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blestudychinese.blogspot.tw/2007/05/1-13.html
序曲
第一章一節是整個馬可福音的主題。甚麼是福音?福音的起頭是甚麼?這裡要呈現的是不是「耶穌傳」?
福音─正如羅馬書一章十六節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耶穌基督本就是福音的內容,也是來宣告福音的。
想像馬可寫作時已是公元七十年之前聖殿被毀前不久之時,當時可能也是面對逼迫之時。公元六十三年七月十九日,一場大火臨到羅馬城市中心,尼祿皇帝嫁禍基督徒,許多基督徒被釘十字架、給丟到競技場去給獵太殘害等,根革利免之說法,彼得和保羅亦在當時尼祿之陰肆虐下受害。
後來,在猶太地之猶太團體亦為了驅逐羅馬軍隊與地方官長的殘酷、血腥活動,而引發一全面戰爭,但最後徒勞無功戰了四年,七十年連耶路撒冷亦被羅馬軍隊佔據和毀壞了,戰爭也在此時停了下來。
馬可福音成書時,聖殿未被毀,但至少羅馬基督徒是在經歷逼迫之後的日子裡。 這是甚麼福音呀?許多人為它把命都丟了。
這福音就是關於耶穌基督的事。耶穌,一個猶太人愛用的名字;基督,就是彌賽亞。
如果我們一跳跳到十五章卅二節:「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
是啊,彌賽亞豈不是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嗎?不是他們所期待的受膏者和王嗎?耶穌基督─如果以禱告的聲音來說,就是─我的救贖主,我的王啊!
這福音的故事就是我主我王的故事。
不止我主我王,祂還是神的兒子。馬可沒有像後來的約翰,追溯一個太初與神同在的道,來替這神的兒子作說明,或說他更著重的是先知書所預言的那一位彌賽亞、受膏者,那位受苦的僕人─他乃神的兒子。
是的,馬可開宗明言,他要訴說的就是一個這樣的福音故事。
整個「起頭」就在於此,就是福音的起頭,就是一連串事件的起頭,這裡如何起頭,最後就要如何看見其結尾─耶穌基督,神的兒子被釘十字架,這就是福音的故事,不是結尾,是起頭─福音的起頭。
故事要開始於第二以賽亞期間,以賽亞書四十章第一至三節說到:「你們的神說:『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他宣告說,他爭戰的日子已滿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他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註:或作『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當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
當馬可一宣告:「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那些有猶太背景的信徒,想到的不只是有人來預備道路,或許更會想到上文所引以賽亞書四十章第一和二節。是的,爭戰的日子已滿了,罪孽已經赦免了,他們從耶和華手中所受的刑罰已經足夠了,耶和華要來安慰祂的百姓了。這對收信者而言,是何等安慰的話呀!
同樣的,對施洗約翰出來傳悔改的道時,即耶穌出來傳道以前,那段時期猶太人不也是等候彌賽亞之出現嗎?
如今,那位預備主道的來了,意思說,以賽亞所說的應驗了,那預備道路的即來了,大能者必來到,他必像牧人般來牧養祂自己的子民,即祂的羊群(賽四十9-11)。
接下來出現幾個對比:
一.預備道路者對比一位能力更大者
二. 用水施洗的悔改的洗禮對比用聖靈施洗者
三.解鞋帶者對比他所不配為祂解鞋帶者
四.有以利亞之心志者對比人子
約翰之出現,使人再想起舊約之先知,本來就有個傳說,正如九章十一、二節裡門徒和耶穌的對話裡說:「他們就問耶穌說:『文士為甚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耶穌說:『以利亞固然先來復萬事,經上不是指著人子說,他要受許多的苦,被人輕慢呢?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他們也任意待他,正如經上所指著他的話。』」耶穌正暗示約翰就是那必須先來的「以利亞」。
是的,他們已經許久沒有先知了。但現在當先知約翰出現的時候(馬可、馬太和路加用以賽亞說來佐證約翰的角色,唯有約翰福音的作者讓施洗約翰自己現身說法,說自己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那一位預備道路者),這位先知竟然響應以賽亞的宣告說,他自己只是那位預備道路者,真正要來者是那位用聖靈施洗者,就是用聖靈不斷為人施洗者。
馬上,馬可就把焦點指向耶穌之受洗,是的,祂乃是神的兒子,有聖靈的印證,也有神自己作的見證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當耶穌從水裡「一」上來,(這「一」和「就」有一種緊迫感,一種同時發生的感覺)「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
是誰看見?這裡當然說是耶穌自己看見,即祂看見天裂開,看見聖靈彷彿鴿子(並非聖靈是鴿子)看見聖靈降在祂身上,只有祂看見嗎?還是有其他人?
