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釋義-第十二章(上) ◎撰文/邱義雄 ◎期數:364期 ◎2008.01號
本章是清一色的反義對仗體,全章以對比出現,智者對愚者,義人對惡人,謹慎言語,其表達方式與前章類似不分軒輊。
1節:喜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喜愛知識的人樂於受教;惟有愚蠢人憎恨規勸。
《當代聖經》譯為:愛慕知識的,就樂於接受管教;厭惡勸責的,實在是愚不可及。
接受別人的勸戒,是獲得智慧最容易的方法。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事人對自己的缺失(小毛病),往往不察覺,日久天長習慣成自然,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此時若有一位善心人士來指點迷津,他又欣然接受,就會受益無窮。若是自高自傲自以為是,拒絕善意的指責,恨惡責備,實在是愚不可及,前途堪憂。棄絕管教的,輕看自己的生命;聽從責備的,卻得智慧(箴十五32)。「畜類」不知人的好意,也不識珍寶,恨惡責備的人就如畜類,當人給予幫助的時候,牠不領情,反而口噬腳踢(參:太七6)。
2節:善人必蒙耶和華的恩惠;設詭計的人,耶和華必定他的罪。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喜歡正直人;他責罰詭計多端的人。
《思高譯本》譯為:善心的人,必得上主喜悅;心術邪惡的人,必受降罰。
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一○七1),耶和華也是公義的神,祂來要審判遍地,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公正審判萬民(詩九八9)。善人和惡人結局是不同的,奉公守法的正直人,必蒙耶和華的恩惠,詭計多端的人必受祂的責罰。
保羅告訴我們:「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不偏待人。」(羅二6-11)
3節:人靠惡行不能堅立;義人的根必不動搖。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作惡不能使人安全;義人堅立而不動搖。
《當代聖經》譯為:人不能靠惡行建立自己,義人卻有堅固的根基。
《思高譯本》譯為:沒有人作惡而能穩立,唯有義人的根基永不動搖。
惡人心中沒有安全感,因此「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箴二八1)。沒有人作惡而能穩立,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詩三七9)。人靠惡行不能堅立,惡人有時似乎亨通,大有勢力,好像一棵青翠樹在本土生發;有人從那裡經過,不料,他沒有了(詩三七35-36)。
義人的根基永不動搖,因為他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扎根深(詩一1-2),他親近神,與神有親密關係,信仰根基穩固,不中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不受罪惡或異端的誘惑(弗四13-14)。
4節: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賢慧的妻子是丈夫的華冠;無恥的妻子,恰如丈夫骨中的毒瘤。
《呂振中譯本》譯為:有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華冠;貽羞的婦女如爛瘡、在丈夫骨中。
這則箴言是「才德」和「貽羞」兩種婦女的對比。
「才德的婦人」虔敬賢淑、刻苦耐勞、勤儉治家,待人接物或處理家務,處處表現出賢慧的品德,這樣的婦人實在是丈夫的冠冕。本書三十一章描述:「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她丈夫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為眾人所認識。……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箴三一10-31)
「貽羞的婦人」就是無恥的妻子(參:《現代中文譯本》和《思高譯本》)。她衣衫不整,不修邊幅,不理家務,挨家閒遊,甚至不守婦道,紅杏出牆,這種女人給家庭帶來煩惱與痛苦,令丈夫痛心疾首,喪失生活的情趣。她實在是丈夫莫大的恥辱,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是骨中的毒瘤,令丈夫疼痛難忍。
5節:義人的思念是公平;惡人的計謀是詭詐。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誠實人以公正待人;邪惡人只圖謀欺詐。
《呂振中譯本》譯為:義人所設計的是公平;惡人的智謀是詭詐。
人的行為或善或惡皆起於內心的思念,因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他的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這樣(箴四23,二三7)。作者在5-7節將義人與惡人水火不能相容的思想、言行,相提並論。
義人的心思公道正直,以公正待人,為人大公無私。惡人的思念與此針鋒相對,心地奸險詭詐,他的計謀全是損人利己的不法勾當。他在床上圖謀罪孽,定意行不善的道,不憎惡惡事(詩三六4)。因此,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賽五五7)。
6節: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的口舌能殺人;義人的言語能救人。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說的是陰謀害人的話,義人的口舌卻能造福別人。
言為心聲,存諸內必形於外。主耶穌說:「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5),惡人心中圖謀奸惡,他們的舌頭尖利如蛇,嘴裡有虺蛇的毒氣(詩一四○2-3),作假見證害死拿伯的兩個匪徒,就是這樣的惡人(王上二一13)。
正直人的口與惡人不同,他的口舌卻能造福別人,他的言語能救人。因為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茲生智慧,能教養多人,造福人群(箴十11、21、31)
7節:惡人傾覆,歸於無有;義人的家必站得住。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敗落,子孫不繼;義人的家室得以存續。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傾覆了,就永遠不能翻身;義人的家室卻必然屹立長存。
