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非訂之戰(上)
◎撰文/郭祝壽 ◎期數:238期 ◎1997.07號
1
充滿信心的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奮勇與亞瑪力人爭戰,
慈愛的長者摩西,正高舉雙手向神呼求,為他們禱告,
亞瑪力人不足為懼,因耶和華我們的神是全地的主,
祂使仇敵作祂的腳凳。
2
日復一日的繞城,就在號角聲遍響之時,
耶利哥那堅固的城牆,在不可思議的震動中瞬間傾壞,
萬軍之耶和華再次為以色列爭戰,
為祂的子民行奇妙又偉大的事。
3
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亞,狂妄地謾罵叫陣:
「以色列的神在哪裡?」
面色紅潤的少年人大衛出來迎戰,嘲笑懷疑之聲不絕於耳:
「這少年人能做什麼?」
然而大衛戰勝了歌利亞,證明他的宣告:
「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
因為戰爭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
昔日以色列的軍隊,靠著耶和華真神的領導,勝了又勝;
歷史今日仍然說話,
真神大能的臂膀今日未曾也永不縮短!
我們這基督的精兵,是否從中學習到什麼寶貴的教訓?
「聖戰集」將帶領我們走訪古道,再次思想這三件偉大戰役。
以色列百姓出埃及,過紅海後,所遇見的第一場戰爭,即是這場利非訂的戰役,敵人是亞瑪力人。
而亞瑪力人,按照申命記所陳述的:「你要記念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亞瑪力人在路上怎樣待你。他們在路上遇見你,趁你疲乏困倦擊殺你儘後邊軟弱的人,並不敬畏神。所以耶和華你神使你不被四圍一切的仇敵擾亂,在耶和華你神賜你為業的地上得享平安。那時,你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塗抹了,不可忘記。」(申二十五17-19)。
可見亞瑪力人很陰險,專門偷襲以色列中,那些軟弱的,疲乏的,落在後邊的,成為選民的後顧之憂;難怪神要將他的名號,從天下塗抹掉。
據教訓而言,亞瑪力人以掃的後代(創三十六章9-12節),而以掃又是貪戀世俗的代表(創三十30-34;來十二16)。因此,它代表著世俗、肉慾;也世世代代成為信徒屬靈的仇敵了。
本文擬就選民過紅海,脫離埃及法老的控制,奔向自己的道路,向著應許地進發的角度,來思索這一場新的戰爭。儘管時空不同,然屬靈爭戰的原則,必是不變的;今日我輩真神兒女的真信徒,難道更不應當由此歷史記錄中,擷取更豐富的線索,助我等在天路歷程的靈戰中,得到最大的勝利嗎?
在摩西的領導經驗中,許多的事物,他們都沒有經驗過,新的難題,新的道路,新的經驗;然而,這一切,皆是靠著禱告,倚賴神的帶領,才能絕處逢生。
面對亞瑪力人這一仗,也是新的問題;以色列人未曾習過戰事,雖人數眾多,卻似烏合之眾,此時此刻,該當如何?保羅曾說過:「到了什麼地步,就當照著什麼地步行。」(腓三16),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以色列民走到利非訂這個地方來,他們進入了另一種嶄新的境界,所以,摩西這位領導者,也需要以新的觀念,去應付所臨到的局面吧!可記得耶穌講過的有關「新皮袋裝新酒」的教訓(太九17),真是歷久彌新,濃醇醉人!
如果,以此角度去衡量,我們也可想像我們所處的社會;台灣幾十年來,由從前的農業社會,進入工商社會,緊接著又邁入了資訊社會,所以整個台灣,它必須具備非常的彈性,來因應快速轉型所帶來的困擾;湊巧的是今天我們的教會,正好走到整個外界環境轉換如此快速的階段,對於我們整個教會的發展,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挑戰嗎?
