold,
Wondrous grace that brought me to the fold.


第29首 主尋亡羊There Were Ninety And Nine That Safely Lay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陳美恩撰稿
◎期數:360期 ◎2007.09號

作詞:Elizabeth C. Clephane,1830-1869
作曲:Ira D. Sankey,1840-1908
曲調名:THE NINETY AND NINE,8.6.8.6.8.8.8

<第一節譜例與中、英文歌詞>
There were ninety and nine that safety lay in the shelter of the fold
一百隻羊有九十九,在主欄中安眠,

克里凡小姐(Elizabeth Cecelia Douglas Clephane, 1830-1869)是蘇格蘭長老會信徒,父親是蘇格蘭的警長,母親系出名門。她一直住在愛丁堡南邊三十哩處的梅爾羅斯(Melrose),雖然雙親早逝,但留下足夠三個女兒生活的財產。克里凡小姐自幼好學嫻靜,整天埋首書堆,熱愛創作,但生前從未發表任何寫作,作品只和好友分享。克里凡身體虛弱但個性開朗,樂於助人,經常資助貧孤,深獲當地居民的愛戴,因而被稱為「陽光女士」。

克里凡一共作了八首聖詩,都取材自《聖經》經文;其中這首〈九十九羊〉(The Ninety and Nine)寫於1868年,原為一首童詩作品,刊登於《The Childrens Hour》雜誌。1872年,也就是在她去世後三年,她的詩作才被刊登在蘇格蘭長老會的雜誌《家庭寶藏》(The Family Treasury)上,這首〈九十九羊〉(The Ninety and Nine)也登載於報上。

著名的福音歌手──散基(Ira David Sankey, 1840-1908)是本詩的作曲者。1840年散基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1857年移民至美國,曾參加美國內戰,常帶領軍牧和其他士兵吟唱詩歌。戰後,散基進入美國國稅局工作,也參與基督教青年會(YMCA),成為知名的福音歌手,後來亦得到佈道家慕迪(Dwight Lyman Moody)的注意。1870年,散基與慕迪在印地安那州首次會面,數個月後散基與慕迪首次一同登台,不久便在慕迪的鼓勵下辭去國稅局工作,全職投入福音佈道工作,也開創了成果豐碩的詩歌佈道生涯,畢生創作詩歌約1,200首。散基初次演奏〈九十九羊〉這首詩歌所使用的風琴,至今仍珍藏在明尼蘇打州的葛理翰佈道團總部辦公室。

這首詩歌的創作緣由如下:有一次,散基與佈道家慕迪前往蘇格蘭的愛丁堡佈道,在報紙上讀到克里凡小姐的這首〈九十九羊〉,很喜歡其詞句,便撕下放入口袋。那天晚上慕迪在愛丁堡佈道會上以「神是好牧人」為主題(路十五3-7節),講道之後,請散基獨唱一曲做回應,散基當場受聖靈感動而拿出口袋中的詩句,走到風琴旁即興奏唱出這首詩歌,慕迪和會眾都大受感動而落淚。此詩歌便成為散基的第一首詩歌創作!

註:曲調名──THE NIETY AND NINE(九十九羊),為本詩歌刊載在雜誌上的標題。

第28 首 耶穌仁愛 Through the Love of God Our Saviour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61期 ◎2007.10號

曲調名:SOUTHGATE,84 84 888 4
作詞者:Mary Peters, 1813-1856
作曲者:Thomas Bishop Southgate, 1814-1868

<第一節 中英文歌詞>
Through the love of God, our Savior, all will be well
主比眾親,愛我更深,哈利路亞!

本詩作詞者Mary Peters(1813-1856),出生於英國Cirencester。她曾創作約二十七首的聖詩,收錄於1842年出版的「Psalms and 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中,廣受Cirencester當地教會所喜愛,本詩是其中最為出名的一首。

作曲者Thomas Bishop Southgate(1814-1868),生於英國,為Methodise(循禮會)牧師。他生長於英國Gloucester地區,此地為英國主日學運動的發源地──自1783年起Gloucester地區的教會聯合推動信仰復興的主日學活動,藉由宗教的情緒鼓舞,讓居民提昇道德與知識水準,這就是著名的衛斯理兄弟與韋特斐(George Whitefield)領導的教會復興運動。Southgate牧師也延續主日學運動的事工發展,參與寫作文詞簡明的詩歌及譜曲。

原詩根據《傳道書》八章12節寫成:「罪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準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祂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

英文詩歌中,重複出現的「All will be well」、「All, all is well」、「All must be well」無形中給人力量,知道生活中或這樣、或那樣,沒有一種境遇不在神的眼目之下,而因為知道祂「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八32),這樣無限量的恩惠,只在於我們能堅定方向,跟隨祂,信靠祂,恰如舊約中,雅各對從神而來的祝福緊抓不放,雖一生縱有顛沛流離、親人失離,依然是如經上所云:「然而我準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祂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

原詩僅三段歌詞,但中文詩歌為更完整表達其意,改寫成四節歌詞,每句末尾的「哈利路亞」是回應前述的感謝,救恩說不盡,唯「哈利路亞」讚美我們的神,可以表達!

註:曲調名──SOUTHGATE,為Gloucester地區的衛道者Southgate Street。當時信仰復興主要的活動都在這條街上的民宅或教會舉行,故此曲調名除了記念譜曲者外,更記念當時的復興熱潮。

第27首 耶穌愛我 I Am So Glad that Our Father In Heaven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黃婷撰稿
◎期數:361期 ◎2007.10號

曲調名:JESUS LOVES EVEN ME,
作詞者、作曲者:Philip P. Bliss, 1838-1876

<第一節 中、英文歌詞>
I am so glad that our Father in heavn,
Tells of His love in the Book He has givn,
今我甚喜樂,耶穌已降生,祂是救贖主,最愛普世人;

布利斯(Philip P. Bliss 1838-1876)是奮興詩歌的先驅者,他出生於美國賓斯凡尼州的山林地區,家境貧寒,在他短促的生命中,寫作了許多感性的福音聖詩。

布利斯的聖詩多數是在聽道、與人交談、遊覽古蹟時,靈感觸發而寫。他所作的福音詩歌,文字簡潔,音樂單純,韻律輕鬆,和以前呆滯刻板的教會聖詩截然不同。

1876年聖誕節,布利斯與家人歡度佳節後,與妻同搭火車返芝加哥,中途火車撞到橋樑,焚燒墜河,布利斯已逃出;但折回營救其妻時,卻一同葬身火窟中。他的生命如一顆流星,雖短促卻有強烈的光芒。

一位與他同行的佈道家韋德(Maj. D. W. Whittle)說到,這首詩應該是在1870年6月寫成的;布利斯的太太說:「昨晚布利斯有個靈感寫出一段旋律,我覺得這段旋律很不錯,我也試唱了一下,唱過後,我一直無法忘記它的旋律。」

布利斯先生嘗試表達一般基督徒對人的和睦與安慰(意指對基督的愛),常遠不如基督對他們的愛。若我們有基督的愛充滿在心中,將會引領出我們對神的愛和奉獻。布利斯先生在一次參加聚會中,聽到詩班不斷重覆地合唱〈我多麼愛耶穌〉這首詩歌,他有了一些想法:「我已經唱夠了我對耶穌貧乏的愛,我是不是該多唱一些祂對我偉大的愛?」在這感動下,他做出了這首最受兒童喜愛的詩歌,並於1870年出版。

這首詩原引用《約翰壹書》四章10節:「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本會另引用《以弗所書》五章2節所說的:「也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為我們捨了自己,當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獻與神。」

原詩有六段歌詞,本會選用了前四段,作為適合本會聚會吟唱的詩曲。

註:曲調名──JESUS LOVES EVEN ME, 為本詩副歌歌詞。

第26首 求主向我發言 Speak, Lord,in the Stillness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61期 ◎2007.10號

曲調名:QUIETUDE,6.5.6.5.
作詞者:Emily May Grimes Crawford,1864-1927
作曲者:Harold Green,1871-1930

中英文歌詞:
1求主向我發言,我在此期待;我心肅然恭聽,主言我所愛。
2求主賜下訓誨,僕人願受教;我靈虔敬仰望,活潑生命道。
3願主使我靈命,靠祢日滋長;常蒙主恩澆灌,播散主芬芳。

1.Speak, Lord, in the stillness While I wait on Thee;Hushed my heart to listen, In expectancy.
2.Speak, O bless?d Master, In this quiet hour,Let me see Thy face, Lord, Feel Thy touch of power.
3.For the words Thou speakest, They are life” indeed;Living Bread from heaven, Now my spirit feed!
4.All to Thee is yielded, I am not my own;Blissful, glad surrender, I am Thine alone.
5.Fill me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y glorious will;All Thine own good pleasure In my life fulfill.

本詩作詞者克勞福特女士(Emily May Grimes Crawford,1864-1927)於1904年跟隨宣教士醫生至南非Pondoland服事,因而認識了本詩的作曲者格林先生。格林先生(Harold Green, 1871-1930)出生於英國約克郡的牧師家庭,為英國派往南非的宣教士。克勞福特女士與格林同屬「British Africa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的成員,後來也成為創作聖詩的合作夥伴。

本詩又名「The Quiet Hour」。原詩有六節歌詞,但本會收錄時,英文讚美詩僅採其前五節歌詞。中文讚美詩則依據英文意境,另譯成三節歌詞。

《詩篇》一一九篇43-48節:「求祢叫真理的話總不離開我口,因我仰望祢的典章。我要常守祢的律法,直到永永遠遠。我要自由而行(或譯:我要行在寬闊之地),因我素來考究祢的訓詞。我也要在君王面前論說祢的法度,並不至於羞愧。我要在祢的命令中自樂;這命令素來是我所愛的。我又要遵行(原文是舉手)祢的命令,這命令素來是我所愛的;我也要思想祢的律例。」

這段經文中,「自由而行」、「在命令中自樂」,都表達了我們對神生命話語的渴望,因為神的話語帶有生命的滋潤與允諾,我們因為得著神的話語,生命因此有力量,我們的盼望也有根有基,扎根於磐石上。

神的恩典釋放人,讓人在神的恩典中自由而行,遵守神的法度與訓詞,也讓我們在命令中享受無罪的真快樂。智慧,在神那裡不被隱藏;自由,在神那裡不被限制,神的話語如汩汩而流的生命泉源,我們樂於受教也更渴望聆聽,由心向神虔敬唱出──「求主向我發言」。

註:曲調名──QUIETUDE,為本詩歌的主題「寧靜發慈聲」。

第25首‧神言純潔真誠(God’s law perfect and gives life)

◎撰文/許寶真撰稿 ◎期數:359期 ◎2007.08號

作曲者:郭長松 1926-
曲調名:25首(8.6.8.7副)/66首(8.6.8.8副)

讚美詩第25首與66首的作曲者為本會郭長松弟兄,約完成於1958年,兩首曲子是一起構思而得。郭弟兄為國樂老師,因此對於中國音樂很有研究,而他最喜歡的經卷是《箴言》和《詩篇》;《詩篇》本來就是可吟唱的,郭弟兄採用似台灣歌謠中「唸謠」的方式,以朗誦的方式讀這兩卷的經節。在讀經的過程中,《詩篇》十九篇和二十五篇特別讓郭弟兄感動,除了平時不停地反覆朗讀背誦這兩篇之外,甚至在禱告中,郭弟兄把它當成自己的禱告文,向神呼求禱告。郭弟兄認為讚美詩是有字的靈歌,因此強調寫詩歌一定要進入禱告的境地;在禱告中,曲調隨著字的韻律而產生,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歌面貌。

讚美詩66首〈主,我等候!〉是一首呼喚神的詩歌,第一節歌詞最開頭原為「主,我仰望,等候」。郭弟兄建議大家唱這首詩歌時,一小節最好打成兩大拍(一般司琴有時會彈成六拍的韻律,和作者原意有出入),因為是呼喚神的詩歌,表現出來應是肯切的,速度不要太慢。

讚美詩25首〈神言純潔真誠〉,歌詞都是肯定句,因此唱的時候要堅定有力。說明神言的純潔全備,表達我們對神話語的渴慕!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的心;
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永遠遠;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又真誠。
副歌: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精金可羨慕;
   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郭弟兄對於司琴一職有很高的期待,他認為司琴人員是崇拜聚會中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唱詩是崇拜的一部分,而會眾又是隨著琴聲而唱,因此司琴人員應是最認真參與崇拜、仔細聽道的人;若能與講道者所說的道理內容產生共鳴,在聖靈運行之下,彈出來的琴聲方能引導全體會眾達到靈裡相通、以愛相繫的境地。

郭弟兄目前仍任教於東海大學音樂系,教授中國音樂。

第24首‧生命之道(Wonderful Words of Life

◎撰文/文/丁春方撰稿 ◎期數:359期 ◎2007.08號

 
作詞、作曲者:Philip P. Bliss 1838-1876
曲調名:Words fo Life, 8.6.8.6.6.6+副

本詩詞曲都出自布利斯(Philip P. Bliss,1838-1876)的創作。本詩發表於1874年,是為教會主日學月刊《Words of Life》的創刊而作的紀念詩歌。

布利斯是奮興詩歌的先驅者,他出生於美國賓斯凡尼州的山林地區,家境貧寒,在他短促的生命中,寫作了許多感性的福音聖詩。

1878年,斯底平(George C. Stebbins,1846-1945,是近代福音詩歌的重要作家)在康涅狄格州舉辦的福音佈道露營活動中,他一直帶著這首詩歌,本來希望在工作之餘能再將這首歌略作潤色,並希望這首詩歌能將信仰的根本完全表達出來。有一天當他用完餐,與夫人以二重唱方式試唱這首詩歌時,二人都發現被這詩歌激勵起很大的熱情,直到這個佈道活動結束,它還是最為人所喜愛的詩歌。

本詩原作僅三節歌詞,取自《約翰福音》六章66-69節,主耶穌面對跟從的人,有許多人退去,便對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祢 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祢是神的聖者。」

本會的中文詩歌,根據原詩創作的精神,再參考《約翰福音》五章39節所述:「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另譜詞為現今所吟唱的內容。

