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沒有異象(或譯:默示),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箴言29章18節)





這首詩的原文是公元八世紀時,一位愛爾蘭的信徒所寫,作者姓名失傳,但因原作是蓋爾語文(Gaelic)使用古愛爾蘭措辭,故後人知道作者是居住在一個愛爾蘭綠草如茵,山巔煙霧瀰漫的幽谷中.1905年,柏妮(Mary E. Byrne, 1880-1931)將這首古愛爾蘭詩英譯成散文,發表在雜誌上.七年後,賀依理(Eleanor Henrietta Hull, 1860-1935)知道它原是詩體,又將散文改寫成詩.
柏妮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畢業後,在其家鄉從事中等教育研究的工作.她最重大的貢獻是編纂「愛爾蘭語大辭典」.賀依理出生在英國曼徹斯特,是愛爾蘭教科書協會的創辦人,也是倫敦愛爾蘭文學協會的會長,著有數本有關愛爾蘭歷史與文學的書。
這是一首禱告的詩,求主使我們以基督為榜樣,成為我們的異象.詩中稱神為「心中王」、「希望」、「智慧」、「箴言」,「良伴」等。我們常有夢想,但卻乏異象。事奉的道上若無異象,則一切都是徒勞。
這首詩歌最初引用愛爾蘭民謠With My Love on the Road1919年被收集在愛爾蘭聖詩中,則以一小山名Slane為曲調名。相傳在公元五世紀時,國王有令,在復活節前夕,必須由他在山上點火,宣稱春到人間,那年愛爾蘭聖人聖柏爵克(St. Patrick)在Slane山上在國王之先,燃點火炬,國王有感於他的勇敢,准他在愛爾蘭傳道。後人為紀念他,尊他為愛爾蘭守護聖人。這首詩的曲調音程寬但旋律容易上口,廣受人們的喜愛。每四句詩為一節,無重覆句。這首具有獨特風格的聖詩,是歷久彌新的佳作,它的詞曲一直觸動著渴慕基督的人的心。

——摘自顧明明古今聖詩漫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