本節述說義人與惡人因言行不同,結局也不同。這問題在第十章25、30節和本章第3節都曾提到,《詩篇》三十七篇和七十三篇有更詳細的討論。惡人雖然有時亨通,大有勢力,像一棵青翠樹在本土生發,但是不久之後,有人從那裡經過,不料,他沒有了,在原處也尋不見。所以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乾;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詩三七35-36、1-2、9)。
義人就是敬畏神的人,他的信仰根基穩固,堅心倚靠神,「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他的道路,耶和華也喜愛。」詩人的經驗是:「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三七23、25)。義人的家必站得住,義人的根基是永久的。
8節: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聰明人將受讚揚;愚蠢人必被輕蔑。
《當代聖經》譯為:精明智慧的人,眾口稱讚;心懷邪念的人,必遭鄙棄。
人之受人尊敬與否,是在於有無智慧和成就,人愈有智慧和成就,愈在人前得榮耀和稱讚。約瑟有神所賜的智慧,為法老解夢,並提供寶貴的治國理念,因而得到法老的稱讚:「像這樣的人,有神的靈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神既將這事都指示你,可見沒有人像你這樣有聰明有智慧。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民都必聽從你的話。惟獨在寶座上我比你大。」(創四一38-40)。反之,愚蠢人必被輕蔑,心懷邪念的人,必遭鄙棄。
9節:被人輕賤,卻有僕人,強如自尊,缺少食物。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平凡的人靠工作生活,勝過自高自大的人捱餓。
《呂振中譯本》譯為:地位輕微、而自己有農產物,勝過自尊自大、而缺少食糧。
《當代聖經》譯為:地位低微卻自食其力,總勝過餓著肚子硬充排場。
《新譯本》譯為:被人輕看卻有僕人的人,勝過自尊自大卻缺少食物的人。
《思高譯本》譯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平民,比愛排場而缺食的人,更為可貴。
本節含義欠明,各種譯本有不同的翻譯,《七十士譯本》及《拉丁譯本》則為:「謙卑下來,作自己的僕人;強如假裝尊貴,而缺少食物。」
綜合上述的翻譯,試作解釋:地位低微的平凡人,靠自己的勞力來維持家庭,使家人生活安定,強如裝腔作勢,硬充排場,不知養家,使子女妻室挨餓的人。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人,比那些「打腫臉充胖子」卻缺食忍餓的人,更為可貴。
10節: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惡人的憐憫也是殘忍。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愛護動物;邪惡人殘害牲畜。
《思高譯本》譯為:義人珍惜禽獸的生命,惡人的心腸殘忍刻薄。
我們的神不僅愛人,也顧及牲畜。在摩西的律法中有許多有關愛護牲畜的規定:「你若路上遇見鳥窩,或在樹上或在地上,裡頭有雛或有蛋,母鳥伏在雛上或在蛋上,你不可連母帶雛一併取去。總要放母,只可取雛;這樣你就可以享福,日子得以長久。」、「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申二二6-7,二五4),安息日也讓牲畜休息(出二十10),才生的公牛,或是綿羊或是山羊,頭七天當跟母牛母羊同住,無論是母牛是母羊,不可同日宰殺(利二二27-28)。這一切規定是要訓練祂的選民有惻隱之心,也可看出神對牲畜如何顧惜。義人以神的心為心,所以愛護動物顧及牲畜。惡人的心腸殘忍刻薄,雖然憐憫,仍是殘忍。
古代猶太人的客店,多將此節經文懸掛在牆壁上,用來提醒旅客餵養他的牲口,並使牲口休息。今日我們注重環保,政府也頒布一些有關愛護牲畜和禁獵的規定。
11節: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卻是無知。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勤於耕作的農夫食用無缺;追求虛幻的人愚不可及。
《當代聖經》譯為:努力耕耘的,可得豐衣足食;追求虛榮的,卻是愚不可及。
神創造人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立刻派工作給他「使他修理看守」(創二15),祂給人一雙手,乃要人殷勤作工,養活自己。因此保羅對帖撒羅迦人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勉勵以弗所人「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弗四28)。人人都當敬重自己的職業,努力耕耘的,必可得豐衣足食。「追隨虛浮」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追求虛榮,這樣的人是愚蠢無知,因為「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箴十4)
這節經文在二十八章19節再出現一次,只是尾句有點不同。
12節: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終日想作壞事;正直人堅定而不動搖。
《思高譯本》譯為:邪惡的想望,是惡人的羅網;義人的根基,卻永不動搖。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渴想的,是別人的錢財;義人卻樂於自力更生。
《文理聖經》譯為:惡者貪非義之利,義人自食其力。
《呂振中譯本》譯為:壞人的保障是淤泥;義人的根永久長存。
本節的譯文眾多分歧,含義亦欠明顯,根據不同的翻譯,有兩種講解:
《現代中文譯本》和《思高譯本》譯為:惡人處心積慮,終日想作壞事,他張設羅網挖掘陷阱以陷害人;但他往往掉在自設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義人按神的旨意行事,所以一生無虞,安然無事。因此他的根基,堅定而不動搖。
《當代聖經》、《文理聖經》和《呂振中譯本》:惡人貪得無厭,他想盡辦法奪得不義之財,以錢財為保障,錢財就像淤泥,實在不可靠。義人規矩行事,自食其力,有了錢財就甘心施捨也樂於幫助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提前六18-19),因此,義人的根永久長存。
13節: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但義人必脫離患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掉在自己口舌的圈套裡;誠實人得免於禍患。
《思高譯本》譯為:惡人失口、自尋煩惱;義人卻能幸免受累。
惡人慣於信口雌黃,批評論斷,過分渲染公布他人的毛病誹謗他人,甚至作假見證陷害人,這無異於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尋煩惱,掉在自己口舌的圈套裡。他嘴中的過失成了自己的網羅,如同亞多尼雅因自己的言語,斷送了己命(王上二23)。
