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出三10-11
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前言
真神於火燒荊棘中呼召摩西,並賦予神聖的使命,然而摩西的回應,卻是令人琢磨再三。
以前,約四十歲在埃及時,神尚未選召他,他即自覺有責任照顧同胞,何乃當今神真正託付他時,他卻推卻?!
今就以本段經史為基準,來思考有關基督徒事奉的觀點。
通常我們會鼓勵信徒,領受恩典之後,要懂得報恩、感恩;有機會的話,要盡一己之力服事神。
基本上而言,話是不錯;然而更好的層次是作「有功效的事奉」,免得錯失良機,徒然無功!
不但不能造就人,反倒敗壞主名,拖累主的形象。
還記得當主耶穌與祂的三個心愛門徒,從山上變貌下來的時候,所遇的窘境否?!
有一個身為人父的,帶著他的兒子,向耶穌訴苦:「我求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路九40)
唉!可憐的孩子,從小就被鬼凌遲,生不如死;可憐的父親,為了獨生子,心受煎熬,求告無門;可憐的門徒,面對眼前陷於苦境中的父子,竟幫不上一點忙;唉!算是可憐的世代,到處是一片愁雲慘霧……
難道,耶穌的門徒,沒機會彰顯神名神榮嗎?
唉呀!愈說愈慚愧……
再思經文如何說的:「我求過你的門徒,……他們卻是不能。」
送上門的機會,幫助人的機會,彰顯神榮的機會;只因門徒的力有所未逮(沒有能力),而未竟全功。
因此,我們更該擔心,缺乏強而有力的事奉,更甚於事奉的機會。
記住,當主耶穌的名聲傳開之後,往往祂所到之處,那些難民(受苦受難之人)皆是蜂擁而至的……(參:太十五29-31)
後來使徒時代門徒的工作也一樣: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甚至有人將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過來的時候,或者得他的影兒照在甚麼人身上。還有許多人,帶著病人和被污鬼纏磨的,……從耶路撒冷四圍的城邑來,全都得了醫治(徒五12-16)。
具備事奉的能力後,就不用擔心沒有服事的機會;當我們有主所賜的能力後,處處是工場,而且是左右逢源,彰顯神榮。
至於如何可達到有功效的事奉,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條件,要受「差遣」;有差遣,則有所印證(自己知道,別人也看得出來)。
主耶穌剛出來傳道時,祂讀了一段聖經,那也是祂身分與工作的表達: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6-21;賽六一1-3)。
後來,主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工作;那七十個人回來後歡歡喜喜地說:「主啊,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路十1-20)
你看,因著主的差遣,他們的順服,主的同在,主名的權柄;工作大有果效。
舊約二例
1.以利沙
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他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說:「耶和華以利亞的神在哪裡呢?」打水之後,水也左右分開,以利沙就過來了。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從對面看見他,就說:「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他們就來迎接他……(王下二13-15)
因著以利沙的鍥而不捨,執意跟老師到底,至終老師升天,他拾得外衣,此時他已知道他能繼承以利亞先知的職分。待他用外衣打水,過約但河,其餘的門徒看見了,也開始相信他承續了這寶貴的職分。
所以,以利沙的先知角色與偉大事工,是經過印證、考驗的;其工作果效亦是眾人看得出來的。
2.米該雅
真先知米該雅,對自己的角色,有著絕對的肯定(自己知道);但別人不一定認同;惟有當他的預言應驗時,大家才會悔不當初。
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前來,打米該雅的臉,說:「耶和華的靈從哪裡離開我與你說話呢?」
米該雅說:「你進嚴密的屋子藏躲的那日,就必看見了。」
王如此說,把這個人下在監裡,使他受苦,喫不飽喝不足,等候我平平安安的回來。
米該雅說:「你若能平平安安的回來,那就是耶和華藉我說這話了……」(王上二十二24-28)
米該雅的預言,百分之百應驗,符合了先知的條件,也通過了考驗。
舊約的先知,需要真神差遣與印證,新約時代的使徒們,亦然!我們呢,值此末世,耶穌再臨前的艱難時刻,作主工,事奉神,難道不更需要蒙主差遣,聖靈同工,神奇妙大能印證,顯出大有果效的事奉嗎?
抑或是,只展現三腳貓的把戲,講道無力,工作無趣,打著事奉神的神聖旗號,就足以慰平生了?!