難道我們還執迷於早期教會為了應付當時的需要,而採取的一些措施,將之奉為圭臬,且欲「放諸四海而皆準」嗎?真理永遠不變;我們的目標,是進入神所應許的屬天迦南美地,因此,如何勝過阻擋,不斷前進,才是在此要探討的課題。
摩西對約書亞說:「你為我們選出人來,出去和亞瑪力人爭戰。明天我手裏要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九節)
摩西將他們這邊,區分為兩人戰區;一在山上,一在山下,然而,彼此間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不論以色列民,他是身處何地,擔負何種角色,作什麼樣的工作,都無損於他對這場戰爭的參與。我們在屬靈戰爭的領域中,更該當仁不讓地有全民參與的整體性意識,以補彼此間的不足。
看看:
神的杖──摩西所擁──向神禱告(山上)
人的刀──約書亞所持──殺敗仇敵(山下)
他們之間,彼此的恩賜不同,受託的責任也不同,因此他們所代表的工場也不同,然而不論山上或山下,都在同一大目標下而努力奮鬥,他們之間,似乎有一看不見的聯繫,在那兒牽引著。
這正是我們今日所需強調的,也是我們日漸失去的,到底孰輕孰重?誰比較重要?軟弱的人,常會製造無謂的紛爭出來。教會為了推行聖工,難免會有組織架構,也有各行政部門,各部門自然有其所屬負責,他們手中皆握有如同「神的杖」的權柄;這時,他們將如何自處,即是靈修成果的呈現了;具大智慧者,當能體會上主託負之苦心,而與其下工作人員(或信徒),共同戮力,以報主恩。而白佔地土者,則像小人一朝得勢,對他人頤指氣使……。
想到以斯帖的故事︰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喫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斯四15-16)。
以斯帖得王后位分,較有機會見王,但她已三十日未蒙召見,若貿然進去,前途堪憂,所以,她要求整個書珊城的猶大同胞,幫她禱告,她自己和宮女,也禁食禱告。她留下一個理念:即不挾恃著她的地位,而輕看了所有猶大同胞的力量。所以,她以一個柔弱女子,卻成為拯救全民的大功臣,而留名青史。
省視自己,今日你在教會,是站在山上,還是山下?是前線還是後方?你的工作,是可見的或不可見的?……其實在那兒都無所謂,只要奉獻你那份心力就夠了。
當神頒完十誡後,特別交待了幾件事,其一是:
「你上我的壇,不可用台階,免得露出出你的下體來。」(出二十26)。
「上神的壇」表獻祭拜神;今日我們皆是屬靈祭司,都在拜神,事奉神;
「不可用台階」:台階就是階梯,一級一級地由低而高,表示造成高低階級的差異。「露出下體」:是顯出羞恥。
所以,整句的意思提醒我們,拜神事奉神的人,不可在事奉的領域中造成高低階級的觀念,免得顯出羞恥。
這句話,對我們不少人該是當頭棒喝。
山上與山下的不同工作,也教導了我們有關神的法則,就是:
教會要禱告,也要見證。
信徒有信心,也要行為。
密室的交通,生活要表現。
登高,自然看得遠,看得廣。
摩西上山,當然是要禱告;可是我們由他所站的位置,理解到另一層面的道理,那就是「眼光」。為什麼,我們會說「高瞻遠矚」?因為看得高遠!
一個人,若想將來要有什麼成就,他必須將眼光調得遠一點,若不想成為井底之蛙,他的見識也必要寬廣才行。
教會如果想突破因時代急速變化所造成的瓶頸,它的基本態度就是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往往,我們的眼光太過短淺,只顧眼前,所以,很快地陷在僵局裡,動彈不得。
想想我們教會在聖工發展上,不論是軟體或硬體,是否在推行一段時間後,總是很難再有更好的情況出現,甚至還有退步的現象,或者料想不到的新困擾出現呢!
放眼觀望,我們若以台灣的教會為例,每年總是有幾間新的會堂出現,照理說來,愈慢蓋的會堂,各方面的設備,應當愈好才對;然而,往往過幾年,我們又會發現,那裡不太合乎我們的需求;或者停車的位置太少(都市的教會,因寸土寸金,土地購得不易,另當別論),其實如果條件許可下,也有好的機會時,我們應考慮到整個情勢的發展,而予定奪。
曾經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博士的梭羅(Lester C.Thurow),現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院長,亦是當今極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撰了不少文章,從社會整體面剖析經濟情勢,為各國經濟把脈。他在《世紀之爭》中,以敏銳的觀察、異體的分析,探討誰將成為下一個世紀新的世界經濟盟主;在其書中,隨處可見到他對世界經濟的預估,延伸到往後的五十年……(註一)。
我在想,如果我們對教會今後的發展走向,至少能定睛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後,我們很多的工作方針,可能會更積極且更有包容性……
諸君,能否思量自己,你對你手中的工作,想得有多久遠的目標了?盼我們能看得廣,想得遠,那麼手中的工作,就會更紮實些!