義人正好相反,因他能約束自己的口,謹慎言語,在神的看顧保守之下,能逢凶化吉,幸免受累,免於禍患。
14節: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飽得美福;人手所做的,必為自己的報應。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人從自己的言行得到獎賞;他將獲取應得的酬報。
《當代聖經》譯為:人的話語要為他帶來美物,人的雙手要得著勞碌的成果。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六7)。人的口舌如何作了播種的工作,也就如何獲得應得的收穫。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一旦說出口或行出來,其結果勢必無法收回。我們的神是公義的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伯三四11;羅二6)。主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十二36-37)
1節:喜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喜愛知識的人樂於受教;惟有愚蠢人憎恨規勸。
《當代聖經》譯為:愛慕知識的,就樂於接受管教;厭惡勸責的,實在是愚不可及。
接受別人的勸戒,是獲得智慧最容易的方法。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事人對自己的缺失(小毛病),往往不察覺,日久天長習慣成自然,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此時若有一位善心人士來指點迷津,他又欣然接受,就會受益無窮。若是自高自傲自以為是,拒絕善意的指責,恨惡責備,實在是愚不可及,前途堪憂。棄絕管教的,輕看自己的生命;聽從責備的,卻得智慧(箴十五32)。「畜類」不知人的好意,也不識珍寶,恨惡責備的人就如畜類,當人給予幫助的時候,牠不領情,反而口噬腳踢(參:太七6)。
2節:善人必蒙耶和華的恩惠;設詭計的人,耶和華必定他的罪。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喜歡正直人;他責罰詭計多端的人。
《思高譯本》譯為:善心的人,必得上主喜悅;心術邪惡的人,必受降罰。
耶和華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一○七1),耶和華也是公義的神,祂來要審判遍地,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公正審判萬民(詩九八9)。善人和惡人結局是不同的,奉公守法的正直人,必蒙耶和華的恩惠,詭計多端的人必受祂的責罰。
保羅告訴我們:「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神不偏待人。」(羅二6-11)
3節:人靠惡行不能堅立;義人的根必不動搖。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作惡不能使人安全;義人堅立而不動搖。
《當代聖經》譯為:人不能靠惡行建立自己,義人卻有堅固的根基。
《思高譯本》譯為:沒有人作惡而能穩立,唯有義人的根基永不動搖。
惡人心中沒有安全感,因此「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義人卻膽壯像獅子。」(箴二八1)。沒有人作惡而能穩立,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詩三七9)。人靠惡行不能堅立,惡人有時似乎亨通,大有勢力,好像一棵青翠樹在本土生發;有人從那裡經過,不料,他沒有了(詩三七35-36)。
義人的根基永不動搖,因為他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扎根深(詩一1-2),他親近神,與神有親密關係,信仰根基穩固,不中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不受罪惡或異端的誘惑(弗四13-14)。
4節: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賢慧的妻子是丈夫的華冠;無恥的妻子,恰如丈夫骨中的毒瘤。
《呂振中譯本》譯為:有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華冠;貽羞的婦女如爛瘡、在丈夫骨中。
這則箴言是「才德」和「貽羞」兩種婦女的對比。
「才德的婦人」虔敬賢淑、刻苦耐勞、勤儉治家,待人接物或處理家務,處處表現出賢慧的品德,這樣的婦人實在是丈夫的冠冕。本書三十一章描述:「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她丈夫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為眾人所認識。……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箴三一10-31)
「貽羞的婦人」就是無恥的妻子(參:《現代中文譯本》和《思高譯本》)。她衣衫不整,不修邊幅,不理家務,挨家閒遊,甚至不守婦道,紅杏出牆,這種女人給家庭帶來煩惱與痛苦,令丈夫痛心疾首,喪失生活的情趣。她實在是丈夫莫大的恥辱,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是骨中的毒瘤,令丈夫疼痛難忍。
5節:義人的思念是公平;惡人的計謀是詭詐。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誠實人以公正待人;邪惡人只圖謀欺詐。
《呂振中譯本》譯為:義人所設計的是公平;惡人的智謀是詭詐。
人的行為或善或惡皆起於內心的思念,因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他的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這樣(箴四23,二三7)。作者在5-7節將義人與惡人水火不能相容的思想、言行,相提並論。
義人的心思公道正直,以公正待人,為人大公無私。惡人的思念與此針鋒相對,心地奸險詭詐,他的計謀全是損人利己的不法勾當。他在床上圖謀罪孽,定意行不善的道,不憎惡惡事(詩三六4)。因此,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賽五五7)。
6節: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的口舌能殺人;義人的言語能救人。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說的是陰謀害人的話,義人的口舌卻能造福別人。
言為心聲,存諸內必形於外。主耶穌說:「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5),惡人心中圖謀奸惡,他們的舌頭尖利如蛇,嘴裡有虺蛇的毒氣(詩一四○2-3),作假見證害死拿伯的兩個匪徒,就是這樣的惡人(王上二一13)。
