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箴言十三章1~25 ◎撰文/邱義雄長老

箴言釋義-第十三章(上) ◎撰文/邱義雄 ◎期數:366期 ◎2008.03號
本章的體裁仍以反義平行體為主,主要思想是善惡的報應。有多節經文提到教育的觀念,財富的問題,也提醒人要謹慎言語。

1節: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褻慢人不聽責備。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的兒子留心父親的教訓;傲慢人不承認自己的過錯。
《當代聖經》譯為:聰明的兒子聽從父親的教導,侮慢的人卻不受勸責。
《思高譯本》譯為:智慧之子,聽從父親的教訓;輕狂的人,不聽任何人規勸。

摩西的律法規定,作父母的有權亦有責教導子女,將神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教訓兒女,使他們過著敬畏神的生活(申六1-2)。父親的教訓是出於愛,為了兒子的好處作出慈祥的勸戒,所以父親的教訓都是好的(箴四1-2),作兒女的當謹守遵行。

智者告訴我們,父母的訓誨如同「頭上的華冠」、「項上的金鍊」,聽從的可得生命,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箴一8-9,四22,十17)。

智慧子了解父親教訓的寶貴,就留心聽從,並且樂意遵行;傲慢自大的兒子則不然,他不承認自己的過錯,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不把慈父的勸勉放在眼裡,不聽任何人的規勸,結果使自己走在失迷滅亡的道路上。

智慧子和褻慢人兩者的分野在於接受或違棄,但智慧和「孺子可教也」的心態是分不開的。

2節: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詐人必遭強暴。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好人說話得嘗佳果;詭詐的人只圖強暴。
《當代聖經》譯為:口出良言的,必定親嚐善果;奸人的慾望,只會換來強暴。
《思高譯本》譯為:義人必飽嘗自己口舌的果實,惡人的慾望只有飽食強暴。

義人心地善良正直,口出良言,使人得造就。他謹口慎言結出善果,必得主的賞賜享美福。奸詐人心懷詭詐,他的言行都是強暴,必自食強暴的果子。「人口中所結的果子,必充滿肚腹;他嘴所出的,必使他飽足。」(箴十八20)

3節: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口舌謹慎,保存生命;信口開河,自招毀滅。

這一則箴言可能是一句流行的口語,正如十章19節的箴言:「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也如我國古人留下的格言:「禍從口出」、「言多必失」,是警告人要謹慎口舌,不要口沒遮攔,信口雌黃。

雅各提醒我們,舌頭在百體裡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舌頭是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雅三4-6)。謹守口與舌的,就保守自己免受災害(箴二一23),大張嘴的人信口開河,隨便發言,這樣的人是自招毀滅,自取滅亡。

神造人給人兩隻眼睛,是要人審慎觀察,兩個耳朵,是要人仔細聽聞。神只給人一張嘴,乃要人謹慎言語,說造就人的好話(弗四29)。我們當效法詩人在神面前立志:「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詩三九1)

4節: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殷勤人必得豐裕。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懶惰的人難償所願;勤勞的人得慶有餘。
《思高譯本》譯為:懶人雖常盼望,卻一無所得;勤勞的人,卻常如願以償。

嘴巴說了一大堆理想盼望,卻不去身體力行,結果將是空夢一場,毫無所獲。唯有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人,才能如願以償。這是一則諷刺懶人的警語,《漢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有同樣的意思。

「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夏天聚斂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時沉睡的,是貽羞之子。」(箴十4-5)

5節:義人恨惡謊言;惡人有臭名,且致慚愧。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誠實人恨惡謊言;邪惡人言語可憎。
《當代聖經》譯為:義人恨惡虛謊,惡人的行為卻可恥得令人噁心。

這則箴言說明義人與惡人的言語有別。義人敬畏神奉公守法,他自己不說謊言,也恨惡別人說謊言。惡人則不然,他以作惡為戲耍(箴十23),滿口污言穢語,他的言語可憎,他的行為可恥得令人噁心,最後得到的是臭名與羞辱,慚愧無地自容。

保羅勉勵我們:「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弗四25)

6節:行為正直的,有公義保守;犯罪的,被邪惡傾覆。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義衛護無辜;邪惡使罪人傾覆。
《當代聖經》譯為:行為正直的人有公義作守衛,邪惡的人卻必被罪惡所傾覆。

