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以利亞系列3)迦密山風雲

◎撰文/郭祝壽 ◎期數:298期 ◎2002.07號
經文:列王紀上第十八章

背景:
那時,撒馬利亞有大饑荒。(2節)

亞哈對俄巴底說:「我們走遍這地,到一切水泉旁和一切溪邊,或者找得著青草,可以救活騾馬,免得絕了牲畜。」(5節)

過了許久,到第三年,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去,使亞哈得見你;我要降雨在地上。」(1節)

因著亞哈的背道,惹起真神的忿怒,以久旱不雨的災難,來打擊亞哈,要令他悔改;然而在苦難當頭,亞哈卻不以民間之疾苦痛改前非,反而為他的騾馬四處尋找水泉青草,真是草菅人命,似乎人命比牲畜還不如!

神是慈愛的,雖然祂所愛的必管教(來十二6),然而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來十二10)。所以管教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因此三年多的飢荒,已經讓以色列人民不聊生了;神覺得刑罰差不多了,以利亞的裝備,也訓練得可以上場了;此時,神才再派以利亞去見亞哈王。切記,整個過程是神在主導,以利亞是順服神的話,去展開整個迦密山的復興運動。

有時候,我們喜歡信仰復興、教會復興,常絞盡腦汁,要達到復興的階段;可是我們常忽略一件要緊的事,那就是復興的主動者是出於神,而非出於人。因此不能以人意的火熱,去推動教會的復興;除非人的心中,滿了聖靈的感動,激動他去做這屬靈的事工,否則必功虧一簣!

《傳道書》豈不提醒我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三1)

大家更該記得重建聖殿的前導: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於是猶大和便雅憫的族長,祭司利未人,就是一切被神激動他心的人,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拉一1-5)

既然凡事皆有定期,我們應該學習,以神的時候、意念、道路,為我們的時候、意念、道路,切莫以自己的火熱來取代神的旨意。所以,在展開聖工之前,更當急須之事,該是好好預備自己,訓練自己,使自己能夠明白神旨,順從主旨的好工人,就像以利亞經過基立溪畔,及撒勒法寡婦家的訓練般;當時機成熟,神的呼召感動臨到,就可以披掛上陣了!

如同以利亞:
「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去…」

「求發出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詩四十三3)

以利亞的警告─→對亞哈───不是我,乃是你



亞哈見了以利亞,便說:「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你嗎?」(17節)

以利亞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18節)

好個亞哈,恁地壞透了,是非不分!

以利亞出現,明明就是要幫助他的,他卻好歹不分,忠奸不辨,真個是糊塗頂透!

自從以利亞第一次出現在他眼前,宣告「若不禱告必不下雨」的訊息後,天真的不下雨;所以亞哈王──真遷怒於以利亞,認為一切災難都是以利亞造成的;殊不知,這是他自作孽。

以利亞糾正他,遭災的源頭,卻是亞哈本身和其父家;因為他們離棄神,去敬拜巴力偶像。這是何等大的罪,他們卻不自知。反而到處去尋以利亞,要將之制裁(王上十八10)。

唉!人在信仰墮落的時候,不敬畏神,也連帶地不尊重神的先知;如此現象似乎已成不變的定律。

所以我們不難體會,以利亞的順服神要他去見亞哈的命令,其實是不簡單的;他必須有極大的勇氣,才能達成使命。

亞哈對他是恨之入骨,無論哪邦、哪國,都派人去尋找……。以利亞去見他,豈不自投羅網?

及至見了面,亞哈怒罵:「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你嗎?」這種咆哮的聲勢,竟沒嚇倒以利亞;他還理直氣壯地指責:

「不是我,乃是你……」

的確,一山還比一山高;以利亞的氣魄,讓今時代的傳道人(筆者指自己),覺得他像老虎,而我似病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亞哈是君王,有責任將國家帶領得蒙神的福祉,可是因著他信仰上錯誤的領導,所以全國遭災。

以利亞的警告,即是針對他的身分(君王、領導者),而予以指正。相對的,面對這種有權有勢的人,想要彈核他也困難得多了!不是嗎?