魏鏞先生在其著作《蛻變》書中,也談到個人的看法:台灣若要突破當前的瓶頸,則需要三要素──主動、創新與前瞻(註二)。
因此,以上兩人都有前瞻性的理念;我們貴為光明之子的信徒,蒙神託負來經營屬靈的國度,難道更不應當比今世之子聰明,而即早未雨綢繆,洞燭機先,化危機於無形嗎?主耶穌講「不義管家」的比喻(路十六章)時,祂要教導我們,懂得為將來打算(眼光要看遠一點),以及善用錢財;反過來想,若不懂善用錢財,那也代表沒有前瞻性的眼光了,當主再來時,這種人必被主所棄絕(太二十五24-30)。
有人批評我們教會,財力很雄厚,資金卻很分散,各自口袋各自放,似乎不大會理財;當然,我們不希望任意揮霍,但我們更期望,主賜我們智慧,有前瞻性的眼光,好好善用錢財,備主再臨時,能稱讚我們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二十五20-23)。
其實,筆者要談的不單是會堂或錢財的問題,而是所有教會的問題;重點放在「教會要有前瞻性」,舉凡所有涉及的範圍,都在我們探討的目標之下。就如:
在本次戰役中,摩西對部署的狀況,有些調整;然而在觀念上卻是一大突破;他本來是領導者,理所當然地凡事要率身而行,走在前頭,現在他卻由幕前走到幕後,他並非卸下擔子,乃是由可見的地位,跨進了不可見的地位;他以前那個位子(至少在目前)讓給約書亞了,自己帶亞倫與戶珥,上到山上去禱告。此種位置的轉換,代表著大公無私的心胸,及對民族熱愛的遠見。
人生在世,數十寒暑,轉瞬消逝,功成名就,於我奈何哉?惟主道長存。既然生命無常,未完成的事工,需趁早規劃,誰將可繼承壯志,完成神所交託之偉業,是不容忽視之大環。
約書亞的名字,在此是初次出現,我們曉得他是摩西的幫手,忠心不貳;後來繼續摩西完成帶領選民進入迦南的功業。利非訂的戰役中,戰場上可見的最高領導者,現由約書亞掛帥……。我們真的欽佩摩西的度量及遠見。
每個團體(包括國家、教會亦然),總有它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領導者,每代人選的好壞,都會影響到那個團體的興衰,因此,具有見識的領導者,莫不盡力發掘或栽培他們的接棒者,使得他們辛苦經營的功業,不至中輟。約書亞能不負所託,完成帶進迦南的工作,雖得力於神的靈充滿和神不斷的幫助;然而,還有一個要素,那即是摩西給他實際參與的機會。
經驗,是慢慢累積而成的。
最好的經驗,卻是實質的參與或執行。
就好像開車一樣,起初在駕駛訓練班,教練教你如何開車,左三圈,右三圈(死的訣竅),好了,考到駕照了,上路吧!居然許多人不敢開哩!問題即在於實際狀況的經驗。
所以,要培養人才,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給他機會」。剛開始可能不盡理想,但隨著時間一久,次數增多,他必會愈來愈老練。因此要磨練,就愈老練,老練則能通達。
當初,摩西如果沒有好好訓練約書亞,那後來的狀況或許就不一樣了。教會若想在主來之前,永續發出對世界大的影響力,每代的領導者,也應當像摩西一般,栽培接棒人,給他們實質參與的機會。記住了,經驗是慢慢累積的。
繼續用一個聖經例子來闡明上述的觀念;在創世記第二十二章,神要亞伯拉罕獻他的獨生子以撒的故事,其中很感人的一段是父子同行的部分。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裏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創二十二6)。
他們父子二人同行,目標是摩利亞山,在那兒獻祭。所以,這條路是憑信心,到神面前的事奉之路。首先他們父子二人,需同心同行;他們共同依護地完成這項信心不朽的壯舉。
亞伯拉罕(第一代)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第二代)身上;燔祭用的柴,當然是不輕的,現在背負(放)在以撒的身上,而亞伯拉罕自己手裏拿著(掌握)火與刀;教會裏頭有些事工,要去承接時,可能要年輕力壯者去完成,那就是以撒這兒所代表的意義,他一方面參與,也一方面學習,因為還不是很老練,所以最重要的工作,不能馬上交給他,免得影響大局。至於較關鍵性的,就如火與刀,它就像權柄一般,暫時還握在年長者手中,因為他懂得分寸,拿捏得準。
因此,我們看到了兩代之間,親密和諧地同工、相處,以及不知不覺中,宗教教育的訓練,事工的傳承,真是完美的配合。
企盼,教會的領導者,都能體會︰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這句話。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摩西如是,以利亞如是,保羅亦如是……。請問,你呢?