布利斯是美國教會聖詩史上不可泯沒的功臣之一。他是美國近代奮興佈道詩歌著名的倡導者,他寫作、領唱雙管其下,為教會開拓活潑唱詩的方式,也為福音詩歌奠定永久的基礎。他所作的福音詩歌,文字簡潔,音樂單純,韻律輕鬆,和以前呆滯刻板的教會聖詩截然不同。他所編的詩歌集「Gospel Songs,1874」,在十九世紀中期,是美國人手一本的聖詩集,應用在主日學與佈道會上,對當時宣教貢獻極大。

本會五百三十首詩歌內,也收錄了十多首布利斯的作品。如第163首〈我靈魂永安樂〉(It Is Well with My Soul)、第297首〈為主我立何志?〉(I Gave My Life for Thee)、第342首〈你的光當照耀〉(Let the Lower Lights Be Burning)……等。

註:曲調名──WORDS OF LIFE,為本詩副歌歌詞(生命之道)與雜誌《Words of Life》的雙重含意。

第23首‧聖經寶貴(Oh, that the Lord would guide my ways)

◎撰文/黃綉華 ◎期數:359期 ◎2007.08號

作詞:Isaac Watts 1674-1748
作曲:Lowell Mason 1792-1872
曲調名:SOWNS, 8.6.8.6

本首詩原作詞者以撒˙華滋(Issac Watts, 1674-1748)被尊為英國聖詩之父,也是十八世紀教會聖詩運動領袖之一。當時英國國教教會所唱的詩歌多屬冗長的詩篇,古板、沉悶,使會眾情緒低落,他認為應有新的讚美詩來重振崇拜精神,而開始推動教會新聖詩運動。

華滋十八歲開始寫聖詩,他的詩簡潔有韻,題材多取自《聖經》,深受會眾喜愛,22歲時已有二百多首。24歲時擔任教會牧師,十年後因病而辭,但仍從事神學和聖詩的文字工作。華滋終身未婚,但他很喜歡小孩,寫了很多兒童詩歌。一生共寫六百多首聖詩,用意不在榮耀自己,他說:「願作教會的一個僕人,作使信徒們快樂的助手。」

原詩出自華滋於1709年出版的詩歌集「Hymns and Sacred Songs」,《以賽亞書》五八章11節:「耶和華也必時常引導你,在乾旱之地使你心滿意足,骨頭強壯。你必像澆灌的園子,又像水流不絕的泉源。」為四節歌詞。本會譯為中文詩歌時,則取其精意,譯成今日的五節歌詞。

中文歌詞源出《詩篇》一一九篇9-11節「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的話!……我將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雖然首句歌詞也提到「青年之人,何以持正?所行何以免罪?」,但細觀整首詩歌的意思,卻是不分年齡的提醒。要在《聖經》的亮光中行走,我們是園子,要讓《聖經》的話成為澆灌我們的泉源。

本首詩作曲者梅遜(Lowell Mason, 1792-1872),原是一位銀行辦事員,但一直在紐約地區的長老教會服事,擔任詩班指揮與司琴聖工。1827年,他為波士頓公立學校編審音樂教材,奠定了美國公立學校的音樂基礎,1832年以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創辦波士頓音樂學院,推廣美國福音詩歌創作。他替超過1600首以上的聖詩配曲,出版了80本詩歌集,因他對美國音樂的卓越貢獻,被尊稱為「美國公立教育與教會音樂之父」。

註:曲調名──DOWNS,比喻神言如同不斷往下澆灌的泉源,指引世人。

第22首 讚美經訓 There Is A Fountain Dear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8期 ◎2007.07號

曲調名:不詳,6.6.8.6.8.8. 取自Hymns of Worship,1977

1850年至1900年間,是美國的信仰復興運動發展時期。在此期間,美國聖詩以福音詩歌為其特色──此乃因應會眾之需要,以簡單的歌詞與音樂來激勵會眾的宗教情感。

「福音詩歌」的特色是有「回應」(Double,再唱一次)與「副歌」(Refrain)的方式,原來的曲子由獨唱者唱一段,然後會眾跟著重覆唱一次(或跟著唱副歌)。這些詩歌源自當時舉辦的各種帳幕營會或靈修會時所唱的曲子,因此形形色色的詩歌源源而出,已出版的詩歌集達1500多種。

「Hymns Of Worship」即是這個階段教會奮興運動的產物,只是類似的詩歌集,目前在英美已較少被使用。

本會讚美詩有許多選自「Hymns Of Worship(1977年版)」,本詩即為其一。作詞與作曲者不詳。

滿身泥濘,如何進入一個清潔的屋子裡?除非屋外有一口井或一盆水,可以汲水洗滌身上的髒污!

神透過撒迦利亞先知告訴百姓一個神樂於修補百姓與祂之間關係的方法,那就是在《撒迦利亞書》十三章1節中說到的:「那日,必給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開一個泉源,洗除罪惡與污穢。」

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的:「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本詩要傳達的正是耶穌本身是永不乾涸的泉源,祂的話語(聖經)如明澈的水面,映照我們的面貌,又如兩刃的利劍,分辨我們隱而未現的思維,正如中文歌詞所引自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三章15-17節指導提摩太所說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譯: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本詩正是提振我們在日日的生活中,能像《以賽亞書》十二章3節說的:「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生命,因耶穌而能日日更新。

註:曲調名,不詳。

第21首 美哉,主耶穌 Fairest Lord Jesus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黃綉華撰稿
◎期數:358期 ◎2007.07號

曲調名:ST.ELIZABETH,568.558.
作詞者:不詳
作曲者:不詳

歌詞的作者、譯者均不詳。本詩可能為「格拉茲」(Glaz)地區的居民口頭朗誦記錄下來的。格拉茲為西里西亞(Silesia)的一座城,在布拉格東北一百英哩,為摩拉維亞教派領導人約翰.胡司(John Huss)的家鄉。

他的擁護者於1620年被逐出波希米亞(Bohemia)之後,一部分逃往西里西亞的鄉下居住,祕密維持著他們新教的信仰和唱歌的傳統,這首可愛的詩可能就是當地的民歌。他們認為耶穌是「統治萬類群生」的神子與人子,當然美於萬有。

郊原、芳草、朝暉、夜月、繁星、……,都是鄉間的景象,然而耶穌比這些更美。像這些關於耶穌簡單的思想及對大自然天真的反應,使得本詩不但適用於大人,同時適用於兒童。

本詩原文第一次出現在1677年羅馬天主教出版的第三集名為:Munster Gesangbuch的聖詩集中。這首德國聖詩之後經更改,記載於「Schlesische Volkslieder,Leipzig,1842」。英譯歌詞首見於威利斯(Richard Storrs Willis)的「Church Chorals and Choir Studies, New York, 1850」。同年在英國以單譜樂章的型式出現,樂章上有聲有色的描述著德國的騎士們在前往聖地耶路撒冷的沿途吟唱這首詩的情景。

本詩的歌譜最可能的說法為──源於德國西里西亞的民歌。威利斯(Richard S. Willis, 1819-1900)於1850年將本詩和配曲,插入他所編的「Church Chorals」。這位19世紀美國有名的作曲家生於波士頓,曾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和來比錫研究音樂六年,在那裡結識孟德爾頌(Mendelssohn),並成為好朋友,孟德爾頌曾為威利斯的作品指點校訂。威利斯1848年返美後,從事報刊工作,擔任New York Tribune,The Albion與Musical Times的音樂評論。

1862年李斯特在他的鋼琴名曲:「聖伊利沙白的傳說」(The Ledend of St.Elizabeth)中,也選用此曲調作為「朝聖者之歌」的主題旋律。

註:曲調名──ST. Elizabeth,聖伊利沙白在1207年出生於匈牙利,是匈牙利國王的女兒。當她的丈夫死於十字軍聖戰後,她離開宮廷並獻身於孩童們的照顧,於1231年病逝,年僅24歲。

第20首 尊主為王 All Hail the Power of Jesus Nam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8期 ◎2007.07號

曲調名:DIADEM,6.6.8.6.
作詞者:Edward Perronet 1726-1792
作曲者:James Ellor 1819-1899

本詩是英國著名牧師培羅勒德的作品(Edward Perronet)。他是十八世紀英國屬靈復興運動的領袖,因此他所寫的詩歌充滿了聖靈的能力,特別是這首,可以算是他的不朽之作,本詩於1779年及1780年分二次完成,是他所寫的詩歌中,最令人喜愛的,許多愛唱本詩的人,都受到激勵,現在並已成為英國節慶時必唱的讚美詩歌。培羅勒德的父親是法國的新教徒,逃亡至瑞士,以後移居英國,在聖公會牧會達五十年之久,培羅勒德也曾在英國北部佈道八年之久,1787年李本(John Rippom,1751-1836,英國人,是浸信會牧師)將原詩修改,成為我們目前使用的版本。

本詩原有三個通用曲調,分別是CORONATION、DIADEM及MILES LANE,本會在讚美詩第十六首與第二十首,分別收錄了其中的CORONATION、DIADEM二個曲譜。本首採用的是DIADEM曲調。

這首充滿活力的音樂是由當時在英國DroyIsden衛斯禮教會擔任聖歌隊指揮的James Ellor所寫。當時年僅十九歲的Ellor為了主日學紀念日所創作,完成時,他先將此曲帶回他所工作的製帽工廠試唱,結果大受歡迎,之後,該地每逢有周年紀念時,都會唱此詩歌,1960年,浸信會世界聯會在里約熱內盧召開,閉幕典禮在馬拉卡納體育場舉行,二十萬人用本調唱此詩歌,熱烈的情緒非筆墨所能形容。

在英文詩歌中有四節歌詞,其內容可參考《腓立比書》二章9-11節:「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本詩歌正是將《聖經》中,萬有(All)對神的敬拜與尊神為萬有之主的虔敬,寫進整首詩歌中,在寶座前,各族、各國、各民的人都來稱頌、高舉這位萬有之主。

而在中文詩歌中,則是依據《詩篇》四七篇6節中提到:「你們要向神歌頌,歌頌!向我們王歌頌,歌頌!」藉由此歌詞,引領會眾,從心底莊嚴且肯定的將對天地萬有主宰的敬畏頌讚出來!

後人在吟唱本詩歌時,曾發生過一個感人的小故事。一位海外宣教士司格脫牧師(E. P, Scott),有一次進入印度荒山的一個野蠻部落傳福音,當時他隨身帶著一把小提琴獨往山區,忽然被一群土人包圍,他們高舉長矛要殺他,他心中默禱,拿起小提琴閉目邊拉邊唱此詩歌二遍後,睜眼觀看,喜出望外地看見圍觀的土人已放下長矛,一改敵對的態度,接受他為朋友並迎為上賓,司格脫藉此將耶穌基督的福音介紹給他們。二年半後,司格脫因健康因素需返美療養,那些已信基督的原住民列隊送行四十哩,在臨別時,司格脫打消了歸意,隨他們回去,終身為他們服務。

註:曲調名──DIADEM(加冕),是《啟示錄》十九章16節:「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隱喻。

第19首 和散那(Thine Is the Glory)

◎撰文/丁春芳 ◎期數:357期 ◎2007.06號

曲調名:TOCHTER ZION, 55.65.65.65
作詞者:Edmond L. Budry/1854-1932
作曲者:George F. Handel/1685-1759

愛德蒙先生(Edmond L. Budry, 1854-1932)是瑞士人,專研神學並且擔任牧師達三十五年之久,他除了創作讚美詩外,還將許多德文、英文與拉丁文的詩歌翻譯成法文。

本詩即為他於1884年以法文創作,原標題為「A Toi la Gloire」,四十年後由Hoyle(Richard B. Hoyle, 1875-1939)翻譯成英文,發表於「Cantate Domino Hymnal」,原欲提供青年團契頌唱,經摩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收錄至他們的聖詩集後,成為今天大家朗朗上口的讚美詩歌。

作曲者韓德爾(George F.Handel, 1685-1759)是偉大的宗教音樂作家,他是德國人,父親是外科醫生,雖知兒子有音樂天賦卻反對他從事音樂,大力敦促他專研法律。

韓德爾在父親逝世後,放棄法律,專心學習音樂,並參加劇院的管弦樂團拉小提琴。他二十歲時,發表第一部歌劇。1706-1709年間,他在義大利隨從多位音樂大師,他的天分因此被賞識,受聘為漢諾威(Hanover)宮廷樂隊指揮。

漢諾威皇族與英國關係密切,因此自1713年起,韓德爾定居英國。1715年,他的漢諾威雇主成為英皇喬治一世,因此他作一曲「水上音樂」(Water Music)祝賀。1719年,他創辦皇家音樂院,上演義大利式歌劇。1720年,他第一部神劇「以斯帖」(Esther)完成。

1737年,韓德爾因與多年的對手競爭而破產,他癱瘓數月,健康稍佳後,轉寫聖樂。1741年,他以二十四天時間完成了「彌賽亞」。1752年,他雙目失明,以後的作品由他友人協助完成。韓德爾寫了三十五年歌劇,但令他流芳百世的卻是他的聖樂。

本文摘錄原作首段歌詞於文末,譯意如下:

「錫安子女,使你喜悅,歡呼!耶路撒冷!
看!你的王來就近你,是的,祂來了!救世主!
錫安子女,使你喜悅,歡呼!耶路撒冷!」

本詩中文詩歌與原作詩歌的意境相同,都將耶穌進入聖城的景象,眾人夾道迎接的歡樂氣氛表達出來,正像《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5-11節所描繪的:「『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牽了驢和驢駒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眾人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

(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說:這是誰?眾人說: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註:曲調名──TOCHTER ZION,為原文詩歌歌詞中前二個字,為錫安子女之意。

第18首 歌頌主恩(When We All Get to Heaven)

◎撰文/陳美恩 ◎期數:357期 ◎2007.06號

曲調名:HEAVEN,8.7.8.7 加副歌
作詞者:Eliza E. Hewitt/1851-1920
作曲者:Emily D. Wilson/1865-1942

本詩主題乃是對天堂的預期,又名「天堂實在好地方」,足見作者所欲導引的盼望所在。

作詞者曉宜(Eliza E. Hewitt,1851- 1920)自美國費城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後,即開始教書。爾後投身一般主日學、孤兒院主日學及擔任長老會初級部主任,終身投注於宗教教育工作。曉宜女士為了幫助主日學的兒童能記住神的話語與《聖經》章節,不斷創作聖詩,並在主日學教唱,從聖詩中教導兒童福音真諦。