正直人的口與惡人不同,他的口舌卻能造福別人,他的言語能救人。因為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茲生智慧,能教養多人,造福人群(箴十11、21、31)
7節:惡人傾覆,歸於無有;義人的家必站得住。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敗落,子孫不繼;義人的家室得以存續。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傾覆了,就永遠不能翻身;義人的家室卻必然屹立長存。
本節述說義人與惡人因言行不同,結局也不同。這問題在第十章25、30節和本章第3節都曾提到,《詩篇》三十七篇和七十三篇有更詳細的討論。惡人雖然有時亨通,大有勢力,像一棵青翠樹在本土生發,但是不久之後,有人從那裡經過,不料,他沒有了,在原處也尋不見。所以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因為他們如草快被割下,又如青菜快要枯乾;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詩三七35-36、1-2、9)。
義人就是敬畏神的人,他的信仰根基穩固,堅心倚靠神,「義人的腳步被耶和華立定;他的道路,耶和華也喜愛。」詩人的經驗是:「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三七23、25)。義人的家必站得住,義人的根基是永久的。
8節: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聰明人將受讚揚;愚蠢人必被輕蔑。
《當代聖經》譯為:精明智慧的人,眾口稱讚;心懷邪念的人,必遭鄙棄。
人之受人尊敬與否,是在於有無智慧和成就,人愈有智慧和成就,愈在人前得榮耀和稱讚。約瑟有神所賜的智慧,為法老解夢,並提供寶貴的治國理念,因而得到法老的稱讚:「像這樣的人,有神的靈在他裡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神既將這事都指示你,可見沒有人像你這樣有聰明有智慧。你可以掌管我的家;我的民都必聽從你的話。惟獨在寶座上我比你大。」(創四一38-40)。反之,愚蠢人必被輕蔑,心懷邪念的人,必遭鄙棄。
9節:被人輕賤,卻有僕人,強如自尊,缺少食物。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平凡的人靠工作生活,勝過自高自大的人捱餓。
《呂振中譯本》譯為:地位輕微、而自己有農產物,勝過自尊自大、而缺少食糧。
《當代聖經》譯為:地位低微卻自食其力,總勝過餓著肚子硬充排場。
《新譯本》譯為:被人輕看卻有僕人的人,勝過自尊自大卻缺少食物的人。
《思高譯本》譯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平民,比愛排場而缺食的人,更為可貴。
本節含義欠明,各種譯本有不同的翻譯,《七十士譯本》及《拉丁譯本》則為:「謙卑下來,作自己的僕人;強如假裝尊貴,而缺少食物。」
綜合上述的翻譯,試作解釋:地位低微的平凡人,靠自己的勞力來維持家庭,使家人生活安定,強如裝腔作勢,硬充排場,不知養家,使子女妻室挨餓的人。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人,比那些「打腫臉充胖子」卻缺食忍餓的人,更為可貴。
10節: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惡人的憐憫也是殘忍。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愛護動物;邪惡人殘害牲畜。
《思高譯本》譯為:義人珍惜禽獸的生命,惡人的心腸殘忍刻薄。
我們的神不僅愛人,也顧及牲畜。在摩西的律法中有許多有關愛護牲畜的規定:「你若路上遇見鳥窩,或在樹上或在地上,裡頭有雛或有蛋,母鳥伏在雛上或在蛋上,你不可連母帶雛一併取去。總要放母,只可取雛;這樣你就可以享福,日子得以長久。」、「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申二二6-7,二五4),安息日也讓牲畜休息(出二十10),才生的公牛,或是綿羊或是山羊,頭七天當跟母牛母羊同住,無論是母牛是母羊,不可同日宰殺(利二二27-28)。這一切規定是要訓練祂的選民有惻隱之心,也可看出神對牲畜如何顧惜。義人以神的心為心,所以愛護動物顧及牲畜。惡人的心腸殘忍刻薄,雖然憐憫,仍是殘忍。
古代猶太人的客店,多將此節經文懸掛在牆壁上,用來提醒旅客餵養他的牲口,並使牲口休息。今日我們注重環保,政府也頒布一些有關愛護牲畜和禁獵的規定。
11節: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卻是無知。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勤於耕作的農夫食用無缺;追求虛幻的人愚不可及。
《當代聖經》譯為:努力耕耘的,可得豐衣足食;追求虛榮的,卻是愚不可及。
神創造人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立刻派工作給他「使他修理看守」(創二15),祂給人一雙手,乃要人殷勤作工,養活自己。因此保羅對帖撒羅迦人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勉勵以弗所人「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弗四28)。人人都當敬重自己的職業,努力耕耘的,必可得豐衣足食。「追隨虛浮」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追求虛榮,這樣的人是愚蠢無知,因為「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箴十4)
這節經文在二十八章19節再出現一次,只是尾句有點不同。
12節: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終日想作壞事;正直人堅定而不動搖。
《思高譯本》譯為:邪惡的想望,是惡人的羅網;義人的根基,卻永不動搖。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渴想的,是別人的錢財;義人卻樂於自力更生。
《文理聖經》譯為:惡者貪非義之利,義人自食其力。
《呂振中譯本》譯為:壞人的保障是淤泥;義人的根永久長存。
本節的譯文眾多分歧,含義亦欠明顯,根據不同的翻譯,有兩種講解:
《現代中文譯本》和《思高譯本》譯為:惡人處心積慮,終日想作壞事,他張設羅網挖掘陷阱以陷害人;但他往往掉在自設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義人按神的旨意行事,所以一生無虞,安然無事。因此他的根基,堅定而不動搖。
《當代聖經》、《文理聖經》和《呂振中譯本》:惡人貪得無厭,他想盡辦法奪得不義之財,以錢財為保障,錢財就像淤泥,實在不可靠。義人規矩行事,自食其力,有了錢財就甘心施捨也樂於幫助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提前六18-19),因此,義人的根永久長存。