因此,當摩西面對神的託付,所作的推辭「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我覺得有重新省思的必要;至少,他不敢隨便接受這項艱難的工作,也不敢隨意承諾神的託付。
古人不是有云:「輕諾必寡信」嗎?!(老子63章)
意即太隨便承諾的人,往往是缺少信用的人。諸君想想你的周遭,很容易答應你要求的人,通常是敷衍了事的!
敢與不敢
借用中國古代賢哲老子的觀念(老子73章):
勇於 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此處的「勇」是指「血氣之勇」
殺:則是「死」
活:乃是「生」
所以,意思是:若逞血氣之勇(敢仗恃血氣之勇),必然是死路一條。如果不敢靠賴血氣之勇,則必更謹慎;可以有生的轉機。
誠哉,斯言!
然一般人通常是「好勇鬥狠」,「輸人不輸陣」,皆是同樣心理在作祟,又有哪幾個人願意表現自己「不敢」呢!
基督徒擇善固執,有時候是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有些時候,卻又必須表現「勇於不敢」的情操哩!
茲就聖經舉些例子作對比與參考:
「勇於敢」之例
1.米利暗與亞倫毀謗摩西(民十二章)
* 為了此事,神親自出面,並警告二人「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耶和華就向他們二人發怒而去。
*原因:嫉妒→血氣→毀謗→不懼→得罪神→受罰
2.彼得誇口(太二十六35、75)
*即便會與主同死,他都敢;他自己是這般認為,可是他不知道那是他的血氣之勇,所以他信誓旦旦的決志。
*爬得高,跌得重。
真正狀況:耶穌被捉時,彼得三次否認主。
「勇於不敢」之例
1.約瑟(創三十九9)
* 在波提乏家作管家時,主母要誘惑他,他因尊重神及主人,不敢接受誘惑,「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
* 他寧願被誣賴,丟掉飯碗及大好前程,且被下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他的不願及不敢,其實是算勇的表現。所以雖暫被下監,卻不失真神同在眷顧,反有日後拔升為宰相之「生機」。
2.大衛(撒上二十四6,二十六11)
*掃羅到處追殺大衛,都未得手,反而有兩次的機會,大衛可以輕易地解決掉掃羅;但大衛尊重對方是神的受膏者,所以他「不敢伸手害他」。
*大衛因尊重神,故也尊重神的受膏者;「不敢」害對方。此種「不敢」乃排斥了眾人的意見,及人性報復的自私性,實乃真屬靈且成熟的勇所具的輝光。
耶穌曾講過蓋樓的道理: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路十四28-30)
最初,主的本意當是提醒人,要成為主的門徒,要有背十字架的決心和勇氣;事先估量,若是不行的話,則這條信仰之路想走到終點,大概沒辦法了。
我們在這蓋樓的比喻中,也可掌握到一人生重點;即事先算計花費,估量自己的力量如何,也估量當有的花費(即環境的需求)。
所以;至少要考慮兩個問題;對自我及環境的認識。
請回想摩西的話:
「我是甚麼人」:他考慮自我,包括現今的狀況。
「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工作及環境。
換句話說,現在的他,對自我及環境認識得夠清楚的。
他覺得以他的自我認知,與對埃及環境的瞭解;當他將自己與埃及作一衝突的臨界點時,他不可能有那種「抗壓的能力」的。
摩西的「敢與不敢」
──過去與現在
1.過去的「敢」──初生之犢
他以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徒七23-25);那時他四十歲,他對神有使命感,對同胞有愛護心;他敢打死埃及人,表達他的宣洩之情。
可是這種勇敢,是血氣之勇,這種使命雖是自覺的,但神還未差派他出去;是他「自以為是的」;因此,他所作的,頂多是打死埃及人,並把他藏在沙土裡(何其膚淺),事後還要「逃」(出二11-15)。
真的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難道神在冥冥中花那麼大的預備工夫,只為了他能打死一個埃及人嗎?
* 或許他自認可以拯救同胞,是建基在自己擁有的好條件;諸如他是王子,又有學問口才、愛心及一切才能……。那又陷溺在靠恃自己能力的窠臼中……
*其實「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傳三1)
時機還未成熟,摩西也還未琢磨成大器;他就這般地跳出來,焉能成功呢?
