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箴言十九章(邱義雄長老)

本章內容與形式和前幾章相同,內容散亂複雜,很難加以分段來闡述。詳讀之後你會發現,有多節經文討論財富與友誼所產生的作用及影響,另有幾節經文提到愚昧人,管教,作假見證和人性的弱點。
1節:行為純正的貧窮人勝過乖謬愚妄的富足人。

《當代聖經》譯為:行為正直的窮人,勝過說話詭詐、內心愚昧的人。

《思高譯本》譯為:窮而行為正直,勝於富而唇舌欺詐。

本節與二十八6意思相同,強調好品德比錢財更重要。

箴言中「有……勝過……」的字樣出現9次(三14,四23,八10、19,十六32,十九1,二十二1,二十八6,三十一10),這些都是智慧人經過長久的人生經歷與觀察,所作出的判斷結論。

作者將貧窮與富足作比較,強調心地善良、行為正直的貧窮人,遠勝過說話詭詐、內心愚昧的富足人。貧窮人雖然缺乏養生的需要,但他善良的品德為鄰里眾人所敬佩。

富足人雖然腰纏萬貫,卻恃才傲物,心存乖僻,言語粗暴,行為不檢,為眾人所鄙視。因此智者說:「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箴十六8)
2節:心無知識的,乃為不善;腳步急快的,難免犯罪。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熱情而無知不足取;步伐急躁容易失足。

《思高譯本》譯為:熱誠無謀,誠不可取;步伐匆忙,難免失足。

這則箴言教導人要行事穩重。「衝!衝!衝!」這是一種具有爆發力的處世態度,有衝勁又夠積極,而且有效地激發人的鬥志。智者給我們一個平衡的觀點:熱情而無知,熱誠而無謀,誠不可取;步伐急躁的,很容易失足,誤入歧途。

他指點我們,在向前衝的同時,應當以智慧作為決策的依據。台灣俗語:「呷緊弄破碗」,許多人衝動行事,出了問題之後才後悔,若能三思而後行,就能避免許多錯誤。

一個人如果空有衝動,卻缺乏判斷力,他的行動將令人擔心。好像一個沒有駕駛執照的人,開著一部馬力十足的跑車向前衝,即將發生的危險是可想而知。「熱情」需要配合「知識」,才能將生命展現得完全而卓越。
3節:人的愚昧傾敗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華。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人因自己的愚行毀了前途;他反而心裡埋怨上主。

世人的通病就是自己愚昧違法犯罪,當他受了懲罰之後,不反躬自省,反而埋怨神,以為神不公義、不慈愛。錯誤跌倒的人當思己過,重新做人,但大部分的人都怨天尤人,甚至想辦法遮掩罪過,逃避懲罰。

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神來到園中與他碰面,責問他:「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

他諉過於神所賜給他同居的女人,他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三11-13)。諉己過責他人的習性,不只是亞當一人,夏娃也與他一樣,推諉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創三13)

試想:當你犯錯時,你有反躬自省,改過自新?或是自圓其說,責怪他人?
4節:財物使朋友增多;但窮人朋友遠離。

6-7節:好施散的,有多人求他的恩情;愛送禮的,人都為他的朋友。貧窮人,弟兄都恨他;何況他的朋友,更遠離他!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錢人隨時有新朋友;貧窮人連僅有的幾個也保不住。地位崇高的,人人奉承;好施捨的,人人諂媚。貧窮人連弟兄都厭棄他,朋友更要疏遠;他尋找友誼,卻無處可找(4、6-7)。

這幾節經文描寫社會貧富不均,世態炎涼,人情薄如紙的現象。這個社會人人「向錢看」,「笑貧不笑娼」,地位崇高有錢的人朋友增多,人人奉承。當他失敗時,以前那些不招自來的朋友都走了,「樹倒猢猻散」,各奔東西,甚至反面無情,視同路人(參:十四20)。

「好施散的」、「愛送禮的」是指樂善好施、慷慨解囊幫助人的財主,眾人都來向他求恩,人人喜歡與他為友。但是一個囊空如洗,三餐不繼的窮人,沒有什麼可利用的價值,許多親朋好友都離他而去。