她的詩歌也流露著她信仰生活裡與神親密交通的經驗,如本詩就源於作者讀到《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7-18節時的有感而發:「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

她的詩歌原來是為了主日學課程教授的需要,但後來受到許多福音詩歌創作者的注意,在搭配合適的音樂後,曉宜的作品就更廣為人知。

作曲者威爾遜夫人,1887年與衛理公會牧師威爾遜約翰結婚,她在音樂與戲劇方面很有恩賜,對當地教會的貢獻極大。

曉宜和威爾遜夫婦經常參加衛理公會舉辦的露營佈道會,因為同心關注信徒對所望之事的信心,因此攜手合作這首充滿喜樂與盼望的詩歌。本詩也成為十九世紀極為流行的福音詩歌,於1898年發表後,就廣受基督徒的喜愛。

誠如《詩篇》十六篇11節所述:「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此詩更反映了《約翰壹書》三章3節的精神:「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此即進入天堂的預備。

註:曲調名── HEAVEN,取自本詩歌主題「天堂的預備」。

第17首 頌讚主慈愛(The Half Has Never Been Told)

◎撰文/丁春芳 ◎期數:357期 ◎2007.06號

曲調名:,8.6.8.6D
作詞者:Frances Ridley Havergal/1836-1879
作曲者:Ralph E. Hudson/1843-1901

法蘭西絲.海弗格爾(Frances Ridley Havergal, 1836-1879)的父親是英國聖公會的牧師,也是聖詩的作曲家及詩人。法蘭西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就體弱多病,倍受父母寵愛。她11歲喪母,由父親撫育長大。

因著父親在音樂上的恩賜,法蘭西絲也受到這方面的栽培,加上她對於詩詞歌賦的喜愛,使她終身樂於把豐富靈感寫成優美的詩歌;而她身體的軟弱也使她在倚靠神的經歷上有深刻的體驗。

她自幼聰慧過人,4歲就能讀《聖經》,7歲作詩,並常在教會雜誌上發表;又熟悉英、法、德等六國語文,對於學習音樂更是努力。神賜給她甜美的歌喉,又能演奏名曲。15歲時受堅信禮,靈命自此大為振興,從此到處旅行佈道,更藉由詩歌創作來振奮信徒靈性。

她是一位一生奉獻給神而大有恩賜的姊妹,她的聖詩,都是屬靈經驗的結晶,是自己與信徒之間的信仰告白,所以深為各教會喜愛及廣為頌唱,她一生致力於以詩歌頌詞事奉神,讓她得著「英國獻祭詩人」的美譽。

《耶利米書》十五章19節給了她很深的印象:「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作我的口。」她說:「我總不能由我自己來寫詩歌。我信我的主會給我一個思想,並適時的浮現旋律感動我,使我抬起頭來,欣喜感恩的下筆。

這就是我所寫的詩歌的來源。」她很清楚的認識:應當謹慎使每一分鐘的光陰都用在神的需要上,她積極而熱切的活在靈裡──神的話和禱告裡的生命,使她的詩歌和著作,今天仍然活在世人的心中,透過詩詞將神彰顯於世界。

本詩在英文詩歌中有四節歌詞,其內容參考自《羅馬書》五章5節:「……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在中文讚美詩中,則是依據《約翰壹書》三章16節中:「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神愛世人,我們在這至暫至輕的生命中,因基督的捨命,因聖靈的同在與安慰,使我們知道可以全然信靠神的帶領,一生可以安放在神的手中。

本會收錄多首她的作品,除本首外,尚有第100首〈捨己為主〉(The Life Was Given for Me)、第118首〈奉獻全生〉(Consecration)、第280首〈廣傳福音〉(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第297首〈為主我立何志?〉(I Gave My Life for Thee)、第387首〈求主對我訴說〉(Lord, Speak to Me)等。

本詩作曲者哈得遜先生(Ralph E. Hudson,1843-1901)出生於俄亥俄州,美國內戰時,服役於賓州志願兵團,繼在醫院任護士。戰後退役,他在大學教了五年音樂,被聖公會按牧後,熱心佈道。他是著名的作曲家、歌唱家及出版家。1893年譜此曲。共出版了六本聖詩集。

註:本詩未定曲調名。本詩的旋律為美國民謠,十九世紀初為露營培靈會所採用,當時用民謠配上講道的題辭,作為佈道時情緒上的鼓勵,來激發會眾的熱誠。

第16首 敬拜天地主宰 All Hail the Power of Jesus Nam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6期 ◎2007.05號

曲調名:CORONATION,8.6.8.6.

作詞者:Edward Perronet 1726-1792
作曲者:Oliver Holden 1765-1844

本詩是英國著名牧師培羅勒德的作品(Edward Perronet)。他是十八世紀英國屬靈復興運動的領袖,因此他所寫的詩歌充滿了聖靈的能力,特別是這首,可以算是他的不朽之作,本詩於1779年及1780年分二次完成,是他所寫的詩歌中,最令人喜愛的,許多愛唱本詩的人,都受到激勵,現在已成為英國國家節慶時必唱的讚美詩歌。

培羅勒德的父親是法國的新教徒,逃亡至瑞士,後移居英國,在聖公會牧會達五十年之久,培羅勒德也曾在英國北部佈道八年之久,1787年李本(John Rippom,1751-1836,英國人,是浸信會牧師)將原詩修改,成為我們目前使用的版本。

本詩原有三個通用曲調,分別是CORONATION、DIADEM及MILES LANE,本會在讚美詩第16首與第20首,分別收錄了其中的CORONATION、DIADEM二個曲譜。

本首採用的是CORONATION曲調,它是在1793年經由美國一位木匠作曲家霍登(Oilve Holden, 1765-1844),在女兒出生的那一天,他在一台小管風琴上創作了此曲,稱之為「加冕」(Coronation)以誌慶賀。翌年,霍登看到培羅勒德的詩,就將該曲配上。

英文詩歌有四節歌詞,其內容可參考《腓立比書》二章9-11節:「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本詩歌將《聖經》中,萬有(All)對神的敬拜與尊神為萬有之主的虔敬,寫進整首詩歌中,在寶座前,各族、各國、各民的人都來稱頌高舉這位萬有之主。

中文詩歌中,是依據《啟示錄》四章9-11節中說到:「每逢四活物將榮耀、尊貴、感謝歸給那坐在寶座上、活到永永遠遠者的時候,那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坐寶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遠遠的,又把他們的冠冕放在寶座前,說:我們的主,我們的神,祢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祢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祢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

藉由此歌詞,引領會眾,從心底莊嚴而肯定的將對天地萬有主宰的敬畏頌讚出來!


註:曲調名──CORONATION(加冕),是《啟示錄》十九章16節:「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榮耀景象。

第15首 頌讚耶穌 Ye Servants of God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羅淑瑩撰稿
◎期數:356期 ◎2007.05號

曲調名:HANOVER,10.10.11.11.

作詞者:Charles Wesley 1707-1788
作曲者:William Croft 1678-1727

作詞者查理˙衛斯理1707年12月8日生於英國,父親是一位傳道人,他在十九位弟兄中排行第十八(其中九人夭折)。查理從小就展露超人的智慧和才華,1726年進入牛津基督教會學院(Oxford Christ Church College)讀書,因優異的成績獲得每年一百英鎊的獎學金。1729年畢業後,仍留母校任導師。

他和一群青年組織「牛津聖團」(Holy Club)每天定時讀經禱告,且一周兩次禁食禱告,嚴格自我省察、訓練自己,同時也從事許多慈善、傳福音的工作。當時的同學替這個組織的人起了個綽號為「循理人」──即循規蹈矩之意,這便是循理會(Methodist)的起源。

查理˙衛斯理一生中寫過六千多首詩歌,有「詩中之聖」的美譽,可想而知其詩歌在英國教會中的地位。他生逢英國大復興運動時期,故其詩歌一方面表達個人的屬靈經歷,另一方面也用來幫助當時的工作,成為復興運動中最感人的助力。

他的詩歌內容涵蓋面非常廣泛:有針對深入個人屬靈生命的救贖、交通、聖靈和十字架的體驗;也有提供教會關於信徒生活的婚禮、喪禮、按立、獻堂及各種節期紀念的需要。由他對各面向的兼顧,可看出這位詩人屬世和屬靈生命的平衡與豐富。

1735年在聖公會被按立聖職後,查理˙衛斯理全心追求神的能力降在他身上以及與主同在的經歷。在其服事的路上雖多有波折困難,但他對神的信心與熱情卻極為堅定,經常以積極的態度作詩。就如同使徒保羅,不斷在基督所啟示的奧祕中歡唱。

作曲者克勞夫特自幼即為雅各皇家唱詩班成員,接受完整的教會音樂訓練,後來成為皇家禮拜堂及西敏寺大教堂司琴。1713年獲牛津大學贈予音樂博士學位。

英國安妮女王與喬治一世在位時,他經常奉召為國家的節慶作歌。他在英國聖樂方面也佔有顯著的地位,因其始創英國宗教改革後吟唱《詩篇》的安立甘式頌調(Anglican Chant)。他有三個著名的曲調廣被傳頌,即St. Anne, Hanover與St. Matthew。

英國著名聖詩學者饒特利(Erik-Routley)認為本詩曲調Hanover從純粹音樂的觀點上來分析,由於詞、曲恰當的配合,以及彼此間之呼應,使其深具吸引力,實為1708年以來最受歡迎、最優秀、最典型的英語聖詩典範。

本詩出版時是英國衛理公會信徒被迫害的年代,查理˙衛斯理以此詩做為對政治恐嚇者的回應:「神國是榮耀的,且要治理天下!」歌詞出自《詩篇》一百篇2節:「你們當樂意事奉耶和華,當來向祂歌唱。」

《啟示錄》七章9-12節:「……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面伏於地,敬拜神,說:『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


註:曲調名──HANOVER,本曲調首次出現於1708年,主要為配合《詩篇》104篇之吟唱,並將歌名定為「榮耀大君王歌」,以此曲調名頌揚當時的英國漢諾威王朝。

第14首萬王之王 Welcome, Delightful Morn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羅淑瑩撰稿
◎期數:356期 ◎2007.05號

曲調名:LISCHER;6.6.6.6+8.8.8

作詞者:John Dobell
作曲者:Friedrich Silcher

本詩英文歌名「歡迎,喜悅的早晨」是根據《撒母耳記下》二十三章4節經文:「祂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中文歌詞則根據《啟示錄》十九章13-16節:「在祂衣服和大腿上有名寫著說: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作曲者是弗立瑞克˙西爾屈(Friedrich Silcher, 1789-1860),有些資料將其姓誤植為緒內得(Schneider)。西爾屈於14歲結束學校教育後,即依當時傳統的師徒制,跟隨一位教師三年,接受養成教師的訓練。

他的師傅同時也是一位有名望的唱詩班指揮,這對他後來的生涯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自1809年起西爾屈任教於Ludwigsburg,在那裡他接觸到瑞士教師Heinrich Pestalozzi,其推廣全民教育,並以音樂和歌唱為教育工具的理念,對他影響甚深。

1817年西爾屈成為Tubingen大學的音樂總監,他也在此成立了大學合唱社團。為了讓新成立的社團有歌可唱,他收集、譜曲、編輯了數以百計的民謠、歌曲、聖詩,並編寫成適合合唱團及家庭吟唱的譜。他也是重新發掘十六、七世紀作曲者如巴哈、海斯勒(Hassler, 1564-1612)等所作聖樂的先鋒。

本詩作詞者約翰˙督貝爾(John Dobell, 1757-1840)為英國著名的聖詩學者。他原本是一位土木工程師,但他認為華滋所著錄的「聖詩集」(註一) 仍太嚴謹,並不適用於平常禮拜或青年主日學使用,故於1806年出版了「A new Selection of 700 Evangelical Hymns for Private、Family and Public Worship from more than 200 of the best authors in England, Scotland, Ireland and America」,本詩即出自該福音詩歌集。


註一:曲調名──LISCHER,出自德文聖詩「Das Lieben Bringt GriFreud」(愛帶來喜悅)。旋律原為德國茲瓦本(Swabian)民謠,後經Lowell Mason改編為美國福音詩歌。

註二:華滋(Isaac Watts, 1674-1748)被稱為「英國聖詩之父」。他所著錄的「聖詩集」(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是當時英國第一本真實的擺脫《詩篇》限制的自創聖詩集,讓英國基督教會的聖詩達到完全取代《詩篇》的階段。

第13首 無人能比耶穌 No, Not On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林翠玉撰稿
◎期數:355期 ◎2007.04號

曲調名:No, Not One,10.6.10.6副
作詞者:Johnson Oatman, Jr.
作曲者:George C. Hugg

本詩歌引據經文:「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神,並無別神;我是神,再沒有能比我的。」(賽四六9),「……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十八24)

原文歌詞旨在敘述:沒有人能像耶穌醫治我們靈魂的疾病、明白我們所面對的爭戰。這位朋友高貴聖潔,柔和又謙卑,時刻與我們親近。在黑夜中,祂的愛使我們振奮。主所賞賜的恩典無人能及,不拒絕罪人的主,將來還要接我們回天家。

詩中以「無人能比」的耶穌,一個也沒有,來突顯作詞者對主愛深切的體會。當反覆唱這一句簡潔有力的「沒有人」(No, Not one)時,彷彿堅定地提醒我們,這位耶穌就是最好的朋友。捨祂,我們還能倚靠誰?