你若身居教會長執負責人之要職,可曾為了主耶穌、為教會,好好地訓練明日教會需要的領導者嗎?你又可有偉大的情操,讓新人取代你的位置嗎?這些對我們的「人性」,皆是嚴肅的挑戰。
我教你一個法則: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三30)。(下期待續)
備註
註一:梭羅著,《世紀之爭》,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註二:魏鏞著,《蛻變》。
(原[青年團契]1997年07月號)
................................................................
利非訂之戰(下) ◎撰文/郭祝壽 ◎期數:239期 ◎1997.08號
1http://www.joy.org.tw/holyspirit.asp?num=7343
充滿信心的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奮勇與亞瑪力人爭戰,
慈愛的長者摩西,正高舉雙手向神呼求,為他們禱告,
亞瑪力人不足為懼,因耶和華我們的神是全地的主,
祂使仇敵作祂的腳凳。
2
日復一日的繞城,就在號角聲遍響之時,
耶利哥那堅固的城牆,在不可思議的震動中瞬間傾壞,
萬軍之耶和華再次為以色列爭戰,
為祂的子民行奇妙又偉大的事。
3
非利士的巨人歌利亞,狂妄地謾罵叫陣:
「以色列的神在哪裡?」
面色紅潤的少年人大衛出來迎戰,嘲笑懷疑之聲不絕於耳:
「這少年人能做什麼?」
然而大衛戰勝了歌利亞,證明他的宣告:
「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
因為戰爭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
昔日以色列的軍隊,靠著耶和華真神的領導,勝了又勝;
歷史今日仍然說話,
真神大能的臂膀今日未曾也永不縮短!
我們這基督的精兵,是否從中學習到什麼寶貴的教訓?
「聖戰集」將帶領我們走訪古道,再次思想這三件偉大戰役。
上文談到以色列到利非訂,遭遇亞瑪力人的爭戰,因為這是一種新的經驗(面對面與敵人廝殺),所以,摩西在整個對抗的佈局中,作了一個新的調整;我們可從這個故事中,濾出一個理念;就是教會在動盪不安的局勢中,每每受到新的衝擊,新的挑戰,甚至遇到了新的挫折,我們將如何去衝破橫逆,調整自我,從而使教會復興,達到彰顯神榮的地步;或許這個故事中的某些細節,能給予我們更實質的幫助……
(出埃及記第十七章8-16節)
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的大約數目是二百萬,其中包含男女老幼,因此不是每個人都能打仗,如今面對狡猾的敵人,當然不能做無謂的犧牲,所以,要挑選人出來爭戰。
所謂「選人」,當然是挑出合適的人員,而予任用。這很像我們今日所談的「幹部訓練」;隨著教會事工的拓展,我們需要的工然也愈來愈多,我們必並會儘量按著各人不同的恩賜,安排不同的事工;更多時候,我們為了要裝備這些工人,而給他們一些訓練。
教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這項門徒訓練的工作;信徒若沒經過栽培或訓練,他不會自然變成門徒的,想想主耶穌在世,有許許多多的信徒,真正產生力量的那七十個門徒,及十二使徒,他們都經過主耶穌親自訓練與指點,才能在福音事工上,留下長遠的影響。
我們今日透過各種講習會,或神學訓練班的舉開,不斷地要加強這一環的工作,它將長期地培養教會中的精英,以備爭戰;也願我們全體,皆有此共識,則不乏屬靈戰力之不足矣!
