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箴言二十一章1~31 ◎撰文/邱義雄長老

【箴言釋義】第二十一章(上) ◎撰文/邱義雄 ◎期數:382期 ◎2009.07號

本章總共31節箴言,每節各自獨立,性質各不相同,很難加以分段來闡述。本章開始和結束都提到耶和華,並且都提到祂的主權,祂是掌管一切的神。本章也談理財之道,教人殷勤不可懶惰,不要用詭詐方法求財富,要樂善好施。

1節: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隨意指揮君王的心,正像他轉移河流的方向。

《當代聖經》譯為:君王的心在主手中,就好像河道裡任他隨意轉流的水一樣。

「隴溝」是人造河溝,其中的水只能依照河道而走,被導引至灌溉的田園,水流的方向和流量是由水閘管理員來控制。同樣,君王的心在主手中,就好像河道裡任管理員隨意轉流的水一樣。

經上說:「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羅十三1),所以「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河道裡的水任祂隨意轉流。我們的神是歷史的主,祂改變時候、日期,祂可廢王也可立王(但二21),世上一切都由祂掌管治理,不管多麼輾轉曲折,祂都有辦法引導世人心朝向祂所定的方向前進。神的主權在人間自由運行,雖然神的決定不是我們所能了解,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世間沒有一個王或領導者,可以從神手中奪去管理世界的權力。

耶和華激動波斯王古列,使他下詔重建聖殿(拉一1-4)。在《以斯帖記》和《但以理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成為神的工具,藉以完成神的目的和計畫。今日我們當為在位的國家領導人和執政的官員禱告,使他們能照神的旨意行事,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二1-3)。

2節: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人以為自己所作的都對,上主卻審察他的動機。

《思高譯本》譯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都自覺正直;但審察人心的,卻是上主。

這則箴言與十六章2節語意類似。

人有驕傲性,總以為自己所作的都對,自覺正直;真的這樣嗎?有時並不盡然。人所以為「對」的,只是人自己的標準,正確有效的判斷來自神,因為祂能看透人心(來四12)。

神既能隨意指揮君王的心,祂更掌管人的心思意念;人所行的不只是自己看為好就好了,也得神喜悅才是真的好。我們要記得上主要審察你我的動機,衡量人心的尺是在耶和華手中,衡量的標準是祂所定的。

3節: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秉公行義比獻祭更蒙上主悅納。

在古代社會,獻祭是普世宗教皆有的活動,藉著獻祭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也藉祭物來為自己贖罪。一般人的心理,覺得物質的祭品比心神的奉獻更為重要,因為物質是可以看見的,內心的虔誠、仁愛、聽命則不然。這種人心自然的傾向,很容易使人輕重倒置。在古時神就藉著先知糾正這種錯誤的心態,撒母耳先知對掃羅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神也藉彌迦先知指責當時的選民:「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6-8)

在日常生活中秉公行義,比在祭壇上獻上許多的祭物,更蒙神的喜悅。

4節:惡人發達,眼高心傲,這乃是罪。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狂妄高傲,炫耀自己,這就是罪。

《思高譯本》譯為:傲慢的眼睛,驕矜的心靈,惡人的炫耀,無非是罪惡。

「發達」原文是燈,「燈」會發光,指惡人因自己的成就,炫耀自己。

「驕傲」就是高抬自己,貶低別人。驕傲的人不是誇自己的能力、德行,便是貶低別人所行的,把自己放在別人上面。惡人眼高心傲,旁若無人,有了一點成就便向人炫耀,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神通廣大,超越別人。這種心態是神所憎惡的(箴六17),因為「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箴十一2)、「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保羅的勉勵值得我們深思:「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

5節:殷勤籌劃的,足致豐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計劃周詳的人富足;行為衝動的人貧乏。

《思高譯本》譯為:熟思的人,必足以致富;草率的人,必貧困纏身。

這則箴言提出世人兩種致富的途徑,目的相同,採取的手段相異。前者深思熟慮,有周密詳盡的計畫,穩紮穩打,闖出一片天下,至終得到豐裕的結果。後者急功近利,倉卒行事,敷衍草率,結果「欲速則不達」,不但事業無成,反而貧困纏身。

6節:用詭詐之舌求財的,就是自己取死;所得之財乃是吹來吹去的浮雲。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不義之財如過眼煙雲,使人陷入死亡。