詩歌的作詞者是奧滿,生於美國新澤西麥德福特附近,在新澤西文生鎮赫伯特學院(Herberts Academy, Vincentown)與新澤西包登鎮(Bordentown)大學學院接受教育。十九歲加入衛理公會,後任當地傳教師。

1892年左右開始寫福音詩歌的歌詞,作品有三千首之多。為教會創作聖詩是他最重要的音樂服事,而他也極為謙卑的,從不要求版稅或僅收美金一元之象徵性酬勞,是美國重要的福音詩歌作者之一。

作曲者Hugg十二歲時,已擔任新澤西柏林長老教會的詩班指揮。十四歲發表他所作的第一首曲子「Walk in the Light」,深受歡迎。

Hugg任職於費城長老教會的詩班指揮,是多產的作曲家,寫有兩千首曲子,包括十八本信仰復興及兒童的詩歌,另有九十首特殊慶典使用的曲子。

註:曲調名──No, Not one「沒有人」為本詩歌歌名

第12首 耶穌尊名 When I Can Read My Title Clear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林翠玉撰稿
◎期數:355期 ◎2007.04號


曲調名:PISGAH,8.6.8.6.6.6.8.6.
作詞者:Isaac Watts
作曲者:Austin C. Lovelace

When I can read my title clear to mansions in the skies,
I bid farewell to every fear, and wipe my weeping eyes.
And wipe my weeping eyes, and wipe my weeping eyes
I bid farewell to every fear, and wipe my weeping eyes.

Should earth against my soul engage, and hellish darts be hurled,
Then I can smile at Satans rage, and face a frowning world.
And face a frowning world, and face a frowning world,
Then I can smile at Satans rage, and face a frowning world.

Let cares, like a wild deluge come, and storms of sorrow fall!
May I but safely reach my home, my God, my heavn, my All.
My God, my heaven, my All, my God, my heave, my All,
May I but safely reach my home, my God, my heaven, my All.

There shall I bathe my weary soul in seas of heavnly rest,
And not a wave of trouble roll, across my peaceful breast.
Across my peaceful breast, across my peaceful breast,
And not a wave of trouble roll, across my peaceful breast.

1耶穌尊名入我耳中,好像和諧美妙樂聲;
願傳此名,音大聲洪,天上、地下都聽。
2耶穌尊名至高、至榮,超乎世間古今萬名;
醫我疾病,使我得福,權能永遠常新。
3耶穌尊名至寶、至美,世間珠寶黃金難比;
赦我罪愆,使我得生,萬民所望、所倚。
4耶穌尊名至善、至聖,好比園中蘭桂清香;
能解世間苦楚、愁悶,使我免去心傷。

副歌:
 美哉,大哉,耶穌我主!
 創造、救贖,權能無比;
 離去天上,降生世間,捨身替我受死。

十八世紀的前半世紀,英國教會在屬靈與道德生活上漸趨低迷冷淡。許多有志之士決心喚回屬靈荒涼的局面,其中尤以本詩作者以撒.華滋善用恩賜,寫詩喚醒人心,影響最大。

當時的英國國教只允許唱根據《詩篇》直譯的詩歌,其中多所沉悶,單調。後來能扭轉過來唱活潑的福音新聖詩,和華滋將信仰與生活結合,大量釋放作詩的才華,有絕對的關係。

華滋的父母都是非國教的信徒,因為堅持信仰理念,屢受患難。當時英國各大學甚且不接受非國教或天主教的學生。華滋雖然希臘、拉丁與希伯來文的造詣頗深,有人願意以私費資助他,他還是婉謝了就讀牛津劍橋大學的機會。

轉而在自由學校(Free School)和倫敦附近的斯多克紐溫頓(Stoke Newington,一間非國教學院)接受教育。其後他以溫和的溝通方式拉攏國教與非國教信徒,貢獻良多。最後並接受愛丁堡大學贈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華滋終生未娶,專心致力於寫詩的工作。他的「聖詩集」(Hymns and Spiritual Songs)是當時英國第一本真實的擺脫《詩篇》限制的自創聖詩集,讓英國基督教會的聖詩達到完全取代《詩篇》的階段。

他被稱為「英國聖詩之父」的緣故就在此。本會98首〈當我思量十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是詩集中的佳作之一。因他對基督捨身、救贖世人的大愛體會特別深,所寫有關主釘十字架、救贖恩典的詩無人能比。

十二首的中文歌詞「耶穌尊名」源出《腓立比書》二章6-11節,大意是基督捨身為我們受死,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祂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其內容與華滋原作(When I Can Read My Title Clear)不同,但譯者不詳。

本詩歌的旋律出自蘇格蘭曲調,經拉夫雷斯配上和絃,流傳至今。拉夫雷斯是衛理公會與超宗派音樂領導人之一,活躍於美國聖詩協會與管風琴師協會。

作有超過350首以上的聖詩與詩班合唱曲,並主持美國教育電台「Ecumenical Hymnal」(基督教會)節目,為美國當代著名的教會音樂家。

註:曲調名──PISGAH 原文詩歌標題為「有一美地」,是華滋描寫以色列民展望應許之地的經歷,即《申命記》三十四章1-4節的情境。曲調名PISGAH乃指摩西眺望應許之地的毗斯迦山山頂。旋律為美國肯他基州的印地安民謠,特色為五音音階。

第11首 在主內頂快樂 I Rejoice, for Jesus Walketh by My Sid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5期 ◎2007.04號

取自Hymns Of Worship, 1977

曲調名:,11.11.8.11
作詞與作曲者不詳


1 我在耶穌身邊,快樂,頂快樂!
我和祂一同走,心裡頂知足!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我和祂一同走,心裡頂知足!

2 我在生命河邊,可喝生命水,
常蒙耶穌賜福,心裡好滿足!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常蒙耶穌賜福,心裡好滿足!

3 我心要讚美主,醫好我疾病,
我也要感謝主,和我靈相通;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我也要感謝主,和我靈相通。

4 我已得主應許,要領攏總路,
盼望將來能到天國好地方;
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盼望將來能到天國好地方。

I rejoice, for Jesus walketh by my side,
In His presence peace and happiness abide,
Hallelujah! Hallelujah!
In His presence peace and happiness abide.

To the front of living waters He will guide,
For His bounteous blessings leave me satisfied,
Hallelujah! Hallelujah!
For His bounteous blessings leave me satisfied.

May I praise Him all the passing of my days,
And forever strive to follow in His ways,
Hallelujah! Hallelujah!
And forever strive to follow in His ways.

He has promised He will lead me all the way,
From Gods holy house Ill never go astray,
Hallelujah! Hallelujah!
From Gods holy house Ill never go astray.

1850年至1900年間,是美國的信仰復興運動發展時期。在此期間,美國聖詩以唱福音詩歌為其特色──此乃因應會眾的需要,以簡單的歌詞與音樂來激勵會眾的宗教情感。

「福音詩歌」的特色是以「回應」(Double,再唱一次)與「副歌」(Refrain)的方式,原來的曲子由獨唱者唱一段,然後會眾跟著重覆唱一次(或跟著唱副歌)。

這些詩歌源自當時舉辦的各種帳幕營會或靈修會時所唱的曲子,因此形形色色的詩歌源源而出,已出版的詩集達1500多種。

「Hymns Of Worship」即是這個階段教會奮興運動的產物,只是這樣的詩歌型態,目前在英美已較少被使用。

本會讚美詩有許多選自「Hymns Of Worship(1977年版)」,本詩即為其一。作詞與作曲者不詳。

本詩旋律宛如小孩子初次踏青郊遊,步履輕盈,心情愉悅,一如新約中耶穌對信祂的人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利二十六12」也說到:「我要在你們中間行走;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神的允諾與應許,我們的回應與跟從,透過這樣的詩歌,心情與旋律合應,是一首會讓人越唱越快樂的詩歌。正如中文歌詞所引述的經句──「但我倚靠祢的慈愛;我的心因祢的救恩快樂。」(詩十三5)

第10首 榮耀歸耶穌 Glory to Jesus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4期 ◎2007.03號

曲調名:BLESSED BE THE NAME,8.6.8.6副
作曲者:William H. Clark 19th century
改編者:Ralph Hudson 1843-1901

1 榮耀歸耶穌,大權能的主,榮耀歸耶穌,我的主;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榮耀歸耶穌,我的主!
2 榮耀歸耶穌,永不改的主,榮耀歸耶穌,我的主;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榮耀歸耶穌,我的主!
3 榮耀歸耶穌,快要來的主,榮耀歸耶穌,我的主!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榮耀歸耶穌,我的主!

1850年至1900年間,是美國的信仰復興運動發展時期。在此期間,美國聖詩以唱福音詩歌為其特色──此乃因應會眾的需要,以簡單的歌詞與音樂來激勵會眾的宗教情感。「福音詩歌」的特色是以「回應」(Double,再唱一次)與「副歌」(Refrain)的方式,原來的曲子由獨唱者唱一段,然後會眾跟著重覆唱一次(或跟著唱副歌)。這些詩歌源自當時舉辦的各種帳幕營會或靈修會時所唱的曲子,因此形形色色的詩歌源源而出,已出版的詩歌集達1500多種。

「Hymns Of Worship」即是這個階段教會奮興運動的產物,只是類似的詩歌集,目前在英美已較少被使用。

本詩的曲是由Ralph Hudson改編 William J. Kirkpatrick (1838-1921) 的作品,原始曲調是美國民謠,因帳幕佈道會的需要而改編成美國福音詩歌,歌詞首次出現於1891年出版的「Hymns of the Christian Life」。

本會讚美詩有許多選自「Hymns Of Worship(1977年版)」,本詩即為其一。作詞與作曲者不詳。

歌詞中將「昔在、今在、永在」神的永恆表達出來,不受物質與時空所限的神的能力,我們做為祂所揀選與保守的子民,如啟示錄一章5-6節說到:「祂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祂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哈利路亞(讚美神)」是我們唯一而且永不停止的頌讚!

本詩雖短,但莊嚴的音律,卻將人心底的敬拜之意引導提升出來,恰如崇拜中對神當有的虔敬!

註:曲調名──BLESSED BE THE NAME為原文歌名。

第8首當向神歌頌 第9首 向主歡呼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4期 ◎2007.03號

第八首 當向神歌頌 O Come and Sing Unto the Lord
第九首 向主歡呼 All People That on Earth Do Well

曲調名:THE OLD HUNDRED,8.8.8.8.
作詞者:William Kethe
作曲者:Louis Bourgeois

本會收錄的第八及第九首詩歌均出自「韻文詩篇」:第八首出自蘇格蘭韻文詩篇(Scottish Psalter。)、第九首出自「日內瓦韻文詩篇」。韻文詩篇的源起與形式,乃加爾文在推動宗教改革時,為簡化教會音樂儀式的主張,卻成為聖詩史上的一大貢獻。

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為法國宗教改革家,受過完整的古典文學與法律的教育,他的原文知識加上文學訓練背景,讓他在全力研讀聖經時得以將其研經心得整理成好幾本聖經釋義著作。大約在這段時間,他逐漸有宗教改革的思想。流亡日內瓦時,在當地開辦學校,冀求透過教育影響人的方式進行宗教改革。

他以聖經為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準繩,聖經在教會生活裡應為首要,因此會眾敬拜的焦點應該集中在神的話。故加爾文首先在禮拜中引進吟唱詩篇,以吟誦神的話取代彌撒的繁文縟節。

因為詩篇沒有格律與押韻,很難有好的詩頌效果,所以,加爾文為了要改進唱詩篇的困難,嘗試以押韻的方式將詩篇翻譯成法文,再加上格律,便於易學頌唱。

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加爾文得力於多位人士的幫忙,其中尤以法國著名詩人莫洛特(Clement Marot, 1497-1544)與俾紮(Theodor Bexa, 1519-1605) 二人的資助最大,於1562年正式出版了「日內瓦韻文詩篇」。此巨著前後共出版了一千多次,成為教會音樂史上最著名的聖詩集之一,影響歐洲各國聖詩發展極為深遠。

1542年他請巴黎傑出音樂家部爾追思(Louis Bourgeois, 1510-1561)依簡單、穩重、莊敬,適合教會誦唱的原則製譜。以單音齊唱、無和聲也無伴奏。其中最著名的曲調就是本會讚美詩第九首的 The Old Hundredth(老詩篇一百篇)。

1562-1565年間又得著古德梅(Claude Goudimel)的相助,將原有的單聲部,配上和聲,使「日內瓦韻文詩篇」發展成四部和聲,讓「日內瓦韻文詩篇」更加雄偉流行。

曾有二年時間前往加爾文所創辦的日內瓦學院就讀的英國牧師諾克斯(John Knox, 1514-1572)為加爾文最重要的學生之一,是蘇格蘭人。他對加爾文的宗教改革理念非常信服,回到蘇格蘭後,也進行宗教改革,成為新教進入英語世界的起源,也是長老會的創始者。諾克斯於 1559年回蘇格蘭時,帶回了「日內瓦韻文詩篇」,以此為基礎重新修訂為英文版本。

最初與日內瓦詩篇一樣只有一部齊唱,至1635年才由米勒(Edward Miller, 1732-1807)將韻文詩篇套上許多耳熟能詳的蘇格蘭民謠(如聖詩第八首曲調),讓目不識丁的蘇格蘭人民也能高興的吟唱。

註:聖詩第九首「向主歡呼」中,每句歌詞結尾的延長記號,是呼吸之意,讓會眾與詩班能一起整齊的結束,吸口氣後再唱下一句,並非延長記號,領詩時能說明,才不會讓整首聖詩因一再停頓而失去音樂流動應有的節奏感。

第7首萬有齊送頌主Joyful, Joyful, We Adore Thee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4期 ◎2007.03號

曲調:HYMN TO JOY,8.7.8.7.D
作曲者:貝多芬
作詞者:Hernry Van Dyke, 1852-1933
曲調改編:Edward Hodges, 1796-1867

「歡樂頌」(Hymn to Joy)是從貝多芬1817-1823 年所作,並於1826 年發表的「第九交響曲」的最後樂章改編的。這是聖詩曲調取自古典音樂的首例,貝多芬本人絕對料想不到他的創作在教會頌唱的次數比音樂廳還多。

1824年,貝多芬首次在維也納發表這個作品,那時他已全聾,藉著他那出於靈感之樂曲的雙翼,合唱者幾乎被提到樂園裡去,當人聲合唱至最後達到整首樂章的最高潮,贏得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時,貝多芬仍站著凝視樂隊,直到一位隊員將他轉身面對成千觀眾時,聽眾才察覺到他的病嚴重的程度,面對這位超人一等的聲學大師,大家實在難以置信,那時大家揮動手帕向他致敬,不少人也感動落淚!