「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跟在親朋後頭,想要向他們調點頭寸,他邊講他們卻邊走,拂袖而去。正如俗語所說:「春冰薄,人情更薄。」

世態炎涼,人情冷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交朋友要小心,以錢財結交的,不是真正的友誼。如同浪子在資財耗盡的時候,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路十五16)。

智者告訴我們:「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患難時倚靠不忠誠的人,好像破壞的牙,錯骨縫的腳。」(十七17,二十五19)。好酒貪食,視財如命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8節:得著智慧的,愛惜生命;保守聰明的,必得好處。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追求知識就是自愛;持守智慧,幸福無窮。

《新譯本》譯為:得著智慧的,愛惜自己的性命;保持明達的,必得益處。

「智慧」和「聰明」兩個不可或缺,都是耶和華所賜(二6),誰獲得了就對誰有益。因為有了智慧就能明白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救你脫離惡道,救你脫離淫婦,就是那油嘴滑舌的外女。智慧必使你行善人的道,守義人的路(二11、16、20)。
5節:作假見證的,必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終不能逃脫。

9節:作假見證的,不免受罰;吐出謊言的,也必滅亡。

這兩節經文如出一轍。作假見證的,就是吐出謊言的,必不免受罰,因為法網難逃,刑罰必然臨到。耶洗別指使匪徒作假見證陷害拿伯,奪取他的葡萄園,狗在何處餂拿伯的血,也必在何處餂亞哈的血,吃耶洗別的肉(王上二十一19、23,二十二37-38;王下九30-37)。

主耶穌勉勵我們:「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我們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出二十16)。
10節:愚昧人宴樂度日是不合宜的;何況僕人管轄王子呢?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愚蠢人生活奢侈不宜;奴隸管轄主人不當。

《思高譯本》譯為:安逸的生活,不適於愚人;奴隸管君王,更是不相宜。

世上有些事物不合情理,作者在此指出其中的兩項:一是:「愚昧人宴樂度日是不合宜的」,小人得志之後,首先要享受錦衣美食,花天酒地,他覺得這樣享樂才過癮。但這樣作實在不妥當,就如古人所說的「沐猴而冠」,不大相稱。

二是:「僕人管轄王子」。事實上是君王管奴僕,奴僕對君王是唯命是從。古代的思想是一日為僕,終身為奴,永不得翻身。如今將次序反轉過來,以僕人的身分竟想管轄王子,這是喧賓奪主,倒行逆施,可謂大大不宜。

作者的時代,可能有奴隸機智過人而獲得高位,掌握了驚人的權柄。在《聖經》的歷史裡也有僕人被提升得高位的實例,如約瑟、但以理、末底改。
11節: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人不輕易發怒;不追究人的過失便是美德。

《當代聖經》譯為:有見識的人,不隨便發怒,以寬厚待人,這是他的光榮。

有見識的人,不會隨便發怒,「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十四29)。人常因別人的得罪而發怒,若能寬恕,怒氣就可消除。

有見識的人在發怒之前會考慮下列問題:②為何發怒?是為公義、真理?②發怒的結果對自己有益?③這樣發怒會榮耀神?

「寬恕」是一種美德,就是以寬厚的心待人,不追究人的過失。要寬恕對方,自己要作四件事:②不再懷恨對方。②不圖報復。③不求道歉賠償。④既往不咎,不耿耿於懷。這四件都能做到,便是美德,你也可引以為榮。

我們是神的選民,是聖潔蒙愛的人,請記住保羅的勉勵:「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三12-13)
12節:王的忿怒好像獅子吼叫;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

在古代的社會中,君王高高在上,大權在握,對屬下百姓生殺予奪,任所欲為。因此得罪國王便惹大禍,劫數難逃,甚至自身難保;但若獲得國王垂青,則恩寵有加,地位高升。

作者將王的忿怒和他的垂青,借用迦南地的地理現象,以生動美妙的筆法描寫為:「獅子吼叫」、「草上的甘露」。古時聖地,尤其在約但河谷,經常有獅子出沒其間,獅子怒吼使人驚心動魄,有誰與牠相遇,便被吞食。夏季氣候乾燥缺雨,夜間由北方飄來的甘露,使植物得以滋潤生長。