《當代聖經》譯為:欺詐騙取得來的財寶,只是轉瞬消散的輕煙、死亡的羅網。

這則箴言可以看作上一則的繼續發展。「行事急躁的」人為了快速得到錢財,就採取行騙的手法(用詭詐之舌求財)騙取財物;後來詭計被人揭穿,繩之以法,以悲哀收場,所得之財如轉瞬消散的輕煙,成為泡影。智者說:「不義之財,毫無益處。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以虛謊而得的食物,人覺甘甜;但後來,他的口必充滿塵沙。」(箴十2,十三11,二十17)。

「用詭詐之舌求財的」是心中有「貪」的意念,想要急速發財。我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路十二15),因為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9-10)。

7節:惡人的強暴必將自己掃除,因他們不肯按公平行事。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的人為自己的暴戾所毀滅,因為他們拒絕走正直的路。

《思高譯本》譯為:惡人的暴戾,必殃及己身,因為他們不肯去履行正義。

邪惡的人不肯按公平行事,固執己見,任意妄為,以強暴待人,他的暴戾必殃及己身。請看古代詩人的見證:「試看惡人因奸惡而劬勞,所懷的是毒害,所生的是虛假。他掘了坑,又挖深了,竟掉在自己所挖的阱裡。他的毒害必臨到他自己的頭上;他的強暴必落到他自己的腦袋上。」(詩七14-16)

8節:負罪之人的路甚是彎曲;至於清潔的人,他所行的乃是正直。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犯罪的人走彎曲路徑;純潔的人行為正直。

《當代聖經》譯為:犯罪的人,行徑歪曲;純良的人,行為正直。

「負罪之人」犯罪的惡人,惡人的心邪惡詭詐,行徑歪曲;心地純潔的人,光明磊落,走在康莊大道。

主耶穌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著神而行。」(約三19-21)

9節:寧可住在房頂的角上,不在寬闊的房屋與爭吵的婦人同住。

這則箴言與第19節類似,在二十五章24節又重述一次。

「妻子的爭吵,如雨連連滴漏」令人難以忍受(箴十九13),作者在此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觀念。爭吵不已,喋喋不休的婦人,實在可怕,有如「河東獅吼」,令人寒心。

「房頂的角上」是指屋頂上的小房間,或招待客人的小閣樓(王下四10)。與其同一個爭吵不休的婦人居住在寬敞的房舍內,倒不如單獨住在簡陋的房頂小室,更為賞心悅意。屋頂會遭日曬風雨的侵襲,雖然這樣,亦勝過與爭吵的婦人同居一室。一家之主竟因妻子的爭吵而無容身之處,這是何等諷刺!

10節:惡人的心樂人受禍;他眼並不憐恤鄰舍。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日夜想做壞事,對鄰人都沒有慈心。

《思高譯本》譯為:惡人的心靈,只求邪惡;對自己友伴,毫不關懷。

惡人的心喜愛犯罪,日夜想做壞事,他自己犯罪,也渴望別人與他一同犯罪。惡人心地邪惡,沒有同情心,對親友鄰人不但沒有慈心,他們就是有任何需要也得不到他的關懷與憐恤。

基督徒心中要有基督的愛,以基督的心為心,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二4-5)。

11節:褻慢的人受刑罰,愚蒙的人就得智慧;智慧人受訓誨,便得知識。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狂傲人受懲罰,連無知的人也得了教訓;明智人從所受的勸導越發增加知識。

《當代聖經》譯為:懲罰傲慢的人,就能警惕幼稚的人,使他們變得明智;智慧的人受過訓誡,便增加了見識。

這則箴言與十九25節意義大致相同。

「褻慢的人」就是心地狂傲的人,「愚蒙的人」就是愚昧無知的人。褻慢的人受刑罰,對愚蒙人是殺雞儆猴,使他心存警惕生出畏懼的心,產生嚇阻的作用。反之,智慧人有謙卑受教的心,肯接受別人的勸勉,因而從中得到教訓,便增加了見識。

智慧的導師告訴我們:「不要責備褻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責備智慧人,他必愛你。教導智慧人,他就越發有智慧;指示義人,他就增長學問。」

12節:義人思想惡人的家,知道惡人傾倒,必致滅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公義的神洞悉邪惡人的心思,他要使他們敗亡。

《思高譯本》譯為:正義的上主監視惡人的家,且使惡人們都陷於災禍中。

《新譯本》譯為:公義的神留意惡人的家,使惡人在禍患中毀滅。

原文語意不明,因此譯文亦各有出入。根據不同的譯本,有兩種解釋:

1.按照《和合本》:

「義人思想惡人的家」,義人不因惡人興盛而羨慕或嫉妒,他知道神必鑒察審判,惡人必傾倒滅亡。

2.按照《現代中文譯本》、《思高譯本》和《新譯本》譯為:

公義的神監視惡人的家,洞悉邪惡人的心思,祂要使他們陷於災禍中,在禍患中毀滅。

13節: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將來呼籲也不蒙應允。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充耳不聞窮人哀求的,自己求助的時候也沒人理睬。

《當代聖經》譯為:那些聽見窮苦人的哀求而無動於衷的,到他自己哀求別人的時候,也必定得不到回應。

按照摩西律法的規定,弟兄中若有窮人,總要向他鬆開手慷慨解囊,照他所缺乏的借給他,補他的不足(申十五7-8)。《箴言》的作者也勉勵:「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你那裡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箴三27-28)。為了鼓勵人樂善好施,作者竟用恫嚇的語氣,以「報應」來警告人。若塞住憐恤的心,對窮人的呼求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有一天他向人求助的時候也沒人理睬。

請記住主耶穌的教訓:「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六31、38)。愛人者,人恆愛之;助人者,人恆助之。

14節:暗中送的禮物挽回怒氣;懷中搋的賄賂止息暴怒。

這則箴言說明賄賂在人心中的地位和所產生的效力。賄賂會打動人心,「賄賂在餽送的人眼中看為寶玉,隨處運動都得順利。」(箴十七8)。以掃來意不善,帶領四百人迎見雅各,雅各藉著大批禮物消除了以掃的怒氣,兄弟重歸和好(創三十二-三十三)。大衛有求於拿八,拿八不但不相助,且以惡語數落一番。大衛帶刀領人興師問罪:「凡屬拿八的男丁,我若留一個到明日早晨,願神重重降罰與我。」聰敏的亞比該送來大批禮物,消除了大衛的怒氣(撒上二十五2-35)。

這則箴言不是鼓勵人送禮物賄賂,乃是說明賄賂可以改變人的意志,使人有所警惕。因為賄賂能叫明眼人變瞎了,又能顛倒義人的話(出二十三8;申十六19)。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傳七7),顛倒判斷(箴十七23),使人屈枉正直,損害正義(撒上八3),害死無辜的人(申二十七25)。因此,人人不可收受賄賂,君王索要賄賂,使國傾敗(箴二十九4);恨惡賄賂的,必得存活(箴十五27);擺手不受賄賂的,必居高處,他的糧必不缺乏,他的水必不斷絕(賽三十三15-16)。

15節:秉公行義使義人喜樂,使作孽的人敗壞。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秉公行義使正直的人高興,使作惡的人難受。

《新譯本》譯為:秉行公正,使義人喜樂,卻使作孽的人恐懼。

耶和華是誠實無偽的神,又公義,又正直(申三十二4),「秉公行義」是祂向世人的要求(彌六8),對義人來說,正中下懷,因他們向來就是正直清白;對作惡的人來說,適得其反,他們必恐懼難受,因為藉著公義彰顯他們的惡行,法律成為他們的刑罰。主耶穌說:「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約三20)

16節:迷離通達道路的,必住在陰魂的會中。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從明智路上迷失的人,死亡在等著他。

《當代聖經》譯為:離開明智之途,四處遊蕩的人,終必跟死人住在一塊。

「迷離通達道路的」,是指那些以自我意志為中心的人,他們已從明智路上迷失,其結局就是沉淪滅亡,死亡在等著他。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了。」

彼得的勉勵值得我們深思:「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他們曉得義路,竟背棄了傳給他們的聖命,倒不如不曉得為妙。」(彼後二20-21)。
 

【箴言釋義】第二十一章(下) ◎撰文/邱義雄 ◎期數:383期 ◎2009.08號
17節:愛宴樂的,必致窮乏;好酒,愛膏油的,必不富足。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整天宴樂,必然窮困;吃喝無度,怎能富足?