以利亞的忠告─→對百姓───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



「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眾民一言不答。(21節)

當時百姓的信仰,真的是心持兩意,對耶和華神無法以專注的心,完全信靠;換個角度說,他們根本分不清楚,到底是耶和華或者是巴力,才是他們該敬拜的真神。

按當時百姓普遍地以為,「巴力」:是專管風雨雷電的神,它能降下雨、閃電及火。因此它能掌管天氣及農作;或許他們認為關於農耕之事是耶和華神力所不及的,所以他們在崇拜耶和華後,另外再加上敬拜巴力;如果真是這樣,那他們也存著一種混合的宗教觀!

不論是對耶和華的認識不清,所產生的信仰態度無法專注;或者是將耶和華與巴力合成同一體系的混合宗教;這皆是神所不喜悅的,這也是以利亞竭力要破除的焦點。因為不可能「雙腳踏在兩條船上」!

「心持兩意」:有「跛行」之意;暗示著民眾若想得兩個世界的好處,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只會使他們受損。

主耶穌豈不也提過: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

同時,「心持兩意」與「踴跳」(26節)在原文上是同一字;它似乎在諷刺以色列民,在予盾的宗教情結中,好像在「跳」一齣狂野而無益的「宗教舞」般!

所以,以利亞逼他們作一正確抉擇。

就像當年的約書亞,要百姓作一明確的宣告般。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十四15)

遺憾的是,眾民一言不答。(王上十八21)他們一直是懵懵懂懂!

以利亞的挑戰───那降火顯應的就是神



以利亞對眾民說:「作耶和華先知的只剩下我一個人;巴力的先知卻有四百五十個人。當給我們兩隻牛犢,巴力的先知可以挑選一隻,切成塊子,放在柴上,不要點火;我也豫備一隻牛犢放在柴上,也不點火。你們求告你們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華的名。那降火顯應的神,就是神。」眾民回答說:「這話甚好。」(22-24節)

既然以色列人認為,巴力是專司天氣的神,它是暴風雨的神,有能力降下雷暴、閃電和火,那麼以利亞的挑戰,就要針對巴力的特性來比試比試。看看到底耶和華是宇宙的主宰,還是巴力較靈通?

以利亞的提議,非常合理,又具公平性,因而馬上得到眾民的首肯。

天時
以利亞雖處不利地位,仍極有風度,他表示,巴力先知既是人多,當先進行祈火事宜(25節)。

巴力的先知,就從早晨到午間,求告巴力,到正午他們大聲求告,最後從午後到獻晚祭,他們更狂呼亂叫……(26-29節)。我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是一天最好的時光,以利亞把這最美好的時間,讓給他們。

「正午」,又是日正當中,太陽光最強烈之時,照理說來,巴力的能力,應在此時達到最高點(這是牠最好的時機)。

「午後到獻晚祭」,獻晚祭大概是下午三點左右,陽光仍是非常強烈的。

屈指一算,一天之內,最好的時段,都給他們用盡了;從早上到下午三點,時間又非常長;但是巴力卻沒有一點回應,所以,以利亞並沒有佔到「天時」的有利條件。

地利
其實,以利亞將地點選在迦密山,是有其深意的。

迦密山位於以色列西北部,靠近腓尼基,是當時敬拜巴力的傳統地點,也是它的中心。所以,讓巴力的先知,有在他們本地作戰的優勢;同時巴力在此地,應有恢復大地生機的最大能力;若要降火,則巴力和其先知,真是佔盡了地利!

人和
在以利亞發出迦密山之邀請時,受邀的對象,除了亞哈外,還有以色列眾人,和事奉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及事奉亞舍拉的四百個先知。(王上十八19)所以,當天山上該是熱鬧非凡。可是在眾多人之中,到底有多少人與以利亞是同一陣線的呢?算算看,巴力的四百五十個先知,是與他打對台的;亞舍拉的先知,也不可能幫他的;剩下的百姓,則是心持兩意,還分不清到底幫哪邊才好,只能持以觀望的態度……。

所以那天,以利亞應是以孤單一人的立場,來面對局勢的。(難怪在第十九章時,他一直表明只剩他一人。)

以一人之力,要去迎戰巴力先知傾天漫海而來的壓力,(四百五十個人!)旁觀者還有群眾和亞舍拉的假先知等,整個情勢對以利亞是不利的;「人和」的優勢也被對方輕易攫走了!