這則箴言也在提醒人,有些君王喜怒無常,盛怒之下,如「獅子吼叫」無人敢接近(箴二十2);回頭又和藹可親,皇恩浩蕩,有如夜間「草上的甘露」。真是「一日之間,一室之內,而氣候不齊」。
13節:愚昧的兒子是父親的禍患;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

本節經文把「愚昧的兒子」和「妻子的爭吵」放在一起,似乎有點奇怪。作者的目的是描寫「惡妻逆子,無法可治」的家庭苦衷。

「愚昧的兒子」作姦犯科,行動傷天害理,造成父親極大的痛苦與羞辱。「妻子的爭吵」喋喋不休,吵吵鬧鬧,如雨連連滴漏,實在令人苦不堪言。

阿拉伯的俗語:「世間有三種使人苦不堪言的事物:雨天不停的屋漏,嘮叨的妻子和咬人的臭蟲。」遇到這種屋子,只好「三過其門而不入」了(參:二十七15,二十一9、19,二十五24)。
14節: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

本節經文與上一節經文是強烈對比,特別是下半句。作者似乎在提醒人選擇配偶要特別小心謹慎,因為自己未來家庭的幸福或痛苦,將全繫於這一個女人。爭吵的妻子如同屋漏,使人坐立不安,苦不堪言;才德的婦人,殷勤治家,相夫教子,建立家室,使丈夫有益無損。

祖宗可以留下房屋錢財,但是賢慧的妻子與遺產無關,乃是耶和華所賜的。理想的配偶是「神所配合的」(太十九6),婚姻的美滿在於神,所以得著賢妻的,是得著好處,也是蒙了耶和華的恩惠(十八22)。
15節: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

這一則箴言是勸勉人要殷勤勞力,不可懈怠懶惰。

「懶惰使人沉睡」,懶惰的人整天沉睡,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著手躺臥片時」、「門在樞紐轉動,懶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這是懶人輾轉反側、賴床不起的最佳寫照(六9-10,二十六14)。

懶惰人沒有時間觀念,「片時」加「片時」的貪睡,是浪費光陰、虛度生命。

「懈怠的人必受飢餓」,懶惰懈怠的結果是過窮苦潦倒的悲慘生活。「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你的缺乏彷彿拿兵器的人來到。」(六11)

本節的「沉睡」與亞當的「沉睡」是同字,原意是沉沉的睡,含有失去知覺的意思。懶惰人喜歡睡覺,除了作白日夢之外,對於自己為人的責任,甚至本身的利益,都置之度外,睡到良知都喪失仍不覺察。

肉體沉睡只是減少收入,坐吃山空,窮苦潦倒;不為自己的靈魂儆醒,以致心靈沉睡則更可怕,使你靈性貧窮甚至喪失靈命。保羅警告我們:「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十三11)
16節:謹守誡命的,保全生命;輕忽己路的,必致死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遵守神法律,延年益壽;違背上主道路,必然滅亡。

《思高譯本》譯為:恪遵上主誡命的,可保全生命;輕視上主道路的,必自趨滅亡。

「誡命」是神所頒布的,人人都當恪遵。誡命是燈,法則是光,藉著誡命可以明白神的心意,謹守誡命就不致陷入罪的網羅,生命亦得以保守。

「輕忽己路」就是輕視上主的道路,忽略自己的行為;放蕩不羈,便走入歧途,其結局必然滅亡。經上說:「藐視訓言的,自取滅亡;敬畏誡命的,必得善報。」「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因為他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十三13,三1-2)
17節: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

這是一則具有宗教價值的箴言。從這則箴言可以得到三個教訓:①我們的神是慈悲憐憫人的神,我們當效法神關心憐憫貧窮人。摩西的律法規定:「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無論哪一座城裡,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忍著心、揝著手不幫補你窮乏的弟兄。

總要向他鬆開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申十五7-8)。②憐憫貧窮是一種善行。所以「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你那裡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箴三27-28)。