這是警告人奢華宴樂的生活,將導致貧窮的後果。「因為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好睡覺的,必穿破爛衣服。」(箴二十三21)

這則箴言有兩個重要的字「愛」與「好」。「愛」與「好」就是逾越的享用,整天宴樂,吃喝無度,好酒又愛膏油(貴重的香料),這樣的人不貧窮才怪。

阿摩司警告當時的以色列:「你們躺臥在象牙床上,舒身在榻上,吃群中的羊羔,棚裡的牛犢;彈琴鼓瑟唱消閑的歌曲,為自己製造樂器,如同大衛所造的;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這話值得我們深思(摩六4-6)。

18節:惡人作了義人的贖價;奸詐人代替正直人。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邪惡人想陷害正直人,禍患反臨到自己身上。

《新譯本》譯為:惡人作了義人的贖價,奸詐人作了正直人的替身。

《當代聖經》譯為:惡人終必失敗,義人終必勝利。

這則箴言與十一章8節意義類似。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公義的神必按公義審判人。惡人設計想陷害正直人,禍患反臨到自己的身上,這就是「作法自斃」。敬虔的末底改因不肯向哈曼下跪,哈曼立了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想要將末底改掛在其上,最後自己被掛在上面(斯五14,七9-10),奸詐人作了正直人的替身。

惡人想要陷害正直人,在法庭上法官判他敗訴,他必須負擔訴訟的費用和罰款,害人不成反害自己,得不償失。

19節:寧可住在曠野,不與爭吵使氣的婦人同住。

本節的意義和第9節及二十五章24節類似。

所羅門有一千妃嬪,這些妃嬪爭風吃醋,經常爭吵不休,所羅門飽嚐爭吵的痛苦,所以接二連三提到「爭吵的婦人」(箴十九13)。

有些婦女喜歡爭吵,「一哭、二鬧、三上吊。」以為這樣可以箝制她的丈夫,使他畏懼順服。這是最愚昧的想法,感情破裂,難以縫補,爭吵使氣讓丈夫受不了,寧願分居也不願同住,往外發展另找女人築巢同居。

這一則箴言不是教導人分居或離婚,乃是教導夫妻要相親相愛,彼此包容,彼此饒恕,才能建立美滿溫馨幸福的家庭(參:西三12-14)。

20節:智慧人家中積蓄寶物膏油;愚昧人隨得來隨吞下。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人過著富足舒適的生活;愚昧人因任意揮霍,家產蕩然。

《當代聖經》譯為:聰明的人積穀防饑,愚蠢的人卻揮霍一空。

這是一則理財治家的箴言。「寶物」指金銀寶石,「膏油」指植物性的橄欖油,智慧人平時在家中積蓄寶物和膏油,急難時可供需用,避免「臨渴掘井」。聰明的人積穀防饑,過著富足舒適的生活;愚昧人因任意揮霍,家產蕩然。

智者教導我們,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螞蟻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可以安然過冬。平時有積蓄,急難時候就不必仰賴別人看人的臉色。

以屬靈的眼光來看,「寶物」可以解作神的話語,「膏油」解作聖靈。日常看重神的道,將神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神的道成為你隨時的幫助,生活的指南;禱告祈求聖靈充滿,得到從上頭來的能力,使你成為剛強的人,勝過惡者的詭計。愚昧人不看重神的道,縱使聽聞,亦隨流失去;不禱告與神交通,軟弱無力,遭遇患難時就徬徨失措,無倚無靠,無所適從。

21節:追求公義仁慈的,就尋得生命、公義,和尊榮。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仁慈的人必享長壽,為人敬重。

《思高譯本》譯為:追求正義和仁慈的人,必將獲得生命與尊榮。

「公義」和「仁慈」是神的兩大屬性,也是神對人倫理道德的要求,經上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追求公義仁慈的人,必將獲得生命與尊榮。

22節:智慧人爬上勇士的城牆,傾覆他所倚靠的堅壘。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運用機智能奪取勇士的城池,摧毀他所倚靠的堡壘。

《思高譯本》譯為:智者必登上勇士的城邑,攻破城邑所憑倚的堡壘。

經上說:「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智慧勝過勇力。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傳七19,九16、18)。機智靈活的頭腦,勝過勇猛精進的士兵,因為易守難攻的堅城,只可計取,不可武攻,不然必遭受重大的損失,徒勞無功。大衛攻取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證明(撒下五6-8)。

攻心為上,攻城莫如攻心,智慧人以周詳的計畫、談判或戰術,間諜的運用,可以攻其不備,不戰而屈人之兵,征服對方的城池。頭腦清醒機智多謀的將官,勝過盲目衝動的千萬馬兵(箴二十18)。約押追示巴,運用智慧利用一個聰明婦人,憑她的智慧去勸眾人,割下示巴的首級丟給約押,約押凱旋回耶路撒冷(撒下二十15-22)。