這首被稱為「最快樂聖詩」的作者是美國長老會牧師范戴克(Hernry Van Dyke, 1852-1933)。他出生於美國賓州的德國城,是一位文學造詣豐富的大學教授。1907年,他應邀在威廉斯大學作客講道,當地的青翠山巒(即著名的音樂夏令營聖地──美國麻州的檀克塢(Tanglewood),引起了他的遐思而寫了這首詩,贈送給威廉斯大學校長。他將詩稿放在校長加斐得(Garfield)的桌上,並留言:「這是給你的詩,屋外自然的美景感動了我,應以貝多芬的〈快樂頌〉唱出。」

戴克說他寫這首詩是表達對神的偉大創造的敬意。正如中、英文讚美詩中所引述的經文:

「全地都當向神歡呼!」(詩六六1)、「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從天上讚美耶和華,在高處讚美祂!祂的眾使者都要讚美祂!祂的諸軍都要讚美祂!日頭月亮,你們要讚美祂!放光的星宿,你們都要讚美祂!天上的天和天上的水,你們都要讚美祂!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祂一吩咐便都造成。祂將這些立定,直到永永遠遠;祂定了命,不能廢去。」(詩一四八1-6)

曲調改編者──英國作曲家賀智愛德(Edward Hodges, 1796-1867)認為范戴克牧師的詩詞格律8.7.8.7.D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最後樂章的合唱部分節奏真是絕配,1911年首次被採用,改編後收至他於1864年出版的聖詩集「Trinity Collection of Church Music」中。

賀智先生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移民美國後,擔任美國紐約聖三教堂的管風琴師直到去世,一生奉獻個人恩賜於教會服事中。

註:曲調名──HYMN TO JOY: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歡樂頌」。

第6首頌主造化大功 The Spacious Firmament on High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歐婉貞 撰稿
◎期數:353期 ◎2007.02號

曲調名:CREATION,8.8.8.8.D

作詞者:Joseph Addison 1672-1719

作曲者:Franz Josef. Haydn 1732-1809

阿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是十八世紀初英國極負盛名的散文家與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活躍的政治家。其散文作品大多發表在與史帝爾(Richard Steel)合力創辦的《觀察者報》(The Spectator),其所創作的五首詩也都發表於該刊物上。

阿迪生的散文風格簡潔、條理清晰,用字精確,強調理性、節制與和諧;且能運用輕鬆而稍帶詼諧的語彙,在作品中呈現日常生活的樣貌,讓新興的中產階級藉此認識社交生活的禮儀與慣例,因而在英國文壇上擁有一席之地,死後榮葬於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詩人區。雖然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七年,但其人生與信仰都十分豐富充實。

阿迪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由於父親是牧師,自小便接受完整的宗教教育,並且曾就讀於牛津的沙特爾修道院(Charterhouse)。雖然沒有依照父親的期望成為牧師,但他對信仰的堅持與重視仍可由其作品中窺見。他曾說過一句名言:「把成功歸因於自己處世精明,而不歸功於神的祝福和賞賜,實在是極大的放肆與不敬。」

本詩的歌詞首見於1712年8月23日《觀察者報》(The Spectator)第465期所刊登的長詩,其標題為「An Essay on the Proper Means of Strengthening and Confirming Faith in the Mind of Man」。該作品以詩篇第十九篇第一節為本,特別強調真神創造天地的智慧與能力,另外更以一段文字引介這篇長詩:

「至高主宰已用天地的創造與形成,充分證實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世人只要稍有理性,就不可能無視於這些證據而不敬拜這位超越有形世界的主宰。詩篇第十九篇中,作者運用了極為優美的文詞將這個意念表達出來,而這些崇高的意念便構成以下這首詩歌的內容……」。

阿迪生認為真神的啟示與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確認信仰的重要依據。但兩者相較之下,他認為人們若仔細觀察自然界的事物,更可清楚瞭解神的存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與設計,在在顯示造物主的全智全能,叫人難以辯駁。

這段歌詞曾被配上幾種不同的旋律作為詩歌,本會讚美詩第六首的旋律出自交響樂之父海頓(Franz Josef Haydn, 1732-1809)的神劇《創世記》。海頓在老年期間作了許多作品,其中登峰造極之作是神劇《創世記》(Die Schopfung/TheCreation)。

為了作這首作品,他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到了1798年才創作完成;修訂後,於1799年在維也納首次對外演出,由海頓親自指揮。海頓在1808年,也就是過世前一年,在義大利某次音樂會中,當觀眾聆聽這首曲子演奏到第一部末尾「就有了光」的句子時,忍不住大聲稱讚;此時海頓舉手指天說道:「這詩是從那裡來的。」這首從天上來的詩歌,能夠感動人們,使人每逢舉目望天之時,心中便得享安寧。

備註:曲調名──CREATION:取自海頓的創世記。

第5首萬有天父 This My Father’s World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陳美恩 撰稿
◎期數:353期 ◎2007.02號

曲調名:TERRA BEATA,6,6,8,6

作詞者:Maltbie D. Babcock 1858-1901

作曲者:Franklin L. Sheppard 1852-1930

貝柯是一位有特別恩賜與能力的罕見人才,集音樂家、運動員、學者、詩人與傳道人於一身。他出身於紐約顯赫的世家,自童年就活力充沛。大學畢業後,繼入神學院深造,個性隨和活潑的貝柯,不論在課堂上或運動場上,不論是音樂技巧或劇社台風,都是這兩個學校裡的第一流領袖人物。

貝柯酷愛大自然,神學院畢業後,在紐約樂堡(Lockport)長老教會牧會14年。他經常利用清晨到附近山上漫步,在那裡遠眺安大略湖的湖光景色,自晨曦中欣賞完美的天父世界。他深以為從大地上所有的創造物,都可以看出神奇妙的作為和榮耀的光輝,又可以從雀鳥的歌聲和花草的呢喃,聽出神的話語。黎明的晨光、美麗的花朵,都像是在酬謝神的大恩,並頌讚主的偉大。

這首詩就是在他某次散步歸來後寫的。

這是天父世界 孩童側耳要聽 宇宙歌唱四圍響應 星辰作樂同聲
這是天父世界 我心滿有安寧 樹木花草蒼天碧海 述說天父全能
這是天父世界 小鳥長翅飛鳴 清晨明亮好花美麗 證明天理精深
這是天父世界 他愛普及萬千 風吹之草將他表現 天父充滿世間
這是天父世界 求主叫我不忘 罪惡雖然好像得勝 天父卻仍掌管
這是天父世界 我心不必憂傷 上帝是王天地同唱 歌聲充滿萬方

這首詩在他逝世後才發表,原詩共有十六節,摘錄成三節。其主題在表明神是「父」的身分,舊約中雖很少引用「父」字,但在新約中,耶穌不斷以「父」來稱呼神。貝柯除了述說天父世界的美景與萬物頌揚外,他也在人類社會變化萬千的過程中,看見父神的膀臂,誠如第三節所言:「求主叫我不忘,罪惡雖然好像得勝,天父卻仍掌管」。貝柯讓我們看見:基督徒的生活並不是一味的嚴肅、毫無生氣,反倒應當能夠從神支取屬天的喜樂,以致我們內心得著力量與滿足。

1886-1899年間,他出任著名的布朗紀念堂(Brown Memorial Church)牧師,他的講道生動活潑,達觀有力,深獲各界的愛戴。附近霍布金斯大學(Hopkins University)的師生,對他更是十分仰慕,特為他在校院內設一辦公室,以便他與學生能經常交通。十四年來,無數學生受益於他的輔導。

1901年夏天的旅歐途中,他在義大利逝世。他的妻子搜集了他的講章和詩詞,出版了一本「每日省思」(Thoughts for Everyday Living),這首詩也包括在內。這首聖詩的曲調,是貝柯的好友──商人謝柏德,根據童年時自母親學得的英國民謠,改編而成。

備註:曲調名──TERRA BEATA:英國村莊名,比喻和天父世界(Father’s World)一樣美好。

第4首讚美天父 I Love Thy Kingdom, Lord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歐婉貞撰稿
◎期數:353期 ◎2007.02號

曲調名:ST. THOMAS,6.6.8.6

作詞者:Timothy Dwight, 1752-1817

作曲者:Aaron Williams, 1731-1776

英國在宗教改革後,下令全國教會一律使用公禱書,不許使用聖詩,讓英國頓時成為無聖詩狀態。為挽救此缺憾,只好仿傚加爾文將詩篇以英文譯成韻文,於1562年出版「英文日內瓦詩篇」,在英國應用有130多年之久。

韻文詩篇流傳雖廣,但光唱詩篇仍不能令人滿足,教會人士希望在聚會中,能透過聖詩表現基督的啟示、新約福音書的教訓與基督徒個人的屬靈經驗。「英國聖詩之父」華特斯博士(Isaac Watts, 1674-1748)便挺身而出,以釋義而非直譯的方式來詮釋舊約詩篇,完成了「詩篇新譯」。英國清教徒前往新大陸時,也帶著華特斯的詩集隨行,在美國付印出版。此後又經過好些人的努力,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美國譯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本詩歌作詞者戴德牧師(Timothy Dwight, 1752-1817)。

戴德牧師被尊稱為「美國的華特斯」,是著名的學者及耶魯大學校長。1797年美國長老會全國總會請戴德牧師修改華特斯博士的「詩篇新譯」,以求能適合美國的需要,三年後完成,深受信徒喜愛,對於美國聖詩發展的影響,為任何人所不及。本詩歌是美國人所作最早的一首聖詩,原文標題為「我愛教會歌」,歌詞取自詩篇一百二十二全篇與一百三十七篇5-6節的精意,至今仍是美國基督徒最喜愛的一首。

備註:曲調名──ST. THOMAS,原為路德教派之德國聖詠,1763年經英國音樂教師與音樂報刊發行人威廉斯亞倫(Aaron Williams, 1731-1776)改編,並收錄至他於1785年出版的詩歌集(Psalmody in Miniature),曲調以使徒Thomas為名,並無特殊意義。

第3首讚美真神 Hallelujah, Praise the True God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林翠玉撰稿
◎期數:352期 ◎2007.01

Revive Us Again,5.6.6.5 副

Mackay, William Paton, (1839-1885)
Bonar, Horatius, (1808-1889)
Husband, John Jenkius, (1760-1825)

本會詩歌第三首,取自248首的副歌。248首又與441首曲同詞異。同樣的曲子在本會讚美詩裡出現三處,堪為特例,在此合併介紹,以利對照。

作曲者哈斯班生於英國,1809年來美,定居費城,以教音樂為業,終生擔任聖公會聖保羅教會書記。

這首曲子原來所配的歌詞,在作曲者哈斯班的時代已經消失。五十年後,為了佈道用途,佈道家散基(Sankey)配上作詞者波拿爾所寫的「歡樂不息」(即441首 Rejoice and Be Glad),編入散基的「Sacred Songs and Solos, NO.25」,哈斯班的曲子因而廣受歡迎。

441首的作詞者波拿爾生於愛丁堡,是蘇格蘭自由教會的傳道人。他一生之中作了六百首聖詩,被譽為「蘇格蘭聖詩王子」。其詩的特徵是,富有詩意,天真兼具雄偉,充滿盼望和同情。「歡樂不息」正是波拿爾最著名的一首詩。

波拿爾的詩出自撒迦利亞書二章10節:「錫安城啊,應當歡樂歌唱,因為我來要住在你中間,這是耶和華說的。」詩中充滿歡呼喜樂的訊息︰救主降生,替罪人代死,現在做我們中保,將來榮耀再臨,無一不令信徒歡欣鼓舞,感謝讚嘆。

哈斯班的曲子亦打動了另外一位傳道人馬開牧師的心。馬開為蘇格蘭人,在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原來以行醫為業,後接受呼召,轉而擔任長老會牧師。馬開以舊約兩處經文為依據,寫下讚美天父榮耀、慈愛與救贖的歌詞:

「耶和華啊!求祢在這些年間復興祢的作為。」(哈三2)
「祢不再將我們救活,使祢的百姓靠祢歡喜麼?」(詩八五6)

248首題名為「我要求聖靈」,經本會改編,與馬開的原作「We Praise Thee, O God」不盡相同。其內容為,祈求靈恩幫助,能效法主耶穌,勇敢作見證,一生遵守主道。作者不詳。

註:曲調名──Revive Us Again 為248首七段歌詞之副歌歌詞(復興眾人)

第2首讚美聖父 Hallelujah, Praise the Father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丁春芳撰稿
◎期數:352期 ◎2007.01號
哈利路亞,讚美聖父!
阿們,阿們,哈利路亞!
高聲讚美,慈悲聖父,
歌曰:「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讚美耶穌!
阿們,阿們,哈利路亞!
高聲讚美,救主耶穌,
歌曰:「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讚美聖靈!
阿們,阿們,哈利路亞!
高聲讚美,全能聖靈,
歌曰:「哈利路亞!」

榮耀,榮耀,哈利路亞!
榮耀,榮耀,哈利路亞!
高聲讚美,欣欣歌曰:
「讚美,不勝讚美!」

Hallelujah,Praise the Father!
Amen, Amen, Hallelujah!
Lift your voice, praise the merciful Father,
O sing: "Hallelujah!"

Hallelujah, Praise to Jesus!
Amen, Amen, Hallelujah!
Lift your voice, praise our Savior Jesus,
O sing: "Hallelujah!"

Hallelujah, Praise the Spirit!
Amen, Amen, Hallelujah!
Lift your voice, praise the Holy Spirit,
O sing: "Hallelujah!"

Glory, Glory, Hallelujah!
Glory, Glory, Hallelujah!
Lift your voice, and sing His praises,
"Glory, endless glory!"