2.現在的「不敢」──成熟內斂
經過曠野四十年的風霜熬練,他現在有一個家庭,一群羊;其他大概一無所有了。他的理性更成熟、更實際,也更內斂了。
以前自誇的那些條件,在四十歲那當兒都不管用,何況現今更一無所有,他還能拿什麼去與法老抗衡?!
* 現在,他已知道「人的無用」及自己的「一無所有」。所以他不敢接受神的託付。
在摩西身上,我們發現當人自覺一無所有,不敢恃己,不憑血氣之勇時,神才真正用他做大事。
有些人看起來很勇敢,好像可以委以重任,其實他們就像「荊軻刺秦王」故事中的那個副手秦舞陽般,看似魁武,從小作小混混,殺人不眨眼,結果一見秦王,嚇得直打哆嗦,成不了大事。
當然,從前的摩西「太急躁」,現在的摩西又「太遲緩」;這兩極端,真神都不喜歡。
神不喜歡祂的僕人,還未裝備好,就毛毛躁躁地投入戰場;也不喜悅祂的僕人,只因自己無能,而限制生命之可能,而逃避責任。
或許,當神選召他時,他已經比年輕時實際多了,所以他會考慮現在自己的狀況,難道目前還有可誇的,可炫耀的嗎?!聲望(出三11)、信息(出三13)、權威(出四1)、口才(出四10)、機智(出四13),或成就(出五23)嗎?簡直一無是處!
雖似謙卑、實際;然而考慮的焦點,仍停留在那個「自我」!
當然,我們不能太苛求他,因為連神剛開始時,也不忍責備他;只安慰他「必與他同在」(出四12)。
畢竟,以八十高齡之歲數,要去開創人生另一新局,實在太難了。更何況米甸曠野四十年之晨昏,與群羊為伍的耗損,又有幾個人能維持昂揚的鬥志,如天地一沙鷗,不斷地衝刺、飛翔、翻滾,以達至最完美的身心如一的最高境界?!
我們應該感動於此時此刻,摩西以此高齡,最後竟然肩負起神給他的使命。
人生七十古來稀。
摩西八十歲,真正涉足於神所給予的事工中;我想這種現象,對於今日沐浴在主恩典中的年長信徒而言,它是鼓勵,也是挑戰。
您,年長者,自認年老髮白無用了嗎?!您還斟酌著神要不要用你?!
您敢不敢接受這般挑戰呢?!如果事奉的工作還需您的參與,您要讓摩西專美於前嗎?!
記住了,生活中的風霜,它會助我們對人更深具同情;苦難時的熬練,將培育我們對事更臻成熟的判斷……
這些惟有經無情風月的摧殘,才得結實累累,呈智慧結晶……
想摩西所思想的問題──理性的
通常我們對於魔西在此處所提的質疑,往往直覺地認為他在推卸責任,故意推辭,而予百般批判。
平心而論,摩西既是一個經歷順逆還境而造就的器皿,不論在心智或靈性上,應該都歷練得非常成熟;因此,在面臨神託負重任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考慮一些必要的因素,也無可厚非。
所以,我們在責備他一再推辭之前,不妨換個角度,以理性的態度看看,他所考慮的,是否也值得要事奉神的人作一些參考,或許今後對事工就會有更美好的成就,也未可知!
1.基本認識
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出三11)
在本節中,我認為有三項:
(1)認識自我 (我是誰)
(2)認識環境 (去埃及)
(3)認識工作 (救同胞)
事奉神之前是最基本的三項認知,在此展現無疑;自己目前的狀況、條件及恩賜,可能承擔否?!要去的環境瞭解否?!是容易或艱難?!要去完成的工作,性質如何?!凡此種種皆在考慮之內。
筆者認為這三項認知,交織成一很嚴密的網子般,構築成我們內心一片很堅強的張力,足夠我們去承受事奉時所遭的壓力。
*例:過去曾有教會弟兄,熱心愛主,想奉獻己身當傳道,結果到神學院生活了一天,覺得身心太緊張無法承受,只好回家去了;殊屬可惜!此乃對自我及工作皆認識不深之故。
如果,摩西也知道神給亞伯蘭的應許:「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並且他們所要服事的那國,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創十五13-14);他可能更不敢有所謂的「雄心大志」;因為要完成神所應許的「歷史上的使命」,豈有那麼簡單?!
而且,他本身在埃及長大,對埃及帝國的一切力量,實在太瞭解了;憑他?要領同胞出埃及,真的是痴心妄想了。後來,事情演變,的確照他所預估的,若非神的幫助,還算出不了埃及呢?