這一則箴言的觀念在十一章3、5-6節已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羅二7-8)。行為正直的人有公義作守衛,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挪亞是個義人,神用洪水毀滅世界的時候,在方舟裡得蒙拯救(創六9,七1)。神紀念義人亞伯拉罕,在毀滅所多瑪的時候,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創十九29)。

反之,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箴五22),邪惡的人卻必被罪惡所傾覆。

7節:假作富足的,卻一無所有;裝作窮乏的,卻廣有財物。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人假裝富有,其實一貧如洗;有人裝作貧窮,卻是腰纏萬貫。

這是一種兩極的社會心態,也是一幅現實的浮世繪。腰纏萬貫的富豪,衣著簡單,外表顯出寒酸的樣子,財不露白,其實是貪得無厭。有人衣冠楚楚,一副富豪貴人的模樣,實際上是囊空如洗的窮人。

這則箴言的用意是教訓人不可以貌取人,正如俗語所說:「人不可貌相」。另一方面也在教導人做人要誠實實在,不可故弄玄虛,使人莫測高深。腰纏萬貫的人不要故意裝窮,塞住憐恤的心,一毛不拔。應該慷慨施捨,廣行愛心。貧窮的人也不要裝闊,借錢亂花,弄得負債累累。

8節:人的資財是他生命的贖價;窮乏人卻聽不見威嚇的話。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錢人花錢贖命;窮苦人不受恐嚇。
《思高譯本》譯為:富人的錢財只是性命的贖價,窮人卻沒有這樣的威脅。

富足人家財萬貫,常有被綁架之虞,他必需花錢來贖自己的性命。窮乏人身無長物,沒有盜賊覬覦,也無被綁架的威脅。

這則箴言也勸人不要倚仗錢財。因為錢財多,煩惱也多,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傳五10-12)。「那些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的人,一個也無法贖自己的弟兄,也不能替他將贖價給神,叫他長遠活著,不見朽壞;因為贖他生命的價值極貴,只可永遠罷休。」(詩四九6-9)。保羅告訴提摩太:「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六17)

9節:義人的光明亮(原文是歡喜);惡人的燈要熄滅。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如閃耀的光輝;邪惡人像快熄滅的燈火。
《當代聖經》譯為:義人的生命燦爛輝煌,惡人的道路卻是黯淡無光。

「光」、「燈」是生命的象徵(參:伯三20),代表善行(太五15-16)、前途(箴四18-19),也含有家族延續不絕的意思(王上十一36)。神的恩惠如光在義人的家中照耀,使他生命充滿活力,幸福長壽。他的善行也如光照亮別人,因此他的前途光明,後裔也蒙神賜福,歡喜快樂。惡人的品德敗壞,雖然家中有時也有光明(神恩),但那種如豆的微光,經不起風吹或震動,終久歸於熄滅。因此他的前途黯淡無光,他的後裔也沒有神的賜福。

10節: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

《當代聖經》譯為:自高自大的人,徒釀紛爭;虛心受教的,才是明智。
《思高譯本》譯為:傲慢只有引起爭端,虛心受教的人才有智慧。

「驕傲」就是高抬自己,輕視別人。這種自高自大好勝的心,很容易與人發生衝突,常招來紛爭,製造許多麻煩。驕傲的反面就是「謙虛」,看別人比自己強,樂意接受人的勸勉指導。智者告訴我們「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謙遜人卻有智慧」(箴十二15下,十一2下),故聽勸言的,卻有智慧。

11節: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

《呂振中譯本》譯為:迅速得來的財物必迅速消滅;逐漸積蓄的必逐漸加多。
《當代聖經》譯為:不義之財,不能久享;勤儉積蓄,財富就必增多。

「不勞而得之財」是指不義之財,如從賭博、偷竊、受人賄賂饋贈、貪污而得之財,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財物,來的容易,去的也容易。因此智者告訴我們「不義之財,毫無益處」(箴十2)。

「勤勞積蓄」是指白手起家,勞苦經營,他們涓滴細流,聚沙成塔,逐漸致富。這些經年累月努力換來的,必會小心翼翼善加應用,不會揮金如土,將其消耗淨盡。

12節: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希望幻滅,心靈隨之破碎;願望實現,心裡充滿生機。
《當代聖經》譯為:盼望遲遲不實現,使人憂傷;理想達到,就會為人帶來快樂的人生。