不論是栽培像約書亞般的領導者,或是挑選爭戰的人員,都會碰見一個困難:「識人」。要用人,必先會識人;這卻是大學問、大涵養了。
想及約瑟時代的埃及法老王,心中隱隱感動;當法老聽約瑟解夢的一席話後,即時作個判斷:
「像這樣的人,有神的靈在他裏頭,我們豈能找得著呢?」(創四十一38-40)
法老可謂有識人的智慧了,然而更難得的是他用人的魄力了;約瑟當時可是階下囚,又是希伯來人,而且年齡只有三十(創四十一46),法老能破格提拔,賦予宰相重任,誠然是具慧眼了。
慧眼識英雄,伯樂識千里馬,確是不易之理。
若無伯樂之眼光,千里馬當作駑馬使用,那才蹧蹋。
吾人覺得法老王最令人心折的一點是,他那關心國家,民胞物與的心懷,既預知埃及在不久的將來,會遭遇大饑荒的侵蝕,他於心何忍?這種完全以國家安全為己任的熱愛,難道不能感動我們這些受神委託、經營神國大事的聖工人員,以完全無私的熱愛,去提拔更多優秀青年,為神國未雨綢繆地預備嗎?
世上對人才的使用,有兩大極端:一是大材小用,二是小材大用。會造成如此現象,除了主政者沒有識人的眼光外,恐怕是「私心」作祟。
這種結果,小則個人受虧損,大則國家蒙其害。
教會是屬靈的國度,企盼不至受此世俗觀念所影響,則神國幸甚,我輩幸甚!
「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十一節)
「但摩西的手發沉……」(十二節)
眾所皆知,舉手代表著禱告。倚靠神,就得「勝」,垂手,就得「輸」。可見,祈禱是勝敗的關鍵,且是唯一關鍵。所有參與聖工的弟兄姊妹,皆須認識此點。
奇特的是,既然耶和華世世代代要與亞瑪力人爭戰,而且摩西舉手,他們就得勝了,那為什麼神不行個神蹟,讓摩西的手,永不發酸,不垂下來,不是很好嗎?神允許一切照自然律來進行,這樣將更能凸顯問題所在。
很巧的,我們發現英文聖應,第十一節中的「手」,是單數(hand);第十二節摩西的「手」卻是複數(hands)(註1、2、3),因此給我們一個領悟:起初摩西手拿神的杖,舉手禱告,必是用單手,但一段時間後,手酸了,所以他換手;他也知道,只要他手一下垂,以色列民這邊,必定輸的;據猜測,他必定左右手交替使用,直到後來,兩隻手(複數)都發沉,再也沒辦法……如果事實是這樣進行時,我想有兩點值得我們去推敲的:
首先,摩西他必是苦苦支撐,雖然手酸下沉,猶可換手,因他知道關鍵在於禱告,他不能成為時代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他再辛苦也須要忍耐下去,然而,肉體確有它的極限,他不可能突破身體的自然律,最後,他的雙手,終於發沉。
在此,想談談意志的問題,我們很容易有種錯覺,那就是忽視了人的自然需求,特別在做神的工時,容易將自己或別人,當作超人,然後予取予求,希望得到無限的供應,其實那是不對。
摩西在帶領以色列人時,甚至曾因管理百姓的責任太重,而向神祈求呢(民十一11-15)。這些因身心負荷過重的煎熬,而產生的現象,都在提醒我們去重視,人的肉體畢竟有它能承受的極致,不管意志多麼堅強,我們卻不能惟意志是賴,以竟全功。
主耶穌說過:「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二十六41)
以利亞豈不也是「身、心、靈」三方面負荷過重,而向神求死嗎?(王上十九1-8)。
如果我們都明瞭這淺顯的道理,則對自己就知道如何去調配作息時間,使自己常呈最佳狀況對別人也會較用愛心去體諒,去照顧。
「他們就搬石頭來,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第十二節)
通常我們喜歡用靈意解釋它,可是別忘記表面的含意,它給我們最實際的指導;摩西站久了,體力付出甚多,或許現出倦態,所以他們給他坐下,至少有休息的舒適感;摩西手酸了,所以他們幫他撐住。這兩個動作,皆說明了若讓肉體得短暫休息,它將帶來更好的果效。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同樣地,當以利亞先知求死的時候,神怎樣去醫治他那可憐的僕人?當然是對症下藥的;其中藥的部分含量(劑),是針對他的肉體:神讓他睡了,起來吃了(餅),喝了(水),如此二次,待精神飽足後,再繼續往前走。(王上十九5-8)
第二個因摩西手垂所引發的問題是,摩西因舉手禱告,苦苦奮鬥到最後,終於兩隻手都發沉,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摩西的奮鬥、苦撐,可是我們要問,當亞倫、戶珥伸手之前,他們在作什麼?他們伸手幫助摩西,那是事情進展到後面階段的時候;雖然他們陪摩西上山,他們三人成為一小組,一小團契,可是看起來,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似乎沒有真正投入,沒有參與,也沒有出力,他們可能在旁觀看而已,所以,對摩西而言,起初是他獨力在支撐;這種情況,是不是很類似我們今天的工作場面?