1850年至1900年間,是美國的信仰復興運動發展時期。在此期間,美國聖詩以唱福音詩歌為其特色──此乃因應會眾之需要,以簡單的歌詞與音樂來激勵會眾的宗教情感。「福音詩歌」的特色是以「回應」(Double,再唱一次)與「副歌」(Refrain)的方式,原來的曲子由獨唱者唱一段,然後會眾跟著重覆唱一次(或跟著唱副歌)。這些詩歌源自當時舉辦的各種帳幕會或靈修會時所唱的曲子,因此形形色色的詩歌源源而出,已出版的詩集達1500多種。

「Hymns Of Worship」即是這個階段教會奮興運動的產物,只是這樣的詩歌型態,目前在英美已較少被使用。

本會讚美詩有許多選自「Hymns Of Worship(1977年版)」,本詩即為其一。作詞與作曲者不詳。

本詩以父、子、聖靈的名,為歌頌的主體,歌詞簡單,旋律抑揚優美,雖然是一首短詩,但透過重覆唱著有「讚美主」之意的「哈利路亞」(Hallelujah),將感謝讚美的心情,自在而流暢地吟唱出來。 正如啟示錄十九章1節所述:「此後,我聽見好像群眾在天上大聲說:哈利路亞,(就是要讚美耶和華的意思)!救恩、榮耀、權能都屬乎我們的神!」

第1首頌讚獨一真神 Holy, Holy, Holy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林翠玉撰稿
◎期數:352期 ◎2007.01號

NICAEA,11.12.12.10

Bishop Reginald Heber (1783-1826)
John B. Dykes(1823-1876)

本會讚美詩歌詞:

1.聖哉,聖哉,聖哉,全能大主宰!天上、地下、海中萬物,頌主高名;
聖善、恩慈、誠實,自古永無更改,獨一的真神,應當受讚美。
2.聖哉,聖哉,聖哉,群聖皆跪拜!各以華麗冠冕,捧在寶座面前;
權柄、尊貴、榮耀,都歸被殺羔羊,昔在而今在,永在萬萬年。
3.聖哉,聖哉,聖哉,鴻恩遍宇內!蒙贖信徒,得瞻真主威赫榮光;
公義、真理、審判,誰與聖靈堪比?智、仁、勇全備,大哉,保惠師!

本詩歌的「聖哉,聖哉,聖哉」源於以賽亞書六章3節及啟示錄四章8節的經文:

「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六3)
「聖哉!聖哉!聖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四8)

原文歌詞是「啟示錄四章8-11節」的意譯,以四節歌詞分別敘述:
第一節:神的三種神性,即聖潔,慈悲與全能。
第二節: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真神。
第三節:神的權能,慈愛與善良。
第四節:天、地與海,即「啟示錄四章11節」所說的宇宙萬物,都在稱頌祂。

本詩堪稱英國希伯主教的經典之作,被譽為聖詩中的聖詩,是希伯為崇拜聚會而作的一首聖詩;用11.12.12.10的格律(意即第一句為11個音節,第二句12個音節,第三句12個音節,第四句10個音節,每音節一個音的細心創作)。

在之前的時期,聖詩都是以教義為題材,訓誨為目的,但本詩所呈現的卻是以崇拜為主的頌讚訊息,為英國聖詩新階段的代表作。原文歌詞旨在頌讚三位一體的神性,而本會堅信獨一神觀,取原作菁華,將真神,羔羊(耶穌),保惠師(聖靈)的教義巧妙地融入歌詞裡,以頌揚獨一真神。

作詞者希伯主教生於英格蘭東北部,曾於牛津大學就學,活躍於英國國教會的服事工作上。其後,到海外宣教,在印度加爾各達擔任主教。

希伯致力於傳教,卻不克當地的天候,於三年後病逝。希伯牧會時最重要的目標與方針,是要改進教會的唱詩。他認為當時只唱詩篇是不夠的,就決心製作聖詩,供會友唱。他的神學素養,與作詩的恩賜,使他留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體,成為19世紀初英國聖詩作詞者中,特別優秀的一位。

作曲者戴克先生為這首著名聖詩立下汗馬功勞。本詩歌不論在拍子、音高、韻律、音域或和聲,均臻上乘。令人在吟唱之間,莊嚴神聖之心油然而生。

戴克亦生於英格蘭,是英國國教會的牧師。幼時即展露音樂天分,12歲時已在祖父的大教堂司琴。就讀劍橋大學時,還與多位名教授組織音樂研究社,在音樂界頗負盛名。戴克一生當中,共譜寫了300首以上的聖詩,更因寫作此曲與希伯主教在聖詩史上留一席地位。

每當詠唱這首詩歌,其莊嚴,典雅的旋律,與頌讚神主宰萬有的完美詩句,往往讓人恭敬,肅穆。此詩深受本會信徒喜愛,甚至有人比喻為「天國國歌」。今日在地上,我們歡喜吟唱「聖哉,聖哉,聖哉」;將來,眾天使與聖徒簇擁寶座前,十四萬四千人亦彈琴歌唱「聖哉,聖哉,聖哉」,想到如此的澎湃情景,靈魂難不為之振奮!

註:
NICAEA:尼西亞信經是為了處理亞流問題所召開的會議結果。亞流(Arius,260-336)是希臘亞歷山大教會的長老,他認為耶穌基督只是一個人的代表,他的順服樹立了一個好榜樣,因而被神接納為兒子。所以,耶穌基督只是與人一樣與神有密切的關係,成為人的模範。「道成肉身」、「死裡復活」的基督教想法,對亞流學派而言是無法想像的信息。

亞流的想法對教會造成很大的挑戰,引起許多爭議。當時的羅馬教廷希望教會能夠凝聚共識,立場一致。羅馬皇帝促成了尼西亞會議,於主後325年召開,重點是再度確定耶穌基督的神性,擺脫亞流學派的影響。在這次會議中確定尼西亞信經的條文,成就了初期教會最重要的信仰告白。

聖詩用語介紹

◎撰文/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 蔡純慧撰稿
◎期數:352期 ◎2007.01號

讚美詩的存在,於口唱心和頌讚神,或教誨、激勵、安慰信徒,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當我們唱詩時,會留心詩歌的旋律及詩詞的意義,卻鮮少注意到一首詩的完成,其實還有各種不同的內容。

以舊版的310首讚美詩為例,詩譜上面有中文標題、聖經出處、節拍速度與分類;311首至500首的新版讚美詩則加上作曲者與作詞者的名字。除此之外,尚有一些不曾看過的標示,是本專欄將為同靈介紹的部分,以下概略敘述之:


列在本專欄介紹的詩歌中、英文標題下方。此乃聖詩的名字。

聖詩的來源,可能是民謠、古詩,或是當代流行的曲調,也往往因各教派教義不同而改變標題名稱,因此,曲調名是辨識詩歌的最主要方式。當一首詩歌被改編為聖詩後,通常以人名、地名、歌曲原有名稱,或是原詩歌首句的前幾個字作為曲調名。例如:

1.以與詞曲有關的「地名」為曲調名。

如:第5首「萬有讚美天父」的曲調名為「TERRA BEATA」即為英國村莊名;第12首「耶穌尊名」的曲調名為「PISGAH」是指應許之地比斯迦山。

2.以作曲家、詩人或編曲者來命名。

如:第74首「救主降生」是以作曲者「MENDELSSOHN」命名;第51首「萬古靈磐」以詩人「TOPLADY」命名;第76首「耶穌受死」以編曲者「RALPH HUDSON」命名。

3.以詩篇頁數命名。

如:第9首「向主歡呼」是源自詩篇一百篇,因此它的曲調名就是「OLD HUNDREDTH」。

4.以詩歌歌詞的首句、標題或副歌來命名。

如:第27首「耶穌愛我」的曲調名為其標題「JESUS LOVES EVEN ME」;第154首「耶穌是我堅固保障」的曲調名為其原文首句「EINFESTE BURG」;第24首「生命之道」的曲調名為其副歌歌詞「WORDS OF LIFE」。

5.以民謠命名。

如:第8首「當向神歌頌」原為Irish 的民謠,因此其曲調名定為「IRISH」。

6.以神劇命名。

如:第6首「頌主造化大功」的曲調名定為「CREATION」為海頓神劇「創世紀」。


列於曲調名的右側。「韻律」在西方聖詩學裡,堪稱重要的一環,所指為聖詩裡詩、句的排列,相當於中國詩詞的七言絕句、五言絕句等。韻律有固定的形式,也有種種的押韻。以一連串的阿拉伯數字,如776778、8686……等表示。其中每一個阿拉伯數字就代表一句,如8888代表4句,每一句都有8個字。

此外,阿拉伯數字(韻律)後面若有英文字母「D」,如8686D的,則代表8686再重覆一次,成為8686 8686。「D」意即「Double」,表示「重覆」、「再一次」的意思。


Refrain是指「副歌」。副歌獨立一格,和前面的韻律無絕對的關係。有時可以有自己的韻律,有時又可以和前面的韻律完全相同。

標示於聖詩源考介紹的右上角。

標示於聖詩源考介紹的左上角。
以上簡略的聖詩常識介紹,期許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認識聖詩。

除了能瞭解其結構、節奏、強弱拍並詩歌的內容與意義以外,也讓我們在教唱或者自己吟唱時,有明確的方向可循,更能唱出詩歌的生命來。



曲調名(TUNE NAME)



韻律(Metrical)



Refrain



作曲者



作詞者

那一段揀嗎哪的歲月 

◎撰文/悠然整理 ◎期數:321期 ◎2004.06號

雖已將邁入孔子所言:「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李傳道娘看起來依然神采奕奕、步履輕盈,因有主的同在,歲月並未在她身上留下多少刻痕。

獨自守著大廈第四層樓八十坪的房子,過去的甜蜜負荷三男二女,結婚後分別定居在北部與東部,只有住在附近的小女兒常來陪伴。越過客廳的落地門可清楚看見相距一百公尺的十全教會,走路五分鐘可到教會聚會,這是次子以勒體貼的安排,因不習慣北部濕冷的天氣,所以,刻意購置老家附近靠近教會的房子,讓母親就近聚會作聖工。

偌大的房子,只在過年過節才聽得到兒孫子女的歡笑聲,一個人雖有些孤單卻不寂寞,因有主攜手同行。李傳道娘總是想起另一半(已故李增文傳道)所說一段話:「傳道越不在家,真神越與家人同在。」主耶穌左手接走李傳道,卻以右手扶持提攜孤兒寡母,二十六年一路行來,全家依偎主懷,安然穩度。


隨手翻閱1978年2月份的高雄團契月刊,泛黃的紙張留著一段令人永遠難忘的回憶:1978年2月12日(大年初六)早上八點十分,才四十三歲的李傳道因心肌梗塞蒙主恩召,留下三男二女(長子二十三歲服役中、幼子十二歲)。

現實的生活壓力,壓得她有些喘不過氣來,當時一直不明白,為何只讓李傳道作工十三年便將他接回天家?到底真神要她學習何種課程?為何留下五個重擔要她獨自承擔?那一段揀嗎哪的歲月,可是一道充滿酸甜苦辣的湯頭。

那一年二十歲──充滿夢幻與遐思的少女,與同年紀的李傳道結婚後,便全力協助婆婆李長老娘,掌管兩甲農地耕種事宜、料理家務,以及照顧四個年幼的小姑、小叔;公公李靈實長老與李傳道駐牧教會,往往二、三個月才能回來探望家人,家中的一切,全靠李長老娘與李傳道娘合力撐起,感謝主特別眷顧,軟弱女子也能讓兩位傳道工人無後顧之憂。


結婚三年,長子、長女分別出世後,李傳道娘身體變得很虛弱,無法協助田間工作,只好回崙尾娘家修養。當年,正逢1958年聖靈大大降臨溫仔教會,李傳道娘得到聖靈後,身體漸漸康復,一直到現在身體健康很少生病,親身體會真神偉大的權柄與聖靈的能力。

三十四歲那年帶著五個孩子遷居高雄,就近照顧駐牧高雄教會的李傳道,農忙時期,仍然趕回民雄老家協助李長老娘。為了貼補家用,曾以年輕時學得的裁縫手藝為人做衣服,或到工廠做工,日子雖然艱辛,全家和樂、有主萬事足。

李傳道被主接回的前幾個月,在觀賞電視心臟手術的畫面時問傳道娘:「妳怕不怕死?」傳道娘回答:「就像如棉姊一樣睡著的樣子,有何可怕?」李傳道又說:「妳會活得很長壽,照顧五個孩子長大成人。」傳道娘不解地說:「你也要一起照顧啊!」李傳道卻笑而不答。

1978年2月9日大年初三,清晨醒來前,傳道娘作了一個夢,她夢見李傳道的氣喘舊疾已痊癒,很多信徒為他禱告,傳道娘卻忙亂而衣冠不整,焦慮驚慌中醒來,心中感到不解……。打理一家大小之後,帶著李傳道和小孩一起前往體育場參加高雄地區的聯合運動會。

沒想到三天後2月12日大年初六早上八點十分,天上的真神竟然接回了他。為主忠心的李傳道於2月10日仍然抱病前往崗山頭參加家庭聚會;2月11日安息日在岡山教會領會,一生事奉主雖只短短十三年,卻一直工作到生命結束的前一天,他為主作工的心志,影響全家甚鉅。傳道娘秉持他的精神,只要教會聖工需要,她必放下身旁的事務,全力以赴。


1978年2月16日週四下午一點舉行喪禮,五、六百人齊聚高雄教會的會場景象,傳道娘才猛然想起三天前所做的夢,與夢境中一模一樣的場景:傳道的病已得痊癒,除去世上的病痛,由主接回天家;傳道娘衣冠未整,還需要留在世上繼續照顧五個孩子,為主作聖工,想到此心中稍感安慰。

失去傳道那一份微薄的薪水後,日子更為艱辛,長子正在服役,長女大二,還有三個分別就讀高中、國中、國小的小孩,「主啊!我怎麼辦?」傳道娘無助地求告真神,她再度想起傳道生前常說的一句話:「傳道越不在家,真神越與家人同在。」失去了丈夫的依靠,只剩下天上的天父,唯有抓緊祂的衣襟,勇敢踏出去。

二十六年來,好像經歷以色列人的曠野路一般,每天過著揀嗎哪的生活,日子雖不富裕,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九千多個日子一家大小蒙主保守,都能安然穩度。

傳道娘曾到海產工廠與高醫地下室餐廳工作,雙手因工作過度而龜裂、疼痛不已,也曾因餐廳位於地下室空氣不佳、血壓過高,被送進急診室。長女為了分擔傳道娘的辛勞,貸款購置一台鋼琴,教導小朋友彈琴,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清楚記得每年寒暑假,學生數增加地特別多,使得傳道娘不必為子女開學後的註冊費而煩憂。