這是作者人生的經驗,是有關人心焦慮的寫照。俗話說:「人生最悲痛的,莫過於願望消失;最使人焦急的,莫過於願望遲延。」當你對某一事物懷有願望時,巴不得立刻得著或持有,若遲遲未能兌現,就開始焦慮,繼而徬徨失措。但若隨心所欲如願以償,所企盼的事水到渠成,則心中喜樂,精神百倍。這種情形猶如一棵「生命樹」,結出美好甘甜的果實,令人充滿喜樂,心滿意足。

不要過於追求屬世的物質與財富,因為它永不能滿足人們的渴求與希望,其結果只是失望與虛空。主耶穌說:「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27、63)

13節: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藐視教訓,自招災禍;聽從訓誡,穩妥安全。
《思高譯本》譯為:誰輕視法令,必遭滅亡;誰敬畏誡命,必得安全。

「藐視訓言」和「敬畏誡命」心態不同,其結果自然不同。因為誡命是燈,法則(或譯:指教)是光,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箴六23),神的兒女豈可不看重遵行呢?「藐視」就是輕忽不加注意和鄙視的意思,藐視訓言的,是自招災禍,自取滅亡。「敬畏」就是以神為父,抱持畏懼的心樂意聽從。聽從訓誡的,必得善報,穩妥安全。「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他因不受訓誨就必死亡;又因愚昧過甚,必走差了路。」(箴五22-23)

這則箴言的教訓與《申命記》二十八章的記載相吻合。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祂的一切誡命,福氣必追隨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你若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謹守遵行祂的一切誡命律例,咒詛必追隨你,臨到你的身上。
箴言釋義-第十三章(下) ◎撰文/邱義雄 ◎期數:367期 ◎2008.04號
14節:智慧人的法則(或譯: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人的教導是智慧的泉源;智慧使人逃脫死亡的險境。
《思高譯本》譯為:智慧人的教訓是生命的泉源,人可賴以脫免死亡的羅網。

智慧人的指教是「智慧的泉源」,也是「生命的泉源」,又寶貴又有價值。智慧的導師勉勵學子們:「我兒,不要忘記我的法則(或譯:指教);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因為祂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箴三1-2)。只要將智慧導師所教導的法則、誡命存記在心,照樣遵行就可得存活,死亡的網羅自然不會臨到他(箴七1-2)。

15節:美好的聰明使人蒙恩;奸詐人的道路崎嶇難行。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達的人到處受尊敬;無信義的人走向毀滅。
《當代聖經》譯為:明理的人,人人愛戴;奸詐的人,道路崎嶇。

這是善良與奸詐的對比。善良的人心中有智慧,在言行上顯出公義、和平、慈祥、和藹,所以處處得神喜悅,受人尊敬愛戴。奸詐人則不同,他無信無義,舉止粗魯蠻橫,肆無忌憚,這種人的道路必崎嶇難行,難逃法網,最後必遭神拋棄,走向毀滅。這種無法無天,趾高氣昂的惡人,人見人怕,遠而避之,不屑與他往來。

16節:凡通達人都憑知識行事;愚昧人張揚自己的愚昧。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聰明人三思而行;愚蠢人誇耀自己的無知。
《思高譯本》譯為:精明的人,常按理智行事;愚昧的人,只自誇其糊塗。

「通達」英譯:prudent,原意是審慎的、小心的。通達人常按理智行事,在從事任何工作之前,必瞻前顧後,三思而行。愚昧人與通達人適得其反,十足表露出自己的愚昧糊塗,他總自以為是,行事不動腦筋,更不屑向人請教,結果是一事無成,一敗塗地。

17節:奸惡的使者必陷在禍患裡;忠信的使臣乃醫人的良藥。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糊塗的使者造成禍害;忠信的使者促進和平。
《當代聖經》譯為:奸惡的使者製造災禍,忠誠的使者帶來安康。

傳報信息的使者,責任非同小可,從一國的大使到公司的外務,忠誠與否,其影響實在重大。「奸惡的使者」不忠不實,我行我素,搬弄是非,必定造成莫大的損失。掃羅王聽信他的臣子以東人多益的讒言,將祭司城挪伯中的男女老幼和牛羊驢盡都殺滅(撒上二二9-19)。

「忠信的使者」忠實克盡其職,不辜負受託的使命,能按時達成任務,使人獲益匪淺。「忠信的使者叫差他的人心裡舒暢,就如在收割時有冰雪的涼氣。」(箴二五13)。這樣的使臣如同醫人的良藥。「良藥」原文為安全,《英文欽定本》譯為健康health。忠信的使者促進和平,帶來安康。