小組很多,組員也多,但真正投入事工的,卻往往是少數,那少數人,苦苦支撐,可是總覺得「孤單」;這種孤獨感,若不解除,將擴散成更大的弊病。
當以利亞先知信心低潮,躲進何烈山的洞中,神問他在做什麼的時候,雖然他回答得很自義,也很糊塗,但總是有那麼一點是他心中潛藏的感受(即使是整個世局看,他判斷得不見得對),那就是孤單,所以,它一再強調,只剩下我一個人。
偉大的先知以利亞,在信心軟弱的時候,都禁不起孤單的摧殘,何況是我們這些信仰上的小人物呢!難怪保羅要提摩太尋求清心禱告主的同伴(提後二22)。信仰上、聖工上的同伴,皆是我輩信徒所需要,盼望我們彼此都能進入團契真正的生活中。
到此,我們似可把山上的問題,作個總結;兩大項:個人問題及同工問題。
個人問題:不論作什麼(包括禱告、拜神、交通、追求……),單靠自己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過團契生活。同時,我們受生理自然律的限制,因此在屬靈的戰爭中,該如何用智慧去調整身心臥息,使達巔峰狀態,是我們今後不容忽視的課題。
同工方面:既然有幸成為團契一分子,盼能早日付出屬於你的那一分力量,而不是成為湊熱鬧的觀望者,使得旁邊的同伴如摩西者,苦苦支撐,身受煎熬,你於心何忍?因此,摩西在山上舉手禱告,但神還是允許自然現象呈現出來,讓大家能在當中醒悟過來。也教導了靈戰的規則,絕不是「個人秀」,不是看摩西一個人表演的,乃是全體都投入的。
有問題出現,才會暴露毛病所在,也才有可能修正,趨向更成熟完美的階段,教會亦然,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很順利,但常常到某一階段就卡在那兒,不然就是出狀況了;其實,這就像摩西的手下沉下般,因著他下垂的手,我們發現一些問題。所以,後來亞倫、戶珥的表現,即是一種行為的修正,而他們這種修正,是否也驚醒了今日的我們呢?
「同工或同攻」這是我們常諷刺的話題;同樣是拿石頭,有人是向對方擲過去,丟得對方頭破血流,體無完膚,傷痕累累;有些人是像亞倫、戶珥般,搬石頭在對方以下,讓他坐下休息,飽得愛的關懷,而得撫慰。人性的卑污點,喜歡爭大,一有機會,總想把高位者拉下,換自己坐坐看,當年米利暗豈不是用這一招,把毀謗的石頭丟到摩西身上嗎?
神可愛的兒女們,請謹慎保守你那顆純淨的心吧!