13節: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但義人必脫離患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掉在自己口舌的圈套裡;誠實人得免於禍患。
《思高譯本》譯為:惡人失口、自尋煩惱;義人卻能幸免受累。
惡人慣於信口雌黃,批評論斷,過分渲染公布他人的毛病誹謗他人,甚至作假見證陷害人,這無異於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尋煩惱,掉在自己口舌的圈套裡。他嘴中的過失成了自己的網羅,如同亞多尼雅因自己的言語,斷送了己命(王上二23)。
義人正好相反,因他能約束自己的口,謹慎言語,在神的看顧保守之下,能逢凶化吉,幸免受累,免於禍患。
14節: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飽得美福;人手所做的,必為自己的報應。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人從自己的言行得到獎賞;他將獲取應得的酬報。
《當代聖經》譯為:人的話語要為他帶來美物,人的雙手要得著勞碌的成果。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六7)。人的口舌如何作了播種的工作,也就如何獲得應得的收穫。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一旦說出口或行出來,其結果勢必無法收回。我們的神是公義的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伯三四11;羅二6)。主耶穌說:「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十二36-37)
箴言釋義 -第十二章(下) ◎撰文/邱義雄 ◎期數:365期 ◎2008.02號
15節: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愚蠢人自以為是;明達人聽從規勸。
《思高譯本》譯為:愚昧的人,常以為自己的道路正直;但明智的人,卻常聽從勸告。
愚妄人所以成為愚妄,就是輕視從上頭來的智慧,他狂傲自恃,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指教。愚妄人最大的悲哀,是自我隔離,自陷歧途竟傮然不知,還以為自己的道路正直。
智慧人和愚妄人最大的不同,是絕不墨守成規,固執己見,他虛懷若谷,時常以謙遜和藹的態度,接受別人的勸教。經上說:「禍哉!那些自以為有智慧,自看為通達的人。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賽五21;箴三7)
16節: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愚蠢人一惱怒,立刻顯露;精明人能容忍侮辱。
《思高譯本》譯為:愚昧的人,立時顯出自己的憤怒;機智的人,卻忍辱而不外露。
我們可以把這一節和上一節連起來看,愚妄人妄自尊大,自以為是(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稍微有點不順心如意的事,或受了點委曲,就大發雷霆,怒不可遏。因他的惱怒立時顯露,所以常常被人描述為「不可理喻」的人。通達事理的明哲人,肯聽人的勸教,知道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緒,從善如流,一切遭遇的事皆淡然處之。請記住:「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十四29)
17-19節:這幾節經文是有關言語方面的三個對比:
17節: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作假見證的,顯出詭詐。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說實話,顯示公正;作假證,傷害無辜。
《思高譯本》譯為:吐露真情,是彰顯正義;作假見證,是自欺欺人。
這節經文是「真實」與「虛偽」的對比,其背景是法庭審判的一幕。摩西的律法有嚴格的規定,人與人之間要說真話、講真理,不可隨夥布散謠言,不可與惡人連手妄作見證。尤其在法庭上應當明辨是非曲直,主持正義公道(出二三1-3)。吐露真情說實話,是彰顯正義,不僅可以使審判公平,也讓有罪的人繩之以法,無罪的得到釋放。反之,假見證、吐出謊言、歪曲事實,是自欺欺人、傷害無辜。
18節: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藥。
《當代聖經》譯為:出言不慎,有如利劍傷人;然而,智者之言,卻能醫治創傷。
這是愚昧與智慧的對比。「說話浮躁」是指未經思索隨便發言,出言不慎,以致傷人的感情,這樣的話有如利劍傷人。智慧人審慎發言,所說的是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能醫治創傷,如濟世的良藥。「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
19節: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
《當代聖經》譯為:真實的言詞,永垂不朽;虛偽的說話,卻是轉瞬消逝。
《新譯本》譯為:說實話的嘴唇,永遠堅立;撒謊的舌頭,眨眼間消失。
這是「真言」與「謊言」的對比。謊話只能使人暫時相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很快會被人揭穿。說謊的人將人格掃地,再也沒有人會信任聽從他。所以舌說謊話,只存片時。真實的言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將堅立,因為真理是永垂不朽的。保羅勉勵以弗所信徒:「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四25、15)
20節: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勸人和睦的,便得喜樂。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促進和平的,充滿喜樂。
《當代聖經》譯為:圖謀惡事的,心懷詭詐;為人求福的,喜樂洋溢。
前三節經文是關乎言語的三個對比,本節是善惡心思的對比。
心懷詭詐的人,便圖謀惡事,因為罪孽在他心中。約瑟的哥哥們存著一顆嫉妒的心,便謀害約瑟,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帶到埃及為奴(創三七)。亞哈心中貪婪,聽從耶洗別的計謀,叫兩個匪徒作假見證害死拿伯,奪取拿伯的葡萄園(王上二一1-16)。
心地善良的人,時時為他人的好處著想,為人求福,排難解紛,促進和平。有一天看到他助人的成果,內心必感到無限的安慰,充滿喜樂。
21節:義人不遭災害;惡人滿受禍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無往不利;邪惡人禍患不息。