保羅勉勵:「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六10)。③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神。借錢給人,有人會賴帳不還,借給神是可靠的,祂必償還。

主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五7,二十五40)。



18節: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趁兒女年幼應即時管教,但不可太過嚴厲,以致毀滅了他們。

《當代聖經》譯為:應當趁兒子年幼,還有指望的時候,積極管教他,免得貽害他終生。

《思高譯本》譯為:尚有希望時,應處罰兒子;但不可存心置他於死地。

管教兒女使他走在正路上,這是父母不可疏忽的責任。趁兒女年幼應即時管教,趁其惡習未深加以管教,可使他改弦易轍,走上正路。如同一棵樹還是嫩枝的時候,容易將它扶正,一旦長成高大,可就無能為力了。

趁有指望時積極管教他,免得貽害他終生。但管教不要太過嚴厲;物極必反,造成孩子頑強抗拒,以致毀滅了他們,就要後悔莫及了。

「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孩子未達無可救藥的地步,在尚有希望時應處罰他,不可任其自生自滅,或聽憑其自我毀滅,存心置他於死地。

19節:暴怒的人必受刑罰;你若救他,必須再救。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脾氣急躁的人讓他自食惡果;你要幫助他,對他反而有損。

《當代聖經》譯為:暴戾的人,必須讓他受到刑罰;不然,你救他一次,還得再救第二次。

《思高譯本》譯為:易怒的人,應當受罰;你越寬容,使他越乖戾。

暴怒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一時衝動就出言不遜傷害別人,這樣的人必遭受對方的反駁怒罵,自食惡果。對這種人必須嚴加懲戒,若輕予赦免,勢必一犯再犯,怙惡不悛。

你要幫助他,對他反而有損;因為脾氣急躁的人本性難移,容易重蹈故轍,你越寬容忍耐,他越會得寸進尺。所以,你救他一次,還得再救第二次。



管教和刑罰是規過勸善的方法,但因人而異。對兒子,父親施行管教;對惡人,法律加以刑罰。對象不同,所用的手段也不同。

管教不是審判的手段,乃是父母訓練兒子成熟的方法。管教的焦點在將來,應以愛心為之;刑罰的焦點在過去,是反映神的怒氣。管教兒子要趁早,「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二十二6),所以要「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對於頑梗悖逆罪大惡極,怙惡不悛的惡子,摩西的律法規定,父親可以把他交給本城的長老審判,由他們來處理發落,甚至定他死罪,繩之以法(申二十一18-21)。

20節:你要聽勸教,受訓誨,使你終久有智慧。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要聽從勸導,樂意學習,你就會成為明智人。

《當代聖經》譯為:應當聽取勸告,接受紀律,這樣,你就一生都有智慧。

智慧不是與生俱來,乃是不斷地學習、聽從勸導而獲得,這就是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聽從別人的勸告,接受父母和師長的訓誨,你就會成為明智人。人人都有軟弱,人不怕失敗,從哪裡墮落,就省思悔改,從哪裡站起來(啟二5)。

21節:人心多有計謀;惟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人可能有許多計劃,但只有上主的旨意達成。

《思高譯本》譯為:人在心中儘可策劃多端,實現的卻是上主的計劃。

在十六章1、9節,有類似的看法。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鴻圖大計,處心積慮為自己的前途打算,要選什麼職業,走什麼路線,怎麼樣發展,甚至廢寢忘食策劃一切。

正如雅各時代的人,他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雅各告訴他們:「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四13-15)。

世間的人、事、時、地、物,五花八門,變化多端,人在心中儘可策劃多端,但實現的卻是上主的計畫。因為「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十六9),所以「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三十七5)

22節:施行仁慈的,令人愛慕;窮人強如說謊言的。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貪婪可恥;貧窮好過撒謊。

《呂振中譯本》譯為:人所願望於人的、是他的忠愛;做窮乏人比做撒謊人好。

《新譯本》譯為:人所渴望的,就是忠誠;作窮人比作撒謊的人還好。

《思高譯本》譯為:慷慨為人有利,窮漢勝過騙子。

《當代聖經》譯為:心存仁愛的人,是值得愛慕的;貧窮勝過說謊的。

原文晦澀,殘缺不全,故有不同的譯文,綜合解釋如下:

心存仁慈,慷慨為人,乃眾人所愛慕。但仁慈必須有事實的表現,口惠而實不至是假仁慈(參:雅二15-17),開出一堆空頭不能兌現的支票,與說謊無異。人們所渴望的,就是為人忠誠,所以正正當當過日子的窮人,勝過以不正當手段致富的有錢人,窮漢勝過騙子。

23節: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恆久知足,不遭禍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敬畏上主,得享長壽;安居樂業,禍患不臨。

《當代聖經》譯為:敬畏主可以使人得到生命,叫人安睡無憂,免遭禍患。

《新譯本》譯為:敬畏耶和華的,得著生命;他必安居知足,不會遭受禍患。

這節經文敘述敬畏耶和華的人有三樣福分:①得著生命──生命由神所賜(徒十七25),敬畏神的人必蒙神保守脫離死亡的網羅,日子加多,年歲增添(十27)。②恆久知足──生活有神供給,安居樂業,一無所缺(詩三十四9-10)。出入有神照顧,日日安睡無憂(詩四8)。

③不遭禍患──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伯十四1),人生道路未必盡是平坦康莊,但敬畏神的人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十四26),無論在任何境遇都能坦然,「你躺下,必不懼怕;你躺臥,睡得香甜。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惡人遭毀滅,也不要恐懼。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祂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三24-26)

24節: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懶惰人伸手取食,卻懶得放進自己口裡。

《當代聖經》譯為:懶惰的人把手伸到盤子裡,就連把食物送到嘴裡,也嫌麻煩。

古代東方物質文明尚未進步的時代,人們習慣用手取食,懶惰人懶性成癖,連伸手自盤取食送入口裡,也嫌費事,以為勞乏。作者對懶人的描寫刻劃入微,語帶詼諧,形容的淋漓盡致。

這樣的描述好像有點誇張,其實是告誡人殷勤不可懶惰。試想,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他也不肯。連吃都懶惰,這種人若餓死,是誰之過?本節經文與二十六章15節類似。

25節:鞭打褻慢人,愚蒙人必長見識;責備明哲人,他就明白知識。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譴責狂傲人,使愚蠢人知所警惕;規勸聰明人,使聰明人更加聰明。

《當代聖經》譯為:要責打傲慢的人,好讓幼稚無知的人可以學得精明;責備明智的人,他就能增長見識。

要使人改弦易轍,洗心革面,實在不易。要改正「褻慢人」(狂傲、傲慢的人)需要用強硬嚴厲的手段,必要時加以「譴責」或「鞭打」,這種「殺雞儆猴」的方法,可使愚蒙人(愚蠢人、幼稚無知的人)有所警惕,可以學得精明。對「明哲人」(明智、聰明的人)則使用「規勸」,因為他喜愛管教,願意改正自己(十二1),只要略加指點,就可收到美滿的效果。

26節:虐待父親、攆出母親的,是貽羞致辱之子。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無恥之徒虐待父親;下流之輩逼走母親。

《當代聖經》譯為:苛待父親、逼走母親的人,是卑鄙可恥的不孝子。

「當孝敬父母」是十誡中對人的第一條,也是唯一帶祝福應許的誡命。《箴言》中教導作兒女的「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二十三22、25)。

本節經文的背景可能是一個不肖的兒子花天酒地,把父親的財產放蕩耗盡,使父親年老無依又失去供養。父親死了,又逼走母親,不盡兒子所當盡的本分。這樣的惡行為天理所不容,人神共憤,實在是卑鄙可恥的不孝子。

27節:我兒,不可聽了教訓而又偏離知識的言語。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年輕人哪,你一旦停止學習,就是離棄智慧的訓誨,連你知道的也要遺忘。