讓我們都體會,用禱告的手托住禱告的手,惟有如此,在聖戰中,我們的手才能穩住、得勝,直到日落。
請看摩西,因著亞倫、戶珥二人,真正的投入幫助,他們三個人渾然成為一體,心思意念也一致,使得摩西的手就穩住了;多美的畫面,多雄渾的力量,無堅不摧!這就是真神今日向我們要的。
很特殊的是,整段經文的描述,重點都放在山上,而對於山下約書亞等人的奮戰,卻著墨不多;這並非意指山下的工作,不具價值;聖經如此記載,更要強調在爭戰中,禱告的影響力及他的進行,是如何地艱苦。
因為,禱告本身就是一場爭戰,慘烈的爭戰。它絕不輕鬆的,若有人不信,你想想雅各的摔跤。(創三十二章)
想想但以理先知,克苦己心的三星期的禱告吧!(但十章)
再想想主耶穌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吧──「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二十二44)
所以,真正深入的禱告,甚至是一種體力、心力意志都投入的戰爭,因此,它的影響也是長遠的。可是,因為它看起來比較靜態,靈修的性質,往往不被重視;許多人,寧願拿著工具,跑到戰場,參與第一線的廝殺,那是動態的,也是可見的,容易使人有工作的成就感;如果根據本段聖經看來,靜的功夫比動的功夫,更難,也更累。
建議將「賽三十15」當作信仰的座右銘,刻在我們的心版上;可是最後一句話提醒我們,「你們竟自不可」,多遺憾啊!
我們比較摩西和約書亞,在本次戰爭中所負擔的角色,最具關鍵性的,當然還是山上的禱告了。通常,我們的禱告是隱密處的靈交,是內室的生活,是不容易為人所知的;就因為它是隱藏的,也是個人享受與主相交的甘甜,所以,若用工作成果的角度去衡量,那似乎什麼也沒作,在凡事講求效益的社會潮流下,當然不少信徒就被誤導,而不肯多花一些時間,安靜於主的腳前,傾心吐意,與主作靈裏更深入的交融,讓聖靈大大的充滿。
因此,有人說:「工作容易,但支持工作的禱告困難;出風頭容易,但隱藏的禱告困難。」你以為如何?
順便一提的,摩西上山頂禱告,雖表示專心,遠離地面,但他們的眼睛,必須注視著山下情勢的變化,也正因如此,在摩西的手垂下時,他們才能知道山下以色列百姓輸了的狀況,而馬上予以修正自己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為某件事禱告時,務必專注你的心眼,觀察事件本身的變化,這樣,就可隨時調整我們的步伐,走向更正確的道途。記得以利亞先知求雨的禱告嗎?他每禱告一段時間,就吩咐僕人向海觀看,如此七次……(王上十八42-44)
千萬記住,我們的禱告,與事件本身,及周遭的情勢,都不可脫節。這樣,我們禱告的手、作工的手、爭戰的手,就能穩住,直到日落(貫徹始終)。
摩西說:「明天我手裏要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9節)
或許,我們除了禱告外,更該強調的,是學習摩西手裏拿著「神的杖」。
因為神的杖,代表神的權柄;摩西靠此杖,行了許多神蹟,也撫慰了許多的心靈。值此末後世代,人心剛硬,以不信的惡心,與神作對,因此真教會的領導者,除了具備高瞻遠矚的眼光、儆醒禱告外,似乎更需要向主祈求。從神那兒得到大權柄和大權能,藉著聖靈充滿時所賜下的諸恩賜,能有闡明真道的能力,行出神蹟的權柄,處處彰顯神同在大榮耀,則在屬靈爭戰的旅程中,必更能無往不利!
讓我們都能具有說出,我手裏要「拿著」神的杖的豪情吧!
摩西築了一座壇,起名叫耶和華尼西。築壇,拜神,感謝神的恩典,記念神的權能,宣告耶和華,神是我旌旗!祂使我得勝!祂是帶領我的,祂是前導,也是力量!祂以愛為旗,在我以上。’(歌二4)
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林後二14)。豈不知我們這些神的兒女,就是基督精兵嗎?我們要在各處彰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可是我們的仇敵,是空中屬靈氣的惡魔,因此我們必須穿戴全副軍裝,大家同心協力,彼此扶持,堅忍百忍,儆醒禱告,你的手托住我的手,我的手托住你的手,惟有真達到「心連心,手連偶」的境界,我們才能寄望得到最大最終的勝利!
備註
1.根據欽定版(King James Version)「第十一節」And it came pass, when Moses held up his hand, that Israel prevailed; and when he let down his hand Amalek prevailed. 「第十二節」But Moses hands were heavy...
2.R.S.V版,意思亦然。
3.The New Berkeley Version in Modern English 亦同。
(原[青年團契]1997年0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