你看,對於這個質疑,神非但沒責備他,反而給予肯定的鼓勵與印證。
神說:我必與你同在……(出三12)
因此,去承擔大使命之前,最好先評估一下自己,認清自我(恩賜、決心、狀況、健康……),及所要面對的環境,還有所要參與的工作性質,是容易或艱難……
如果能這麼慎重考慮,事奉的結果必然是不差的,這也正是重視聖工的態度。
主耶穌豈不教導門徒: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如蛇……(太十16)。
我們就像「羊」(自我認知)──馴良
要去的環境如「狼群」(環境認知)──危險
有了兩方面的認知,才知道該採取什麼態度或策略,去完成那幾近不可能的任務。
還記得以斯帖的故事嗎?(斯四章)
當時猶大人面臨被剿滅的危機……
末底改期望以斯帖以王后之尊,施以援手,但以斯帖在參與之前,卻對整個情勢,很有概念,並不隨便插手……
請看她的困境:(對自我及環境的認知)
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斯四11)。
因為有了這種的認知,她才不冒冒失失地行動。
更甚地,既知定要她幫忙(末底改曉以大義),她不敢推辭。但請看她如何慎重地進行所欲做的工作。
以斯帖吩咐人:
招聚書刪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罷!(斯四16)
正因為她知道局勢緊迫,自己又無能為力(三十日未蒙召見),若冒然見王必遭治死(環境險惡),想救同胞算是難上加難(工作不易);惟有以必死決心,加上猶大人全體的禁食禱告,或許能得出一條解套之路……
捫心自問,我們有幾個人,在參與事奉之前,如她有這諸般認識,又加上刻苦己心的禁食禱告,祈求神的帶領?
恐怕,多數人都輕忽這態度,而隨隨便便地投入聖工行列……
2.認識真神
摩西說:「他們若問我說:『祂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出三13)
換言之,摩西在問神「祢是誰?甚麼名字?」
蓋名字即「本質」;常言道「人如其名」,所以名字即說明了那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而神也一樣,神的名字也顯示祂的本質;認識神的名字,也相對地要認識神的本質和祂的一切。
「我要對他們說甚麼」──
你對神的認識有多少,就能說多少;認識有多深,就能說多深……認識愈深,則事奉愈好。
神告訴摩西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15)
神啟示了祂的名字和本質……
至此,你還認為摩西在推辭嗎?!難道被神差派的僕人,不該知道他主人的一切嗎?不然的話,他怎麼去介紹他的主人呢?
想當年,亞伯拉罕的老僕人,要為以撒娶親,進到拉班家裡,也是先介紹他的主人的:「我是亞伯拉罕的僕人。耶和華大大的賜福給我主人,使他昌大……」(創二十四32-49)
我們的基本信仰,豈不也是從認識真神開始嗎?!舉凡神的名字、本質、性情、能力、救恩……等,皆在我們學習的課程之內。
認識愈深,靈交愈深,事奉必愈堅定,果效亦必更佳。
3.要求印證
摩西回答說:「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裡是甚麼?……」(出四1-9)
摩西對事情的判斷,並非一廂情願地往好的方面想;凡事總有正反兩面嘛!不是好就是壞,這是必然的現象。因此較客觀的態度,最好是將可能的情況,都考慮進來,免得措手不及。
摩西會提出這個問題,還真是一針見血!至少有兩個理由:①四十年前,他貴為埃及王子,想拯救同胞,當時同胞都不接納他了,何況是現在?!②四十年來,摩西隱身匿跡,如今突然出現,還說帶來神諭,神曾向他顯現……,誰會相信?!
如果,今天有個人告訴你,神曾向他顯現,且叫他來傳神諭,你信嗎?
憑空出現的一個人,居然大言不慚,你騙誰呀?
最好拿出證據吧!
所以,摩西只是瞭解狀況,面對問題的可能,提出他的擔心罷了!