《當代聖經》譯為:孩子啊,倘若你不聽從教訓,你便會偏離那明智的教誨了。

本節可以看作上一節的註腳,勸勉年輕人要遠離惡人,時時追隨智慧的教導,不可聽了教訓之後,依然故我,我行我素,偏行己路。

時代進步,學者每天都有新的學說發表、科技有新的產品,醫學有新的醫藥和醫術,我們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否則就會忽略或忘記從前所學習的。溫故可以知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斷地學習使你趕上時代,使自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8節:匪徒作見證戲笑公平;惡人的口吞下罪孽。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腐敗的證人無公道可言;邪惡人只貪圖不義。

《當代聖經》譯為:作卑劣的見證就是蔑視公正,惡人的嘴只會散佈罪孽。

見證人說話必須誠信真實,「作假見證陷害鄰舍的,就是大槌,是利刀,是快箭。」(二十五18),這種人必不免受罰(5、9)。匪徒作卑劣的見證,是向司法的公正挑戰,這種腐敗的證人只貪圖不義,混淆黑白,無公道可言,他們作假見證,是給審判極大的諷刺。匪徒為虎作倀,只有助長罪孽的氣焰(例如:耶洗別假亞哈王的名,叫兩個匪徒作假見證害死拿伯)。

29節:刑罰是為褻慢人預備的;鞭打是為愚昧人的背預備的。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狂傲人必受刑罰;愚昧人難逃鞭打。

《思高譯本》譯為:體刑是為輕狂人而設,鞭笞是為愚人背而備。

這則箴言與25節前後輝映,都論及對罪人的懲罰。

不少犯罪作惡的人,明知法網難逃,仍存著倖免的心以身試法。他們雖能逃避人的眼目,卻逃不出神的鑒察(參:詩一三九1),而且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二十八13)。

我們的神是公義的神,祂萬不以有罪為無罪(鴻一3),作惡的人必自食其果,神必按照他所行的報應他(羅二6)。所以「刑罰」和「鞭打」早已預備好,是專為「褻慢人」和「愚昧人」預備的。「無知人背上受刑杖。鞭子是為打馬,轡頭是為勒驢;刑杖是為打愚昧人的背。」(十13,二十六3)






《箴言》中提到的愚人有三種不同的稱呼:愚昧人、愚頑人、愚蒙人,他們各有自己的特點,共同的特點就是「愚」,他們之所以「愚」,不是天資蠢笨,而是為人處事的態度不正確。從本章可看到誰是愚昧人:

1.行事不穩重(2)

「心無知識的」就是愚,這種人步伐匆忙、行事急躁,盲目往前衝,熱情而無謀。如果空有衝動,卻缺乏判斷力,他的行動將令人擔心。衝動行事,出了問題之後才後悔已來不及。通達人步步謹慎,凡事三思而後行(十四15下)。

2.自毀前程(3)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有人因自己的愚行毀了前途;他反而心裡埋怨上主。

愚昧行事的結果是毀了自己的前途。第七章描述一個無知的少年人,走近淫婦的巷口,淫婦用許多巧言誘他隨從,用諂媚的嘴逼他同行,少年人立刻跟隨她,好像牛往宰殺之地,又像愚昧人帶鎖鍊去受刑罰,直等箭穿他的肝,如同雀鳥急入網羅,卻不知是自喪己命。他的愚行毀了他的前程。

3.宴樂度日(10)

愚昧人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他積蓄錢財只是為吃喝宴樂,這種人正如主耶穌所說的那無知的財主,當他增建更大的倉庫之後,就收藏他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自我滿足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十二16-21)

保羅提醒我們,主來的日子近了,我們得救比初信的時候更近,當脫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1-14)。

4.是父母的禍患(13、26)

愚昧的兒子作姦犯科,行為傷天害理,在家又虐待父親,攆出母親。這種貽羞致辱之子,造成父母極大的痛苦與羞辱,甚至禍臨全家。「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頑人的父毫無喜樂。愚昧子使父親愁煩,使母親憂苦。」(十七21、25)

如果每個家庭都注重宗教教育,「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二十二6),孩子長大之後必能蒙主重用,榮神益人,「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二十三24下)


管教和刑罰(18-19)


心得分享


誰是愚昧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