這是舊約時代一般人的觀念,就如我國的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義人有神看顧,必蒙神賜福,這是神的應許。經上說:「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祂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
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你就是細察他的住處也要歸於無有。惡人的膀臂必被折斷;但耶和華是扶持義人。」(詩三四15、19,三七9-10、17)
就一般通則而論,這節經文是經得起考驗的。對於全然信靠神的人,他相信一切遭遇都有神的安排,有神美好的旨意,即使有災禍臨到,也是能夠忍受的,在苦難中神會開路(林前十13)。
22節: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
我們的神是信實的,是守約施慈愛的神(申七9),說謊言是祂最憎惡的罪行(箴六16-19),因為「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祂說話豈不照著行呢?祂發言豈不要成就呢?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因為祂『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民二三19;撒上十五29)。說謊的人必被撇棄在聖城外,他們的分是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二15,二一8)。保羅勸我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弗四25)。
23節:通達人隱藏知識;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
《當代聖經》譯為:智者不露鋒芒;愚人卻自暴其短。
《思高譯本》譯為:機智的人,使自己的才學深藏不露;心中愚昧的人,只會彰顯自己的愚蠢。
通達人是指聰明有機智的人,這種人深於世故,說話謹慎,不虛張聲勢,為人謙遜,才學深藏不露。愚昧人卻是相反,喜歡彰顯自己,誇耀自己的知識和功德,結果是貽笑大方,自暴其短,令人噴飯。
24節: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
《當代聖經》譯為:辛勤勞力的人必得掌權;懶惰的人卻只配服役。
在「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中,主人對領五千和二千的僕人說同樣稱讚的話:「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對領一千的僕人說責備的話,收回他的一千,且把他丟在外面黑暗裡,讓他在那裡哀哭切齒(太二五21、23、28、30)。
從這比喻我們看到「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箴二二24、29)
神不喜歡人懶惰,懶惰為耶和華行事的,必受咒詛(耶四八10)。保羅勉勵我們:「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十二11)
25節: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
《呂振中譯本》譯為:有罣慮在人心裡就使他垂頭喪氣;一句好話能使他歡喜。
《當代聖經》譯為:憂慮的心思容易使人消沉;一句鼓勵的說話卻能振奮人心。
有罣慮在人心裡,容易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垂頭喪氣、渾身無力,無法從事任何工作,甚至對人生感到無味有自殺的傾向。但是一句溫良慈善,富有鼓勵性的好話,能振奮人心,使他重新振作奮發有為。「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這是《箴言》裡一帖有關醫治精神病的良方。
26節:義人引導他的鄰舍;惡人的道叫人失迷。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義人是鄰舍的良師益友;邪惡人往往深入迷途。
《當代聖經》譯為:義人指引他人迷津,惡人卻使人走進歧途。
義人是鄰舍的良師益友,指引他人迷津,指示正確的道路,使人悔改遷善,不再步入迷途。惡人的作為迥然不同,他導人於惡,使人走進歧途,迷失方向。
27節: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懶惰人無法如願以償;勤勞人卻廣有資財。
《當代聖經》譯為:懶惰的人,無米可炊;勤勞的人,豐衣足食。
《新譯本》譯為:懶惰的人不去燒烤他的獵物,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
本節經文把懶惰和殷勤作比較:
懶惰的獵人,他所設的陷阱已經有了獵物,還懶得去燒烤來吃。正如經上所說:「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也以為勞乏。」(箴二六15)。懶惰懈怠不肯耕種的人,自然沒有稻麥可收,也無米可以下鍋。殷勤耕種的人,收穫豐盛,自然豐衣足食,廣有資財。「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箴十4)
28節: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之中並無死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義是導向生命之路;邪惡為趨向死亡之途。
《思高譯本》譯為:正義的路,導向生命;邪惡的路,引人喪亡。
「公義」有仁義、義行、合理的意思,整卷《箴言》總共出現19次。神是公義,祂也要人行公義,追求公義的為祂所喜愛;在公義的道上能得著長壽;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使邦國高舉,國位是靠公義堅立;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之中並無死亡(箴八8、18,十五9,十六31,十2,十一4,十四34,十六12,十二28)。本章述說了許多善惡的對比,作者以本節為結論,提醒人「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聖善的生活導人於善,使人獲得生命;邪惡的生活,導人於惡,使人滅亡,喪失生命。
心得分享 謹慎自己的言語
這一章似乎特別著重有關言語的教訓。俗語:「言多必失」,不謹慎言語容易引起麻煩,智者告訴我們:「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雅各也說:「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
1.不合宜的話造成禍害
a.害別人
惡人的言論能不動聲色地害人(6),說話浮燥的,如刀刺人,使人難以忍受(18)。
b.害自己