通常,我們會強調「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若兼備,則似乎沒有難成的事,甚至成就非凡。然而以利亞,無其中任何一項優勢,卻毅然面對挑戰,而且得勝有餘。他的信心,真可通古今;他的魄力,幾可貫日月!

他的信心,再次向我們說明

「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十四6)

以利亞的嘲諷─→對巴力先知



到了正午,以利亞嬉笑他們,說:「大聲求告吧!因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邊,或行路,或睡覺,你們當叫醒他。」(27節)

根據迦南的神話,西頓的巴力,喜愛「哲學」和「旅行」;所以以利亞在此刻,諷刺巴力的先知,說巴力可能正忙於默想、沉思和旅行。

「睡覺」大概指每年旱季時,巴力會進入靜止狀態(好像休眠般),須要在雨季來臨時,喚醒它,它才會賜下雨水。

以利亞的嘲笑,顯示了他對巴力偶像特性的認知;也給予我們今天在與人辯道時的教育;「知己知彼」,務要多瞭解一些異教徒的信仰,才可能攻其弱點的。

以利亞這時的嬉笑,有嘲弄諷刺的味道,也有詼諧的幽默感。有時候,在嚴肅的衛道爭戰中,除了為道竭力爭辯外,偶爾用一下幽默或嘲諷的方式,似也無可厚非吧!

往往,冷嘲熱諷的殺傷力更大!

舉一個反面例子,給大家參考﹔

還記得大衛迎接約櫃的故事吧!

當大衛迎接約櫃進大衛城時,掃羅的女兒米甲從窗戶裏觀看,見大衛在神前踴躍跳舞,心裏就輕視他。

大衛回家要給眷屬祝福。掃羅的女兒米甲出來迎接他,說:

「以色列王今日在臣僕的婢女眼前露體,如同一個輕賤人無恥露體一樣,有好大的榮耀啊!」(撒下六16-22)

雖然這故事中,米甲表現得很差勁,但她那段諷刺的話,卻如利刃傷人哩!

以利亞修壇
既然必須重修被毀壞的神壇,表示已經廢棄很久,很久沒用了;那也暗示著,對耶和華神的崇拜,停頓很久。因而壇毀,信仰也墮落了。

現在他要修壇,重振百姓信仰。

合一
以利亞按雅各子孫支派的數目,取了十二塊石頭,用這些石頭為耶和華的名築一座壇(31-32節)。

儘管那時,以色列與猶大國已經分裂成兩國,但先知築壇,仍照十二支派的數目,表示他的歷史觀;他們的國家,是神與其先祖立盟約的國家,他們的福祉,一直在神的盟約中。

他也知道獻祭要蒙悅納,必須十二支派仍維持成一整體,追求所謂的同心與合一。

就教會復興的角度言,今日教會若想大大復興,首先需摒除成見,大家追求同心合一,才有可能。就像五旬節的靈恩運動中,使徒們所表現的情形般。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3-47)

「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1-5)

此段是教會合一的心靈基礎;今日我們的最大問題,往往在此。各人不能看別人比自己強,甚至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

悲呼,真教會在此末世,想要為主耶穌作美好見證,欲求聖靈之火由天而降,來印證我們是真神同在的得救真教會,當務之急,應是好好建立敬拜的祭壇,且全體同心戮力,以基督之心為心,來發展聖工;或許,神為我們施展大能……

請問,教會的祭壇,你荒廢了嗎?家庭的祭壇建立了嗎?個人心中屬靈的祭壇(禱告、讀經、讚美的壇)還在嗎?盼趕快修復,獻上馨香之祭!

獻祭
壇築好之後,就擺上柴,再把牛犢切成塊子,放在柴上。

以利亞在此獻祭,是按照獻燔祭的規矩,所以要將燔祭牲切成塊子。(利一6)其意乃是獻給神,求神赦免;就不再保持自我的完整,也就是破碎自己。

今日不少人雖來獻祭,但不肯破碎自己,甚至還冥頑不靈,堅持己見;如果我們依然是這般態度,你想神會悅納嗎?