18節: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拒絕規勸必然窮困羞辱;接受管教必然受人敬重。
《思高譯本》譯為:拒絕規勸的,必遭貧苦羞辱;接受懲戒的,反要受人尊敬。

作者在短短的篇幅內,不厭其煩地強調受教的重要性(箴十二1、10、13),可見受教與否,影響頗大。規勸管教和責備懲戒原是好的,都是出於善意(箴十三24),是要被管教的人得益處,在神的聖潔上有分,結出平安的果子(來十二10-11)。棄絕規勸管教的,必自食其果,結局是貧苦與羞辱(靈性貧窮,被神棄絕)。因為棄絕地上的警戒,尚且不能逃罪,何況違背那從天上警戒我們的呢?(來十二25)

智慧人的勸戒,在順從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箴二五12)。義人的責備可算為頭上的膏油,我的頭不要躲閃(詩一四一5)。「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膏油」都代表尊榮,故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受人敬重。

19節: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遠離惡事,為愚昧人所憎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願望實現,令人愉快;愚昧人不願離棄邪惡。
《思高譯本》譯為:願望獲得滿足,能使心靈愉快;遠離邪惡,卻為愚昧人所深惡。

這則箴言上一句是12節下一句的改寫,但與下一句似乎沒有關聯。

經上說:「敬畏祂的,祂必成就他們的心願,也必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詩一四五19),敬畏神的人奉公守法,他所圖謀追求的都必合乎神的旨意,所以神必成就他們的心願。願望實現,心靈自然甘甜愉快。惡人行惡習以為常,他的宿願不外是作惡犯罪,只有在作惡傷天害理之後,如願以償,才覺得心滿意足。因此,遠離邪惡,卻為愚昧人所憎惡。

20節: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當代聖經》譯為:與聰明人同行,必得教益;與愚昧人結伴,必受虧損。
《思高譯本》譯為:與智慧人往來,可成智慧人;與愚昧人作伴,必受其連累。

這一則箴言勸人小心選擇朋友,與我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格言類似。朝夕相處,不斷往來的同伴和朋友,彼此之間會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二七17)。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的教益,可成智慧人;與愚昧人作伴,必受其連累,導致虧損。所以「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箴十八24),交友不可不慎。西諺:「看你的朋友,就知你的為人」。孔子將朋友分為益友與損友。益友有三:友直、友諒、友多聞;損友有三: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

21節:禍患追趕罪人;義人必得善報。

這一則箴言是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的另一種說法。《箴言》:「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祂都鑒察。」(箴十五3),祂必按照各人的行為審判各人(羅二6)。這種賞善罰惡的定律,耶和華在創世的時代就對該隱說過:「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創四7)。

人若作惡,神的懲罰必定臨到,亞干取了當滅的物,以色列眾人用石頭打死他,並用火焚燒他所有的(書七25);基哈西說謊貪財,長了大痲瘋(王下五27);亞哈王聽耶洗別的計謀害死拿伯,奪取拿伯的葡萄園,神藉以利亞先知告訴他:「狗在何處餂拿伯的血,也必在何處餂你的血。」(王上二一19)。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罪與禍患,如影隨身,禍患永遠追趕罪人。惟有義人必得善報,因為主必施恩祝福他。經上說:「你們要論義人說:他必享福樂,因為要吃自己行為所結的果子。惡人有禍了!他必遭災難!因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報應。」(賽三10-11)

22節: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為義人積存資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好人為子孫留下產業;罪人積藏的財物卻歸義人。

善人以正當手法努力經營所得的財富,必不會流失,神必看顧為他持守,且能世代相傳(參:詩三七25-26)。善人所留下的不只是物質的產業,更寶貴的是他的嘉言懿行,使兒孫可以效法追隨。惡人則不然,他以非法所得的財富必不能永存,最後必歸入義人的手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向埃及人要金器銀器和衣裳,埃及人的財物都被以色列人奪去了(出十二35-36)。惡人哈曼的財產最後都歸給末底改(斯八3)。