那段撿嗎哪的歲月、那段喫素菜彼此相愛的日子,讓全家人深刻體會「耶和華以勒」,以及天父的同在與安慰;屬世的父親已經不在了,天上的父親卻時時刻刻與我們永遠相隨。


長女大學畢業後教書,全家生活比較穩定,傳道娘暫時可喘口氣;長女結婚後,次子以勒也從高雄海專畢業,繼續挑起養家的責任;直到現在,五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真神祝福滿滿。她很感謝二十六年前喪禮時,來自全省各教會信徒的代禱與安慰,使她母子六人勇敢地走過來。

傳道娘本以為自己在二十四歲那年病得奄奄一息,將不久於人世,沒想到一轉眼間已邁入「古稀」之年,為了報答主恩,她積極參與各項聖工,在十全教會協助炊事組、訪問組、福音組等工作,參加婦女詩班、高雄969團契詩班。即使在生活重擔壓力下,拖著疲憊的身體,仍然保持參加晚間聚會的習慣。此外,早禱會更是支持她一路走來的最大秘訣,在主的安慰聲中,孤而不單,發酸的手得以再度挺起。

2000年8月,已達敬老會接受敬老年紀的傳道娘,從崙尾安養院,接回高齡86歲、無法自理生活起居的李靈實長老,和小女兒共同照料公公的起居飲食,直到2003年5月李長老安息主懷,傳道娘愛主、事主、孝順的表現,足以為晚輩所取法。


身為傳道娘,她深知傳道娘的辛苦,她衷心祝福所有傳道工人,恩上加恩、力上加力;期勉所有傳道娘,靠主勇敢迎接前面的陰晴與風雨,基督為我們的船長,我們必不懼怕,再大的風雨,有主的大能膀臂保護,必能安然穩度。


寫自己的母親,不知如何拿捏,很難下筆;感謝主,懷抱三大心願:寫出神的愛、記下母親愛主的一生、感謝所有曾經以禱告安慰我們的同靈,終於完成。


走過死蔭幽谷

恩惠慈愛相隨

揀嗎哪的日子

耶和華以勒

感謝與祝福

後記

表妹臺容的婚禮蒙恩見證


文/臺容
感謝主,思成與我有幸能在原屬教會結婚,同時得到主耶穌與眾信徒的祝福,真是莫大的恩典!我們兩人從小在真耶穌教會永和教會一同接受宗教教育,也在此成長茁壯,是名符其實的青梅竹馬。
當我們二十四歲時,蒙主眷顧安排終身大事,雙方家人樂見其成,我們也欣然接受。婚禮籌備的過程中,更看見諸多恩典、祝福隨之而來,願將這婚禮前後的見證與大家分享,榮神益人。
婚禮之前,教會裡一位老師送禮物來給我們,並且歡喜的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們剛渡完蜜月回來,兩人都在會堂中,我坐在椅子上、思成站立著,我們容光煥發地回頭望向站在會堂門口的這位老師。這個夢境讓老師印象深刻,所以他趕緊在婚禮之前就帶給我們這份美好的祝福。
另外在婚禮當天,也就是民國九十五年八月六日,地點於永和教會二樓會堂,有位姊妹帶著她的父親前來觀禮,這位父親在婚禮中看見了一個異象。此異象如下:
婚禮程序進行到十點十分,何順輝傳道正在奉讀聖經,看見異象的這位弟兄見證:人群中突然出現黃金色的火光點,並隨著徐徐的微風逐漸擴大,隨之傳出樂器的美妙吹奏聲,有很多天使從此處逐一輕盈飛出,有雪白的、透明的、大大小小的美麗天使在吹笛、彈琴、舞動著身體,周遭並散發出許多黃金色小光點,此時主的榮光出現在我們這對新人面前。站在講台前的主耶穌非常高大,我們兩人的身形在主面前如同小孩子一般,充滿著活潑歡喜的心情,主耶穌也給我們按手祝福。
之後,主用手一撥,講台後出現一湖泉水、森林與兩隻正在追逐嬉戲的小鹿(一公一母)。作見證的弟兄聽到小公鹿對小母鹿說:「看到你我心會亂撞。」小母鹿對小公鹿說:「我也是。」這位弟兄又看到我身穿長白衣走進一湖泉水中,思成隨後也走進這泉水中,我們正在玩水,而這泉水只有我們兩人可以進來,外人不被允許進入。這些景象過後,主耶穌以七個教訓來祝福我們:
1.要孝順雙方長輩
2.夫妻要敬重相愛
3.對子女慈愛責任
4.雙方要持守聖潔
5.時時傳福音養命
6.常常敬虔接近神
7.要同心事工蒙福
這個異象從何傳道奉讀聖經開始,持續到我們接受許東霖長老按手祝福時結束,主耶穌的七個教訓也藉由典禮上的傳道、長老之口逐一印證。
感謝主!來自主耶穌親自祝福的婚姻,真是我們信仰復興的起頭,相信以上七個教訓,也是主耶穌對每對蒙祝福之佳偶的期許。願將一切榮耀頌讚,都歸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五餅二魚重唱組 2011.8.19

李以勒聽道筆記:景美教會20110820(六)月佈道

景美教會20110820(六)月佈道

李以勒寫於 2011年8月20日 18:41

會前新詩教唱:感謝頌讚(楊孝彬弟兄/關力安姊妹)


主持人:張敏柔姊妹

主領人:簡瑞斌(神學生)

詩  頌:133首(讚美詩)

見證人:繆俊華弟兄(台北教會)


見證內容:
01.我是生長在拜偶像的家庭,從小讀書很順利到碩士畢業,退伍後進入金融機構的交易室當交易員!
   媽媽在我大學畢業那年因車禍而過世!全家就只剩下爸爸哥哥和我三人!
02.爸爸和哥哥都有躁鬱症的疾病,看了很多醫院很多醫生和很多門診,卻都束手無策.
   2003/5住台中的哥哥從台中打電話到台北(我在台北上班)說:爸爸的病情惡化,我即回台中看他們,
   到醫院問爸爸的病況,醫生也無能為力要我們回家並交待要按時吃藥!我問醫生如果我爸躁鬱症發作,
   我要怎麼辦?醫生說那就打電話給警察把他抓起來送到醫院!我聽了很無奈!!難道就沒有救了嗎? 
03.我無能為力也使不上力心裡好絕望,於是開始思考有什麼方法或機構可以幫我爸爸和哥哥?
04.後來我想到(宗教),我第一個想到就是(基督教),於是開始連絡有信基督教的朋友,我第一個連絡的,
   就是我在渣打銀行認識的台北教會洪姊妹,我把我家的情況和我的心情告訴她後,她邀我去台北教會!
05.我第一次踏進教會是在2003/7,當天是台北教會社青班聚會,當天聚會內容對我而言,我未被感動!
   於是心想這裡也許不是我想要的!但洪姊妹仍力邀隔天週日的詩歌佈道會,她說聚會內容比較適合慕道者!
06.週日晚上我應邀前往台北教會,但對當日的詩歌和道理仍沒有什麼感動,當下心想該放棄另尋他法!
   最後來到禱告的時間,一直陪伴我幫我翻聖經的弟兄鼓勵我到前面禱告,我不好意思拒絕,於是,
   到前面禱告!當我跪下來時,突然感覺好像921大地震般的搖動!我心想台北教會是不是在地板上設機關?
   或小跪墊裡有玄機?我睜開眼睛看~沒有啊!此時我感覺到有神!於是我就向我當時並不認識的神說:
   請祢幫助我的爸爸和哥哥!請祢幫助我的爸爸和哥哥!當時我只會這麼禱告就不知道還可以禱告什麼?
   當時我的身體一直在震動,不知如何結束,但我想起洪姊妹說:喊阿門!就可以了!我於是喊阿門!
   真的身體就不震動了!當中的傳道看出我的狀況,於是過來對我說:唸哈利路亞繼續禱告!
   我就再唸哈利路亞!果然身體又開始震動!
07.隔天週一上班時我好想趕快下班---我要回家禱告!!回到家一我奉主耶穌聖名禱告,身體就開始震動!
   當時我是在一個人住的是小套房,我感覺有神!但我當時又想有神必然有鬼,所以當時一個人很恐懼!
   真是又喜(有神)又驚(有鬼)!
08.當時我的心境是:原來有神!神在我還不認識祂之前,就先來觸摸我!我原本只是想幫我爸和哥找幫助!
   沒想到讓我找到了神!
09.我當時最喜歡的經句是(太六26~29)!
10.我在2004春季靈恩會在台北教會報名受洗!受洗後很喜樂!但爸爸和哥哥的病情卻使我的喜樂中斷!
   我變的很憂愁!有一天我作了一個異夢,我夢見主耶穌對我說:你不要擔心不要憂慮不要煩惱!
   但我還是很憂愁!最後我在夢境中躺在群山中的一片大草原! 我感到心中的石頭好像卸下來了!
   當我醒來,我好想再躺回夢境喔!後來我把這個夢境告訴當時駐牧台北教會的謝宏駿傳道.
   他就翻開詩篇23篇,果然和我的夢境很像!
11.感謝神讓我從無神論者到認識神!雖然信主後不見得一帆風順,但我不再孤單,今後我可以倚靠真神!
   而且未來我會有永生的盼望--天國!這是最大的福份!
12.最後願一切的榮耀歸給天上的真神!!
................................................
本文尚未經繆俊華弟兄過目,純為我自己的聽見證領受!
我只記我來得及記的,詳細內容有興趣者請聽教會錄音CD
................................................
比拉迦詩班獻唱:享主愛



這是景美教會未來的棟樑之一:我也有參加聚會喔!耶!!




主持人:張敏柔姊妹(這一張照片是來自景美教會李建華弟兄的臉書)

8月21日 因祂喜悅我(荒漠甘泉)


經文: 「祂又領我到寬闊之處,祂救拔我,因祂喜悅我。」(詩18:19)

這「寬闊之處」究竟是甚麼呢?

這不是別的,乃是真神自己--切生命河流的歸宿。

真神實在是一個寬闊之處。

大衛被領到寬闊之處,是先經過羞辱和侮辱的。--蓋恩夫人(Madame Guyon)

「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出19:4)

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Facebook行銷致勝的6個日常好習慣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如果想要運用Facebook來成功打造品牌,就應該養成以下幾個日常習慣並持之以恆,那麼假以時日,必能創造出一個活力社群,由樂於分享品牌、產品、及服務訊息的非凡粉絲所組成。
1. 對解決問題上癮只要經常回答粉絲問題並為他們解決困擾,就能贏得信任並建立企業的專家形象,因此第一個習慣就是規律地提供專業知識。例如Facebook專家Mari Smith就鼓勵粉絲在她的頁面上問問題,而因為她總是迅速提供有用的解答,許多粉絲也都變成了忠實的跟隨者和客戶,Mari還更進一步直接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創造了如下圖的一個資源中心,以好幾個不同頁籤分類放置資訊。
Facebook專家Mari Smith就鼓勵粉絲在她的頁面上問問題
2. 每天和粉絲進行個別對話第二個習慣是每天針對別人分享的內容評論3到5次,因為這些評論將是可以建立關係的真正對話。首先看看有哪些人在品牌頁面留言,然後按下他們的顯示名稱以連結到對方的頁面或個人檔案,評論時注意要使用對方的名字,因為當粉絲知道你在注意他們時,會更樂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此外要做自己,注意所有的發言擁有一致的風格;最後是發言不要太過冗長,簡短一點大家會比較願意閱讀。
3. 追蹤你的Facebook活動這樣做對於增加粉絲數和保持動能來說是必要的,如果是剛開始的階段,不妨考慮運用頁面的Facebook Insights,來每周追蹤總粉絲數、新粉絲數、粉絲成長、流失讚數字、每周活動數、以及活動成長等。
Facebook Insights
另一個有用的線上追蹤工具是EdgeRankChecker,可以為用戶的整體頁面涉入活動打分數,還能指出每周的哪些天,分別得到最多和最少的涉入活動,對於決定推出新宣傳及張貼重要內容的時機很有幫助。
EdgeRankChecker
4. 把不奏效的策略撤換掉並繼續嘗試就追蹤社群媒體行銷活動來說,在遲遲看不到成果的情況下,要決定繼續耐心等待還是做些改變是一門藝術,不過其關鍵在於設立一個實際的目標,並且清楚定義標竿,以及嘗試得到結果的可容許時間長度,一旦時間到了但成果不如預期就改變策略,否則時間拖得越長通常只是損失越多。此外在Facebook上問問題也是有技巧的,重點在於問出容易回答的問題,才能確保粉絲的涉入程度。
5. 張貼新鮮內容內容要能觸及最多的群眾,就要確保它們具有教育性和娛樂性,並且能授權粉絲,才能激起他們的興趣並促使他們不斷回來;另外盡可能在越多不同地方張貼內容,才能被越多的潛在客戶看到,因此Facebook雖然效果很好,也別忘了將觸角延伸至Google+、YouTube、LinkedIn、Twitter、和部落格等。還有也可以注意其他人都發佈些什麼內容,如果其中有對粉絲來說實用的資訊,就拿來轉發在自己的粉絲頁面上吧,這也是一種不用自己創造內容,卻仍能給粉絲帶來價值的方法。
而為了能持續不斷地發佈內容,最好能創造一份編輯計畫,以下就是幾個簡單步驟:
#打造一個6個月的數位行事曆
可以用word檔或是運用網路資源,例如這個
數位行事曆網站
#決定創造內容的頻率和形式
內容可以是部落格發佈、影片、文章、報告、或podcasts(播客)等,運用各種不同形式以更廣泛吸引理想客戶。
#腦力激盪與品牌或利基市場相關的內容點子
好好想想自己的客戶對什麼最有興趣,也可以看看競爭者的內容以尋找靈感。
#創造一個內容行事曆
選擇發佈內容的特定日期、主題、和發布形式。
6. 把愛傳出去社群媒體的最大特性就是分享,記得分享從產業重要人士而來的內容,這樣做有助於和這些人建立關係,未來還可能進一步合作,但是也別忘了對經常生產部落格文章的粉絲表示肯定,這些人雖然還不是專家,但是分享他們的好內容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這樣做,將有可能為自己創造一輩子的死忠粉絲,所以每周花些時間尋找優質的第三方內容並分享出去吧。

出自SocialMedia Examiner
 
出處:  FaceBook行銷 網誌新聞 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facebook/5524315#ixzz1Uc9ow2tA

8月20日 與真神摔跤(荒漠甘泉)

經文: 「只剩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創32:24)

在這裡我們看見真神來和雅各摔跤。在黎明以前,雅各的大腿窩扭了。但是他一倒下去,正倒在真神的雙臂中,雅各就緊緊抓住不放,直到得著了他所要的祝福;一個新生命由此產生了。--他倒下去的時候,是一個屬地的、屬人的、天然的生命,他起來的時候,已成了屬天的、屬真神的、超然的生命了。他那天早晨前行的時候,雖然成了一個疲弱殘廢的人,真神卻宣言說:「你的名字不要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真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

親愛的讀者,如果真神要我們進入最高最美的一步。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同樣的爭戰--一切策略都會失敗,所遭遇的盡是想不到的毀滅--那時候,我們必須從真神領受超然的能力纔能站住;但是,在領受真神超然的能力之前,我們必須先出代價--我們必須完全順服;我們必須停止我們自己的智慧、能力和公義,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在祂裡面復活。真神知道怎樣引領我們上這一步,祂也知道用甚麼方法引領我們經過。

親愛的讀者,真神現在是不是正在這樣引領你呢?你是不是正遭到了極嚴重的試煉、極困難的環境、極險惡的情勢呢?你是不是沒有真神竟不能過去呢?你是不是沒有力量來得勝呢?