神針對問題,給他印證;而印證的方法,是三個神蹟(也是體驗),目的就是「叫他們信耶和華──他們祖宗的神……,向你顯現了。」(出四5)
神蹟,是神的作為,憑人力是行不出來的。
在此,神給摩西三個體驗,即「杖變蛇」、「手長大麻瘋」、「水變血」,來印證、增加他的信心;也讓他能向同胞證明,神的確向他顯現。(其中第三件神蹟,並未當場測試)
我們發現「神蹟」的重要,它表明神的能力和祂的作為。它的出現也可證實神僕人們所傳言語的真實性。
使徒時代的教會,耶穌的門徒,當年的經驗豈不也是如出一轍嗎?!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可十六20)。
在摩西的故事裡,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要去傳揚神的救恩、作為、能力的人,他必須自己先有體驗,爾後,才能去傳達這超然的信息。
如果,自己都體會不出神的作為,他如何去傳揚神大能的作為呢?!
如果,他不能證明神曾向他顯現,如何宣示神差派他來作此工呢?!
因此,信仰需要體驗;「神的話」須有神大能的印證。
今日,教會在不信的罪惡世代中,傳揚神的話,也必要有神蹟奇事隨著;證實所傳的道是真的,也證實教會,是主所差遣的(瑪四5-6)。
如果,在現今的傳道事工上,我們覺察人微言輕,別人根本不相信,那我們需要好好懇求主,賜予神同在的權柄,行神蹟的能力……
該是好好禱告的時候了……
該是迫切祈求行神蹟的大權柄的時候了,於此末世人心頑梗悖逆之際……
4.口才
摩西說:「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出四10)
乍看之下,摩西表明著他沒有口才(當然他確有此意),但弦外之音,更表示著從神開始與他對話,包括同在的應許,及神蹟的體驗後,他似乎不覺得自身有任何改變,或者像是靈力倍增,功力百倍般,有「異樣的感覺」……
真神依然解決他的難題,神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
神又催促
現在去罷,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出四11-12)。
口才是神所賜的,要說甚麼話,也是神所指教的(太十19-20);根本不需要擔心。
要緊的是:①把握現在,不要再拖延了。②去罷;用行動去執行吧!不要單單耍嘴皮子,用行動去證明吧!
更重要的,當你一行動時,神必賜你恩賜,指教你該如何……
你若一根指頭都不動(太二十三1-4),講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呢?!真神絕不會把恩賜給這種人,也不會與他同工的!
想要事奉主的人啊!不要只求異樣的感覺;實際去作罷,當你的腳一踏進湍急的約但河水中時,剎時,你必看見神的榮耀……
5.祢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罷──摩西(出四13)
難怪神生氣了;之前,神那麼有耐性為他解決難題,想不到最後他竟是這般態度,好像「心不甘,情不願」的回應。這次,是整個與神對話中,唯一惹起神發怒的一次。
所以,這裡的回應,的確不該!人有時候,真的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太不識相了。
其實,吃虧的是摩西自己,因著他這裡推辭的態度,所以,神後來用亞倫來替摩西發言(出四14-16)。實在可惜!
所以,事奉神時,謙虛的態度是必要的,但不要作無意義的推辭!
結語
末了,想用兩段經文作參考!
①「詩二十7」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②「林後六10」
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
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
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此誠為事奉神的人,生命的體驗談!
盼也成為你我至死不渝,終生的信念!
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
真神於火燒荊棘中呼召摩西,並賦予神聖的使命,然而摩西的回應,卻是令人琢磨再三。
以前,約四十歲在埃及時,神尚未選召他,他即自覺有責任照顧同胞,何乃當今神真正託付他時,他卻推卻?!
今就以本段經史為基準,來思考有關基督徒事奉的觀點。
通常我們會鼓勵信徒,領受恩典之後,要懂得報恩、感恩;有機會的話,要盡一己之力服事神。
基本上而言,話是不錯;然而更好的層次是作「有功效的事奉」,免得錯失良機,徒然無功!
不但不能造就人,反倒敗壞主名,拖累主的形象。
還記得當主耶穌與祂的三個心愛門徒,從山上變貌下來的時候,所遇的窘境否?!
有一個身為人父的,帶著他的兒子,向耶穌訴苦:「我求過你的門徒,把鬼趕出去,他們卻是不能。」(路九40)
唉!可憐的孩子,從小就被鬼凌遲,生不如死;可憐的父親,為了獨生子,心受煎熬,求告無門;可憐的門徒,面對眼前陷於苦境中的父子,竟幫不上一點忙;唉!算是可憐的世代,到處是一片愁雲慘霧……
難道,耶穌的門徒,沒機會彰顯神名神榮嗎?