23節:窮人耕種多得糧食,但因不義,有消滅的。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未開墾的土地可為窮人產糧食;不義的人卻不願耕耘土地。
《呂振中譯本》譯為:窮乏人的休耕地、能生許多糧食;但舊存的五穀、也能因不義而被掃盡。
《當代聖經》譯為:窮人辛苦耕耘,積穀防饑,卻會遭不義的人奪去。
《新譯本》譯為:窮人的耕地可產大量糧食;卻因不義都被摧毀了。
《思高譯本》譯為:窮人開墾的田地,生產大量食物;誰若缺乏正義,定不免於滅亡。

本節經文原文意義含混不明,因此有各種不同的翻譯。雖然如此,主要的用意仍可看出,作者是在強調,窮人日以繼夜辛苦耕耘,時候一到可產大量糧食,成為富戶,因為主施恩祝福他。但他若缺乏正義,染上不良惡習,揮金如土,他所積存的五穀,也能因不義而被掃盡,窮愁潦倒。

請記住保羅的話:「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的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前六17-19)

24節: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不懲戒兒子就是不愛他;愛兒子就必加管教。
《呂振中譯本》譯為:不用刑杖的、是恨惡兒子;真愛兒子的、總設法管教。
《當代聖經》譯為:姑息兒女的,就是不愛他們;愛他們的,就應該嚴加管教。

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應該隨時隨地管教約束兒女,不可任其予取予求,任意妄為。責備不是恨惡,不懲戒兒子的就是不愛他,疼愛兒子的總是設法管教。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俗語說:「棒在兒身上,痛在親心上。」

《箴言》的作者是贊成體罰,認為體罰是不可或缺的管教方式。「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二二15,二三13-14)。今日的教育家主張不可體罰,甚至要罰站,也必須徵求孩子的同意。其實體罰並不是不可行,只要用得適當,體罰之前先讓孩子知錯,打痛不可打傷,效果還是滿好的。

25節:義人吃得飽足;惡人肚腹缺糧。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食用無缺;邪惡人常常捱餓。
《當代聖經》譯為:義人衣食豐足,惡人卻無以裹腹。

義人必衣食豐足。詩人的體驗:「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祂,因敬畏祂的一無所缺。」因為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詩三四8-9、15)。主耶穌告訴我們:「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3)

惡人就是不敬畏神、心不敬虔、不守神的誡命的人,他們偏行己路,任意放縱,當然得不到神的賜福,所以常常捱餓,無以裹腹。經上說:「因為你富有的時候,不歡心樂意地事奉耶和華你的神,所以你必在飢餓、乾渴、赤露、缺乏之中……。」(申二八47-48)

□心得分享 教訓和責備

人對教訓或責備的態度有兩種反應,謙卑接受和藐視拒絕兩種不同的心態,心態不同,結果自然不同。你對神的「訓言」、「誡命」存著何種心態呢?

1.謙卑接受

(1)智慧子聽父親的教訓(1上)

父親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長大成人,出人頭地。孩子有錯就作出慈祥的勸告。智慧子了解慈父的心腸,留心聽從父親的教訓。今日我們更當聽從天父的教訓,成為祂所喜悅的兒女。

(2)聽勸言的,卻有智慧(10)

驕傲的人高抬自己,常有誇勝的心,凡事都要比別人強,要比別人好,因此招來許多麻煩。謙卑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肯聽別人勸教,追求上進。所以「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十二15),聽勸言會使你更有智慧。

(3)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13下)

對誡命心存敬畏的,必甘心樂意遵行,得主的喜悅和賞賜。

(4)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18下)

義人的責備,是頭上的膏油(詩一四一5);智慧人的勸戒,是精金的裝飾(二五12)。膏油和金飾都代表尊榮,所以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受人敬重。

2.藐視拒絕

(1)褻慢人不聽責備(1下)

褻慢人心性傲慢,常自以為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也不聽人的勸責。

(2)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18上)

管教的目的,是要受管教的人改過自新得益處。棄絕管教的人,什麼也學不到,不但沒有知識也沒想到常識,使他在別人的面前抬不起頭來,他的結局是羞辱。

(3)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13上)

大衛犯罪後,神差遣拿單先知來斥責他的罪過,「你為什麼藐視耶和華的命令,行祂眼中看為惡的事呢?……所以刀劍必永不離開你的家。……我必從你的家中興起禍患攻擊你。」(撒下十二9-11)

※教訓和責備都是出於愛(24)。

俗語:「愛之深,責之切」。責備不是恨,乃是愛的表現,因此有「棒在兒身上,痛在親心上」之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