燔祭牲不只是要切成塊子,它更是要剝皮的;剝皮,就成為沒有面子,沒有自尊;罪人求赦還要維持面子嗎?

偏偏掃羅犯錯求赦免時,就是死要面子(撒上十五24-30),所以他的認罪悔改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都記得那個「稅吏的禱告」吧!

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十八9-14)

好一幅「憂傷痛悔的心」!

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

神啊,憂傷痛悔的心,必不輕看。(詩五十一17)

挖溝
在壇的四圍挖溝,可容穀種二細亞。二細亞約十四或十五公升。挖溝的用意,在表明不投機取巧;待獻祭禱告前,將水淋濕滿地,甚至溝裏滿了水;若祭牲燒起,也可證明此火不是偶然的。

倒水
以利亞吩咐,用四個桶盛滿水,倒在燔祭和柴上,如此三次。水流在壇的四圍,溝裏也滿了水。(33-35節)

以利亞先知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增加點火的難度。以現況而言,祭牲和柴都淋濕了,水流到壇的四圍,甚至溝裏都滿了水,在這時候,即使是用人的方法,偷偷點火,也不可能燒得起來。所以倒水的結果,是讓點火「難上加難」,相對的,若能燃燒起來,更可印證是出於神的作為。

神說過:「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創十八14)

耶穌也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

之前巴力的先知在他們的壇邊踊跳,漸漸地,他們的宗教儀式進入高潮,甚至用刀槍自割自刺,直到流血,最後狂呼亂叫。在這麼多嘈雜混亂、又充滿動感的過程中,以利亞在旁觀看,偶爾用言語陶侃一下,讓我們覺得他一點兒都不緊張,他篤定得很,甚至氣定神閒地幽默一下;原因無他──他相信他所信靠的神。

兩相比較
儘管對方是如何地狂呼亂叫(動態),
我依然平靜安穩地信靠(靜態)。

禱告
以利亞在此禱告,有三項重點:

1.求神使人知道,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
2.以利亞是神的僕人。
3.是神叫以色列民的心回轉。

他的禱告是為神的榮耀禱告,因為百姓對神認識不清,沒將神當作神去敬拜,所以虧欠神的榮耀;現在以利亞祈求,神能得回這種榮耀。

在這前題下,他公開表明自己是神的僕人;雖多數人不願以僕人身分(卑微)揭示,但以利亞卻歡然以僕人角色自居。本來嘛!僕以主貴,看他所服事的主人,是什麼樣的身分。

以利亞作萬王之王的僕人,他覺得尊貴。你呢?

他表明所作的一切,都是照神的命令行事的。他是順命的僕人!

第三個重點,盼百姓的心回轉;這是為百姓的信仰,希望他們真知道神。

總之,短短的禱告中,我們感受以利亞心中所澎湃的,就是為神的榮耀,為民的希望及無私的理念。

苟個人心中,只滿了為神的榮耀,而無我無己,雖短短的禱告,靜靜的禱告,神必以雷霆萬鈞之力,來印證祂的悅納。

於是耶和華降下火來
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
又燒乾溝裏的水。(38節)

尾聲


一、眾民歸服
眾民看見了,就俯伏在地說:
「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39節)

天火由神那兒降下,燒盡一切,這景象活生生地顯應在眾人面前,大家豈能不震撼!現在群眾至少明白,耶和華是神,是大能的神!神蹟、天火,引導他們歸服於神。

二、除惡務盡
以利亞叫百姓拿住巴力先知,不容一人逃脫;後來在基順河邊,殺了他們。(40節)

就是這些巴力的假先知誤導,才讓百姓信仰走迷了路;如今真假分明,當然由不得他們再逍遙法外。記得罷──「不可留地步」(弗四27)。

三、饑荒解除
把巴力的先知除掉,就如同將身上的毒瘤切除般;原本影響神施恩的罪惡,現在顯明了、除去了。所以不久,以利亞就聽到「多雨的響聲」了!

最後,再複習幾句經句:

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
再歸向耶和華。
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
舉手禱告。(哀三40-41)
以黑雲遮蔽自己,
以致禱告不得透入。(哀三44)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
為何在我裏面煩躁?
應當仰望神,
因祂笑臉幫助我;
我還要稱讚祂。(詩四十二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