嘴中的過錯會成為自己的網羅,纏累自己(13)。說謊言顯出自己不誠實,別人因而對你不信任,因為舌說謊話,只存片時(19)。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22)。
2.合宜的話帶來好處
a.能拯救人
正直人的口,能拯救人(6下)。
b.結出美果(14)
說合宜的話,必在神面前蒙恩,也得人的喜悅。人從自己的言行得到獎賞;他將獲取應得的酬報(《現代中文譯本》)。
c.顯出公義(17)
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公義自然昭彰(太五37)。
d.能醫治人(18)
智慧人的話好像對症下的良藥,能醫治人的病。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十六24)。
e.使人歡樂
勸人和睦的,便得喜樂(20)。一句良言,使憂鬱的心舒暢歡樂(25)。
3.當如何說話
a.不要心存惡意說話(6)
b.不說謊言(17、19、22)
c.說話不要浮燥(18)
d.多說造就人的好話(25)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愚蠢人自以為是;明達人聽從規勸。
《思高譯本》譯為:愚昧的人,常以為自己的道路正直;但明智的人,卻常聽從勸告。
愚妄人所以成為愚妄,就是輕視從上頭來的智慧,他狂傲自恃,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指教。愚妄人最大的悲哀,是自我隔離,自陷歧途竟傮然不知,還以為自己的道路正直。
智慧人和愚妄人最大的不同,是絕不墨守成規,固執己見,他虛懷若谷,時常以謙遜和藹的態度,接受別人的勸教。經上說:「禍哉!那些自以為有智慧,自看為通達的人。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賽五21;箴三7)
16節: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愚蠢人一惱怒,立刻顯露;精明人能容忍侮辱。
《思高譯本》譯為:愚昧的人,立時顯出自己的憤怒;機智的人,卻忍辱而不外露。
我們可以把這一節和上一節連起來看,愚妄人妄自尊大,自以為是(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稍微有點不順心如意的事,或受了點委曲,就大發雷霆,怒不可遏。因他的惱怒立時顯露,所以常常被人描述為「不可理喻」的人。通達事理的明哲人,肯聽人的勸教,知道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緒,從善如流,一切遭遇的事皆淡然處之。請記住:「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十四29)
17-19節:這幾節經文是有關言語方面的三個對比:
17節: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作假見證的,顯出詭詐。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說實話,顯示公正;作假證,傷害無辜。
《思高譯本》譯為:吐露真情,是彰顯正義;作假見證,是自欺欺人。
這節經文是「真實」與「虛偽」的對比,其背景是法庭審判的一幕。摩西的律法有嚴格的規定,人與人之間要說真話、講真理,不可隨夥布散謠言,不可與惡人連手妄作見證。尤其在法庭上應當明辨是非曲直,主持正義公道(出二三1-3)。吐露真情說實話,是彰顯正義,不僅可以使審判公平,也讓有罪的人繩之以法,無罪的得到釋放。反之,假見證、吐出謊言、歪曲事實,是自欺欺人、傷害無辜。
18節: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出言不慎如利劍傷人;言語明智如濟世良藥。
《當代聖經》譯為:出言不慎,有如利劍傷人;然而,智者之言,卻能醫治創傷。
這是愚昧與智慧的對比。「說話浮躁」是指未經思索隨便發言,出言不慎,以致傷人的感情,這樣的話有如利劍傷人。智慧人審慎發言,所說的是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弗四29),能醫治創傷,如濟世的良藥。「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
19節: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
《當代聖經》譯為:真實的言詞,永垂不朽;虛偽的說話,卻是轉瞬消逝。
《新譯本》譯為:說實話的嘴唇,永遠堅立;撒謊的舌頭,眨眼間消失。
這是「真言」與「謊言」的對比。謊話只能使人暫時相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很快會被人揭穿。說謊的人將人格掃地,再也沒有人會信任聽從他。所以舌說謊話,只存片時。真實的言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將堅立,因為真理是永垂不朽的。保羅勉勵以弗所信徒:「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四25、15)
20節: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勸人和睦的,便得喜樂。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促進和平的,充滿喜樂。
《當代聖經》譯為:圖謀惡事的,心懷詭詐;為人求福的,喜樂洋溢。
前三節經文是關乎言語的三個對比,本節是善惡心思的對比。
心懷詭詐的人,便圖謀惡事,因為罪孽在他心中。約瑟的哥哥們存著一顆嫉妒的心,便謀害約瑟,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帶到埃及為奴(創三七)。亞哈心中貪婪,聽從耶洗別的計謀,叫兩個匪徒作假見證害死拿伯,奪取拿伯的葡萄園(王上二一1-16)。
心地善良的人,時時為他人的好處著想,為人求福,排難解紛,促進和平。有一天看到他助人的成果,內心必感到無限的安慰,充滿喜樂。
21節:義人不遭災害;惡人滿受禍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無往不利;邪惡人禍患不息。
這是舊約時代一般人的觀念,就如我國的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義人有神看顧,必蒙神賜福,這是神的應許。經上說:「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祂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
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你就是細察他的住處也要歸於無有。惡人的膀臂必被折斷;但耶和華是扶持義人。」(詩三四15、19,三七9-10、17)
就一般通則而論,這節經文是經得起考驗的。對於全然信靠神的人,他相信一切遭遇都有神的安排,有神美好的旨意,即使有災禍臨到,也是能夠忍受的,在苦難中神會開路(林前十13)。
22節: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