23節:謹守口與舌的,就保守自己免受災難。

《當代聖經》譯為:謹慎自己的口舌,可以免遭禍患。

《思高譯本》譯為:誰謹守自己的口舌,心靈必能免受煩惱。

俗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舌招尤,人所共知。謹慎「口」與「舌」,就是「飲食」和「言語」兩方面都要謹慎。

謹慎飲食:

暴飲暴食,吃壞肚子,傷害自己的腸胃。「愛宴樂的,必致窮乏。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箴二十一17,二三21)。財主穿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死後在陰間受痛苦(路十六19-23)。

保羅勉勵我們:「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屬靈的勝過屬肉的,我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六27)。

謹慎言語: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十19)。雅各說:「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雅三5-6)。

大衛說:「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詩三十九1)、「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是獲得長壽的方法(詩三十四12-13)。

24節:心驕氣傲的人名叫褻慢;他行事狂妄,都出於驕傲。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自命不凡的人狂妄自大,心驕氣傲。

《思高譯本》譯為:高傲的人名叫「狂人」,他行事必極端蠻橫。

《當代聖經》譯為:行為狂傲的人,他們的名字就是:「傲慢」、「狂妄」和「自大」。

這節經文給「褻慢人」下了定義:他的特徵是自命不凡、狂妄自大、行為狂傲。這種人無論對神或對真理,都加以鄙視,行事為人,極端蠻橫。褻慢人的結局是悲慘的,因為他們喜歡褻慢,不聽勸戒,所以他們的呼求神不垂聽,這種人必吃自結的果子(箴一22-31)。

25-26節:懶惰人的心願將他殺害,因為他手不肯做工。有終日貪得無饜的;義人施捨而不吝惜。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懶惰人等於自殺,因他不願工作;他整天貪求無厭。義人卻樂於施捨,毫不吝惜。

《當代聖經》譯為:懶人只圖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他終必被自己的慾望所害。他貪得無饜,義人卻樂善好施,毫不吝嗇。

這兩節經文是連貫的,合起來是一則箴言。

懶惰人好吃懶作,他夢寐以求的就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坐吃山空」,惡性循環的結果,使之饑寒交迫(箴二十三21)。他雖有許多願望,貪求無厭,卻沒有付諸實行,終必被自己的慾望所害。懶惰成為他的仇敵,不但斷送了自己的前途,也毀滅了自己。

義人勤奮工作,安分守己,不但自己有餘,還可供給別人。他樂善好施,毫不吝惜,好心必有好報(詩三十七26,一一二9;徒九36-41)。

27節:惡人的祭物是可憎的;何況他存惡意來獻呢?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憎恨邪惡人的獻祭,尤其厭惡動機詭詐。

《呂振中譯本》譯為:惡人的祭物本為可厭惡,何況他存著惡意帶來獻呢!

獻祭是敬拜神的方式之一,藉著祭物向神感恩、贖罪或祈求。獻祭的人必須有虔誠感恩的心,為罪憂傷痛悔,才能蒙神喜悅。惡人雖有宗教禮儀,獻上祭物,但他心存惡意,惡行不改,忌邪的神豈會悅納他所獻的呢?

神對悖逆的選民說:「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聽你們彈琴的響聲。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五21-24)。這話值得深思!

撒母耳對掃羅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

28節:作假見證的必滅亡;惟有聽真情而言的,其言長存。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撒謊者的證言不足信:善聽者發言必受尊重。

《呂振中譯本》譯為:虛謊的見證人必滅亡;惟獨細聽的人能永久說話。

《思高譯本》譯為:作假見證的人,必要滅亡;但善於聽的人,纔可常言。

作假見證的原因有二:①心懷偏見,信口雌黃,顛倒是非。②愚昧無知,信口開河,以為無人知曉。假見證的謊言,終必被人揭穿(箴十二19)。吐謊言的假見證乃神所憎惡的(箴六16-19),十誡的第九誡「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出二十16),有作假見證陷害弟兄的,要把他除掉(申十九18-19)。

「聽真情而言的」,善於聽話,憑著良心將所見所聞誠實地說出,一言九鼎,他的發言必受人尊重。「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箴十二19)

29節:惡人臉無羞恥;正直人行事堅定。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義人作事有自信;邪惡人卻假裝勇敢。