去投靠雅各的真神罷!將你自己無力地摔在祂的腳前。在祂慈愛的雙臂中死去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像雅各一樣帶,著真神的能力和充足起來。如果你想走出你的困難狹窄的處境,出路是在頂上。你必須向上走,纔能得到釋放。哦,巴不得你也能得到雅各所得到的一切!--選 

8月19日 似憂愁卻快樂(荒漠甘泉)

經文: 「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林後6:10) 

憂愁是很美麗的,她的美麗是月光的美麗,她的歌聲好像夜鶯的鳴聲,她的目光帶著並不期望快樂的神情。她能夠與哀哭的人同哭,卻不能與快樂的人同樂。 

快樂也是很美麗的,他的美麗是夏晨的美麗。他的目光含蓄兒童時代的歡笑,他的頭髮受著日光的閃射。他的歌聲像百靈鳥的歌聲一般翱翔雲上,他的腳步是一個從來不知道失敗的得勝者的腳步。他能夠與一切快樂的人同樂,卻不能與哀哭的人同哭。 

憂愁沉思著道:「我倆是絕不能合作的了。」 

快樂說:「是啊,絕不能了。我的道路是在充滿陽光的草場上的,玫瑰為我開著芳香的花朵,山鳥和畫眉為我唱歡樂的情歌。」 

憂愁徐徐轉過身去說道:「我的道路是在黑暗的森林中的。但是世上最甜蜜的詩歌──深夜的情歌--卻是屬於我的;再會,快樂,再會罷。」 

在她說話的時候,他們覺得有一個人體立在他們旁邊;雖然看不清楚是誰,卻知道是一位君王,他們跪倒在祂面前,感覺非常懼怕。 

憂愁輕聲說道:「我看祂一定是快樂的王,因為祂頭上戴著許多冠冕,手上和腳上帶著勝利的釘痕。我在祂面前,一切的憂愁都化為不熄的愛和歡樂了,我願意把我自己奉獻給祂。」 

快樂低聲說道:「你錯了,憂愁,我看祂是憂愁的王,祂頭上戴著的冠冕是荊棘的冠冕,祂手上和腳上帶著的釘痕是痛苦的傷痕。我也願意把我自己永遠奉獻給祂,因為有祂同在的憂愁一定比我所知道的快樂更加甘甜。」 

他倆同聲歡呼說道:「這樣,我們在祂裏面乃是一體,只有祂能將快樂和憂愁合成一體。」 

他倆手牽著手同在世上跟隨祂走--有時在風雨中,有時在陽光中,有時在冬日的凜冽中,有時在夏日的溫暖中--「似乎憂愁,卻是常長快樂的。」--選

8月18日 祂獨自引導我(荒漠甘泉)

經文: 「耶和華獨自引導他。」(申32:12) 

山路雖然嶮阻,但是沿途有同伴的談笑,也就不覺得怎樣困難了;我想這樣走上山頂,也不算難啊;那裡知道突然間一條狹窄曲折的小徑出現了,那時主對我說:「我的孩子,這裡你獨自跟我走罷。」 

我戰慄了,但是在我心的深處卻帶著信心答道:「主阿,願祢的旨意成就。」祂握住了我弱小的手,接受了我的順服。我跟祂走了一條很長、很黑暗的道路;除祂以外,沒有看見一個朋友。 

哦!祂眞溫柔,祂用溫暖的手牽著我前進,對我說了許多激勵的話語,在我耳邊流露了祂奇妙的愛情;不久,我也把我的憂愁和恐懼一一告訴祂,放放心心地倚偎在祂強壯的手臂中。 

那時候,我的腳步加速了,我的歡樂眞是難以言喻,崎嶇的山路發出了明亮的光輝。 

再過一回,我們要在天上遇見許多我們所親愛、所失去的人們;但是在不能想像的狂喜、快活的歌唱、親密的擁抱、旅程的回憶中,有一件事情最值得我們回憶的,就是我們在黑暗中攀登狹窄的絕壁時,耶和華獨自引導我們。--選

詩篇91篇

部落格要怎麼寫,才不會違法侵權?

你擔心你在部落格貼他人的圖片,會侵害著作權嗎?
你擔心你在部落格貼放背景音樂、MP3,會侵害著作權嗎?
你想知道怎麼樣轉貼資料,才不會違反著作權,受到處罰嗎?
讓我們看下去~



如果在部落格上,沒有經過原著作人同意,
擅自轉貼他人的著作,例如圖片、影片、音樂等等...
就是對於著作權的侵害。
原則上侵害兩種權利
1. 重製權:將別人的檔案複製一份放在自己的空間之下,
是一種和影印相類似的行為,是重製。

(著作權法§3I(5) 重製:指以印刷、複印、錄音、
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

(著作權法§22 著作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重製其著作之權利。

2. 公開傳輸權:將他人的檔案放在網路上,使不特定多數人
只要能夠上網,隨時可以開啟閱覽。

 (著作權法§26-1 著作人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專有公開傳輸其著作之權利。)
但,如果說只要轉載他人的著作,就是違法,那麼對於創作者而言,勢必少了很多佐證的題材,可以交互參照。
雖然保護了原著作人,但對於整體社會經濟文化而言,是負面的。
因此在我國著作權法第52條,有關於引用的規定。
只要符合了引用的要件,就可以無償的轉載他人的著作。



著作權法52(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但光是看條文還是頗為粗淺。
以下用白話的方式列出幾個要件
1. 必須要符合正當目的。
    例如§52條所規定的
    報導、評論、教學、研究等等。主要是為自己的資料做補充佐證。

     如果是拿來作為廣告用途,那麼依照實務上認為,並不是正當目的。
    (未經著作人同意,而引用他的資料供自己營利,當然就說不過去。) 

2. 可以區別自己和所引用的部分。
   如果無法區別就不是引用了,這是加工製造!
   光是加工,是怎麼樣都無法取得著作財產權的,只可能變成盜用。
   (注意 著作財產權和物權不同)
3. 主要內容仍然是自己的文章。
    畢竟展示的是自己的文章,而不是所引用的文章,這才能免除授權必要。 
4. 關聯性。
    畢竟引用的目的是用來補充參考佐證,
   如果引用的文章和你的內容,實在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原著作人實在沒有無償給你引用的必要。 

5.註明出處。
   著作權除了著作財產權,還有著作人格權。
   雖然合理的引用,可以免除著作財產權的責難,
   但對於作者的著作人格權,亦不得忽略,

   (你的資料被無償引用,起碼要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吧。
無償變成他人文章的部分,怎麼說也是自己的心血結晶,如果被自己的名字忽略了,總會有什麼不對勁吧!
對了,那就是你的人性尊嚴!)

   這就是為什麼寫學術性文件,要註明出處。
   不僅是禮貌,增加可靠性而已,更是一種遵守法律的表現!






著作權是一個天秤,不僅要保護著作人,也要促進文化發展。
牛頓能夠揚名天下,絕對不只是被蘋果砸到頭而已,
更是藉由引用他人的思想,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任何一篇學術著作,都引用了不少前人的巨作。
越是權威的著作,引用的文獻就越多,
可見引用對於人類文化發展有多麼重要!


然而寫部落格,還是要符合上開要件才能引用,(除非作者已聲明放棄著作財產權)
這樣才能保護創作人,
以後他們才願意奉獻更多的創作給世界,
裨使其有機會在未來幫助你看得更遠!






參考資料:
蕭雄淋著 著作權法論2010最新版 

詩篇90篇~一世人跟隨你




張中豪 見證 真耶穌教會 東園教會

從憂鬱到優域 周佳俞的生命故事





棄假歸真( 梁曉薇 見證)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陪伴

有一天有一個人來找我
並開始告訴我他的問題
這一個人一直講個不停
我嘗試了好次
想要插話打斷他的話題
好讓我提供他一些建議
但是我就是找不到機會

我想
我這裡有個很好的建議
我有很棒經文要告訴他
我試了又試
但是我就是無法插上嘴

我聽了又聽
一直想要找機會插上話
但是我就是找不到機會


最後
這個人總算說完他的話

正當我想要給他建議時
他長嘆了一口氣
並說
天哪!我覺得我好多了
真神祂剛才對我講話
並告訴我要怎麽做了

然後他就轉身離開了
我當時真的是很失望
只差沒有去追著他跑

後來我明白了
他其實不需我的建議
他只需我傾聽的耳朵

8月17日 單純的信心(荒漠甘泉)


經文: 「我信真神祂怎對我說,事情也要怎樣成就。」(徒27:25)

幾年前我乘船到美國去。這船上的船主,是一個很熱心的基督徒。當船離開紐方蘭(Newfoundland)海岸的時候,他對我敘述下面一段故事:

「上一次我經過此地,是在五星期前,船上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情是我靈程上的一個大革新。在我們的乘客當中,有一位別斯脫城(Bristol)的慕勒先生,那時因為霧大,輪船已經停頓了二十四小時。慕勒來對我說:『船主我來告訴你:星期六下午我是一定要到桂拜城(Quebec)的。』我說:『這是做不到的事。』他說:『很好,如果你的船不能叫我按時到達,真神有別的方法的。五十七年以來,我從來沒有對人失過約,讓我們下去禱告。』

「我呆望著這位真神的人,心中想:這個人不知道從那一家瘋人院裡出來的?我從來沒有聽見過這樣的話。我就對他說:『慕勒先生,你知不知道霧有多麼厚?』祂答道:『不,我的眼睛並不看霧的厚薄,我的眼睛只看見活的真神,祂是管理我一生的環境的。』

「他跪下來作了一個很簡單的禱告,當他做完了,我正想接下去做的時候,他放他的手在我的肩背上,叫我不要做了。他說:『第一,你不相信真神會答應你;第二,我相信真神已經答應了,用不著你再求了。』

「我呆呆地望著他,他對我說:『船主,我已經認識我的主五十七年了;在這五十七年中,真神從來沒有一次不聽我過。起來,船主把門打開,你要看見霧已經全消了。』我立起身來,霧果然已經全消了。星期六下午,慕勒如約到了桂拜城。」--選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8月16日 耐性等候神(荒漠甘泉)


經文: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詩40:1)


你知道嗎?等候比前進困難得多。等候需要忍耐,忍耐是一件難得的美德。真神在祂的子民的四周都在建築籬笆保護他們。當籬笆越築越高,甚至連頂也看不見的時候,我們就要發急--極欲知道以後有沒有機會能從這個幽閉的勢力範圍裡出去,我們不能明白為甚麼我們不能有一個較大的環境。但是真神在祂一切工作上都有目的的。「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詩37:23)


在莫勒的聖經上,這一節經文旁邊註著:「義人的止步也被耶和華立定。」但是我們卻常常喜歡穿出真神為我們所建築的籬笆外去,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一個基督人如果已經確實知到是真神將他放在他的地位上的,他千萬不可以輕易活動;直到雲柱移動了,他纔可以移動這是極重要的。--譯自主日學報(Sunday School Times)


甚麼時候我們學會了每件事情等待真神的引導,甚麼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只有在安靜中,我們的靈力纔會達到最高點。我們中間有許多人缺乏這種安靜的力量。但是如果真神指定我們去做一件工作,祂必定會給我們夠用的力量。耐性等候,遵行真神的引導--這是得能力的秘訣。在真神旨意之外的,都是浪費。讓我們等候真神的引導罷。--戈登(S. D. Gordon)


在真神的引導沒有來到之先,我們實行不動,坐看良機錯失,結果豈不是一個極大的失敗嗎?不;勝利就是在不動中、靜候中得到的。這要比活動艱難千倍。這個需要更大的勇氣去站住、等候、不喪膽、不絕望;絕對服從真神的旨意;將工作和榮譽讓給他人;別人都快快活活、忙忙碌碌在工作,自己卻能安安靜靜,帶著信心而歡樂。這纔是最偉大的生活--「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6:13)。--密勒(J. R. Miller)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8月15日 作安慰使者(荒漠甘泉)


經文: 「我進入真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14:22)


人生最佳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


麥子必須磨碎,纔能做成麵包。香料必須經火,纔能發出濃郁的香氣。


泥土必須耕鬆,纔能適於下種。照樣,一個破碎的心,纔會得到真神的喜悅。


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子。我們必須親身經歷許多艱難,然後纔會去安慰別人。


如果你渴望作一個安慰使者,如果你願意有憐恤的恩賜,如果你想從你身上流出新鮮的慰語來扶持受試煉的弟兄姊妹,如果你要在日常過著光圓的生活不叫別人感到你的酸辣,你必須甘心樂意地付一筆昂貴的教育費--你必須像主那樣受苦。--勞勃生(F. W. Robert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