我們的神是信實的,是守約施慈愛的神(申七9),說謊言是祂最憎惡的罪行(箴六16-19),因為「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祂說話豈不照著行呢?祂發言豈不要成就呢?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因為祂『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民二三19;撒上十五29)。說謊的人必被撇棄在聖城外,他們的分是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二二15,二一8)。保羅勸我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弗四25)。
23節:通達人隱藏知識;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
《當代聖經》譯為:智者不露鋒芒;愚人卻自暴其短。
《思高譯本》譯為:機智的人,使自己的才學深藏不露;心中愚昧的人,只會彰顯自己的愚蠢。
通達人是指聰明有機智的人,這種人深於世故,說話謹慎,不虛張聲勢,為人謙遜,才學深藏不露。愚昧人卻是相反,喜歡彰顯自己,誇耀自己的知識和功德,結果是貽笑大方,自暴其短,令人噴飯。
24節: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
《當代聖經》譯為:辛勤勞力的人必得掌權;懶惰的人卻只配服役。
在「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中,主人對領五千和二千的僕人說同樣稱讚的話:「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對領一千的僕人說責備的話,收回他的一千,且把他丟在外面黑暗裡,讓他在那裡哀哭切齒(太二五21、23、28、30)。
從這比喻我們看到「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箴二二24、29)
神不喜歡人懶惰,懶惰為耶和華行事的,必受咒詛(耶四八10)。保羅勉勵我們:「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十二11)
25節: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
《呂振中譯本》譯為:有罣慮在人心裡就使他垂頭喪氣;一句好話能使他歡喜。
《當代聖經》譯為:憂慮的心思容易使人消沉;一句鼓勵的說話卻能振奮人心。
有罣慮在人心裡,容易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垂頭喪氣、渾身無力,無法從事任何工作,甚至對人生感到無味有自殺的傾向。但是一句溫良慈善,富有鼓勵性的好話,能振奮人心,使他重新振作奮發有為。「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這是《箴言》裡一帖有關醫治精神病的良方。
26節:義人引導他的鄰舍;惡人的道叫人失迷。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義人是鄰舍的良師益友;邪惡人往往深入迷途。
《當代聖經》譯為:義人指引他人迷津,惡人卻使人走進歧途。
義人是鄰舍的良師益友,指引他人迷津,指示正確的道路,使人悔改遷善,不再步入迷途。惡人的作為迥然不同,他導人於惡,使人走進歧途,迷失方向。
27節: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懶惰人無法如願以償;勤勞人卻廣有資財。
《當代聖經》譯為:懶惰的人,無米可炊;勤勞的人,豐衣足食。
《新譯本》譯為:懶惰的人不去燒烤他的獵物,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
本節經文把懶惰和殷勤作比較:
懶惰的獵人,他所設的陷阱已經有了獵物,還懶得去燒烤來吃。正如經上所說:「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也以為勞乏。」(箴二六15)。懶惰懈怠不肯耕種的人,自然沒有稻麥可收,也無米可以下鍋。殷勤耕種的人,收穫豐盛,自然豐衣足食,廣有資財。「手懶的,要受貧窮;手勤的,卻要富足。」(箴十4)
28節: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之中並無死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義是導向生命之路;邪惡為趨向死亡之途。
《思高譯本》譯為:正義的路,導向生命;邪惡的路,引人喪亡。
「公義」有仁義、義行、合理的意思,整卷《箴言》總共出現19次。神是公義,祂也要人行公義,追求公義的為祂所喜愛;在公義的道上能得著長壽;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使邦國高舉,國位是靠公義堅立;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之中並無死亡(箴八8、18,十五9,十六31,十2,十一4,十四34,十六12,十二28)。本章述說了許多善惡的對比,作者以本節為結論,提醒人「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聖善的生活導人於善,使人獲得生命;邪惡的生活,導人於惡,使人滅亡,喪失生命。
這一章似乎特別著重有關言語的教訓。俗語:「言多必失」,不謹慎言語容易引起麻煩,智者告訴我們:「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雅各也說:「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
1.不合宜的話造成禍害
a.害別人
惡人的言論能不動聲色地害人(6),說話浮燥的,如刀刺人,使人難以忍受(18)。
b.害自己
嘴中的過錯會成為自己的網羅,纏累自己(13)。說謊言顯出自己不誠實,別人因而對你不信任,因為舌說謊話,只存片時(19)。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22)。
2.合宜的話帶來好處
a.能拯救人
正直人的口,能拯救人(6下)。
b.結出美果(14)
說合宜的話,必在神面前蒙恩,也得人的喜悅。人從自己的言行得到獎賞;他將獲取應得的酬報(《現代中文譯本》)。
c.顯出公義(17)
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公義自然昭彰(太五37)。
d.能醫治人(18)
智慧人的話好像對症下的良藥,能醫治人的病。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十六24)。
e.使人歡樂
勸人和睦的,便得喜樂(20)。一句良言,使憂鬱的心舒暢歡樂(25)。
3.當如何說話
a.不要心存惡意說話(6)
b.不說謊言(17、19、22)
c.說話不要浮燥(18)
d.多說造就人的好話(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