《思高譯本》譯為:邪惡的人,常裝腔作勢;正直的人,卻舉止檢點。

邪惡的人外表強橫傲慢,裝腔作勢,厚顏無恥,就是犯了罪臉不發紅,手也不發抖。他藐視別人的忠告,任性妄為,毫無羞恥。正直人則不同,他行事堅定,光明磊落,一有錯誤,自知檢點,對那些好言相勸的人畢恭畢敬,從善如流。正如智者所說:「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正直人的義必拯救自己;奸詐人必陷在自己的罪孽中。」(箴十一3、6)

30-31節:沒有人能以智慧、聰明、謀略敵擋耶和華。馬是為打仗之日預備的;得勝乃在乎耶和華。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若與你為敵,所有智慧、聰明、策略都與你無益。人可以招兵買馬,準備打仗,但使人得勝在乎上主。

《思高譯本》譯為:任何智慧、才略或計謀,都不能與上主相對抗。招兵買馬,是為作戰之日;但是勝利,卻由上主指使。

這兩節經文合起來看,向人宣示耶和華是萬有的主宰,非人所能抵擋,祂所向無敵,無役不勝。

「智慧、聰明、謀略」都由耶和華所賜(箴二6),人不能用神所賜的智慧來抵擋神,這是自不量力,如螳臂擋車(林前一25)。大衛的謀士亞希多弗雖然聰明,他所出的主意好像人問神的話一樣,但是耶和華定意破壞亞希多弗的良謀,為要降禍與押沙龍。

亞希多弗見人不依從他的計謀,就備上驢回家,留下遺書上吊而死(撒下十六33-十七23)。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只招耶和華嗤笑而已(詩二1-4)。

「馬」是東方人作戰的工具,法老用戰車馬兵來追以色列人(出十四9、28),夏瑣王耶賓的軍隊也有馬匹車輛(書十一1-4)。神曾藉摩西吩咐,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申十七16)。耶和華曾吩咐約書亞戰勝敵人之後,要砍斷馬的蹄筋,用火焚燒他們的車輛(書十一6)。祂三番四次的吩咐,是要祂的選民不要靠車靠馬,只要倚靠耶和華。

大衛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十七47)。所以馬是為打戰之日預備的,得勝乃在乎耶和華。
心得分享──掌管一切的神


本章開始和結束都提到耶和華,並且都提到祂的主權,耶和華是掌管一切的神,對世上的一切,祂擁有絕對的主權。

1.祂支配王的心(1)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隨意指揮君王的心,正像他轉移河流的方向。

原文直譯:王的心像河水在雅威手中,雅威隨他所喜歡的導引它流轉。

看不同的翻譯,因主詞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1.主詞是「王」

王倚賴上主,把他的心交在主的手任祂帶領,像灌溉溝渠的水,任憑農夫轉動水閘,沿著溝渠流向各處農田,無往不利。

2.主詞是「耶和華」(雅威)

耶和華是歷史的主,祂治理世上任何事物,不管多麼輾轉曲折,祂都可以引導人向祂所定的目標前進,完成祂所定的旨意。正如《西遊記》所寫:「孫行者逃不出如來佛的掌心中」。

2.祂評量人心(2)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人以為自己所作的都對,上主卻審察他的動機。

《思高譯本》譯為:人對自己的行為,都覺得正直;但審察人心的,卻是上主。

1.人常以為自己所作的都對

這是自義、自誇,自以為是(參:路十八11)。

2.耶和華衡量人心

「衡量」takan有度量、測度、評量的意思。衡量人心的尺是在耶和華手中,評量的標準是祂所定的。祂審察人的動機,祂的判斷才正確。

3.祂勝過一切(30)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若與你為敵,所有智慧、聰明、策略都與你無益。

想要用智慧、聰明、策略去敵擋耶和華,簡直是螳臂擋車,自不量力。人的作為無法敵擋神。

4.祂使人得勝(31)

人雖然有萬全的準備,有車有馬,又有精良的軍兵,但若沒有神的幫助,仍然不能得勝。亞述王西拿基立帶領大軍來攻擊猶大,因為希西家王的禱告,一個晚上神派使者殺了十八萬五千人,西拿基立拔營而歸(王下十八-十九)。

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十七47),因此詩人曰:「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


1 則留言:

  1. 謝謝你的分享....部落格歸類非常詳細清楚....對讀經的幫助真的很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