馬太的記載和馬可接近,就是「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三16)」重點也是耶穌看見。
路加的記載是:「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三22)」沒有說到底是誰看見,比較中性,這樣,如果沒有人看見,這事是否耶穌告訴門徒的?
對觀福音給人有這種猜測,約翰福音似乎就回應了這個問題,我們看見在約翰福音一章卅二節說:「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
雖然「彷彿」二字還在,但施洗約翰親口作的見證卻是錯不了的,作者約翰在此絕不容許有任何的懷疑,兩字用施洗約翰的口作證說「我看見」
至於說聲音從天上來,又作何解釋?相信是眾人都聽見的聲音,從天上而來,幾卷福音書都沒有特別說明。
在這之後,聖經說:「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去」為甚麼要馬上(中文禾合本譯作「就」英文有at once 或immediately)?為甚麼要催祂去曠野呢?是去到曠野好叫祂可以面對試探的試驗嗎?是必經之路嗎?還是去曠野要鍛煉祂的心志?但撒但卻來試探祂!除了有試探還有天使來伺候,如果這能成為一典範的話,或許可以推斷,先知必先要經過試探,勝過試探才能開始其事奉,但在試探中必有天使的伺候!
事實上,馬可或其他福音作者都把去到曠野受試探和聖靈的工作連在一起,馬太的用字沒有那麼強烈,首先他沒有把耶穌受洗一事和去曠野的事連在一起,只是在敘述的秩序如此。
同時,馬可使用「催」馬太則用「引導」路加亦然,但有意思的是,在敘述上,先是談到耶穌之受洗,聖靈之降臨及天上的聲音,突然岔開列出族譜,追溯耶穌的身份,族譜起於耶穌,是「約瑟的兒子」停於「……亞當是神的兒子」接著才回來談「耶穌被聖靈充滿,從約旦河回來,聖靈將他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
無論從那一個記述,都看見耶穌在曠野試探明顯有聖靈意思,而馬可之記載最為強烈,是「催」祂去到曠野。
「引導」和「催」都是作者隨自己心中的感動使用的詞,是主觀的詞,但也表示作者的屬靈洞察,即說明他們如此明白聖靈在耶穌身上的工作,如果把「催」換成「帶領」可能感受會不一樣,但從幾個福音書的作者的描述,可以有個基本的結論,或許「催」會有主觀的味道,情緒力也比較強,但不必懷疑的是,那的確是聖靈的工作沒錯!
再者,門徒都記載了這事,為甚麼有此些許不同呢?誰告訴他們聖靈在耶穌身上的工作呢?是耶穌自己吧!耶穌使用「催」嗎?還是用「引導」?
所以,當我們在聽人分享的時候,有時候也必須敏感分享者在表達時,可能會對聖靈有其主觀感受和詮釋,在言語中呈現出來,對某些人而言,有時候會因錯誤的遣詞用字而給予某種的訊息,這些都要分辨。
分辨何用?因為同樣是聖靈,在這人身上可能是這麼工作就夠了,在那人身上則要另一番作為,此其一!其二者,同樣的聖靈工作,在那人身上可能被詮釋為「催」在另一個人身上則被理解為「引導」原因可能是兩者對「催」和「引導」的感受有程度上的不同,在此君為強者,在彼君則不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