唉呀!愈說愈慚愧……
再思經文如何說的:「我求過你的門徒,……他們卻是不能。」
送上門的機會,幫助人的機會,彰顯神榮的機會;只因門徒的力有所未逮(沒有能力),而未竟全功。
因此,我們更該擔心,缺乏強而有力的事奉,更甚於事奉的機會。
記住,當主耶穌的名聲傳開之後,往往祂所到之處,那些難民(受苦受難之人)皆是蜂擁而至的……(參:太十五29-31)
後來使徒時代門徒的工作也一樣: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甚至有人將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過來的時候,或者得他的影兒照在甚麼人身上。還有許多人,帶著病人和被污鬼纏磨的,……從耶路撒冷四圍的城邑來,全都得了醫治(徒五12-16)。
具備事奉的能力後,就不用擔心沒有服事的機會;當我們有主所賜的能力後,處處是工場,而且是左右逢源,彰顯神榮。
至於如何可達到有功效的事奉,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條件,要受「差遣」;有差遣,則有所印證(自己知道,別人也看得出來)。
主耶穌剛出來傳道時,祂讀了一段聖經,那也是祂身分與工作的表達: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6-21;賽六一1-3)。
後來,主設立七十個人,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工作;那七十個人回來後歡歡喜喜地說:「主啊,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們。」(路十1-20)
你看,因著主的差遣,他們的順服,主的同在,主名的權柄;工作大有果效。
1.以利沙
他拾起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回去站在約但河邊。他用以利亞身上掉下來的外衣打水,說:「耶和華以利亞的神在哪裡呢?」打水之後,水也左右分開,以利沙就過來了。住耶利哥的先知門徒從對面看見他,就說:「感動以利亞的靈感動以利沙了。」他們就來迎接他……(王下二13-15)
因著以利沙的鍥而不捨,執意跟老師到底,至終老師升天,他拾得外衣,此時他已知道他能繼承以利亞先知的職分。待他用外衣打水,過約但河,其餘的門徒看見了,也開始相信他承續了這寶貴的職分。
所以,以利沙的先知角色與偉大事工,是經過印證、考驗的;其工作果效亦是眾人看得出來的。
2.米該雅
真先知米該雅,對自己的角色,有著絕對的肯定(自己知道);但別人不一定認同;惟有當他的預言應驗時,大家才會悔不當初。
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前來,打米該雅的臉,說:「耶和華的靈從哪裡離開我與你說話呢?」
米該雅說:「你進嚴密的屋子藏躲的那日,就必看見了。」
王如此說,把這個人下在監裡,使他受苦,喫不飽喝不足,等候我平平安安的回來。
米該雅說:「你若能平平安安的回來,那就是耶和華藉我說這話了……」(王上二十二24-28)
米該雅的預言,百分之百應驗,符合了先知的條件,也通過了考驗。
舊約的先知,需要真神差遣與印證,新約時代的使徒們,亦然!我們呢,值此末世,耶穌再臨前的艱難時刻,作主工,事奉神,難道不更需要蒙主差遣,聖靈同工,神奇妙大能印證,顯出大有果效的事奉嗎?
抑或是,只展現三腳貓的把戲,講道無力,工作無趣,打著事奉神的神聖旗號,就足以慰平生了?!
因此,當摩西面對神的託付,所作的推辭「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我覺得有重新省思的必要;至少,他不敢隨便接受這項艱難的工作,也不敢隨意承諾神的託付。
古人不是有云:「輕諾必寡信」嗎?!(老子63章)
意即太隨便承諾的人,往往是缺少信用的人。諸君想想你的周遭,很容易答應你要求的人,通常是敷衍了事的!
借用中國古代賢哲老子的觀念(老子73章):
勇於 敢則殺
勇於不敢則活
此處的「勇」是指「血氣之勇」
殺:則是「死」
活:乃是「生」
所以,意思是:若逞血氣之勇(敢仗恃血氣之勇),必然是死路一條。如果不敢靠賴血氣之勇,則必更謹慎;可以有生的轉機。
誠哉,斯言!
然一般人通常是「好勇鬥狠」,「輸人不輸陣」,皆是同樣心理在作祟,又有哪幾個人願意表現自己「不敢」呢!
基督徒擇善固執,有時候是勇往直前,義無反顧;有些時候,卻又必須表現「勇於不敢」的情操哩!
茲就聖經舉些例子作對比與參考:
「勇於敢」之例
1.米利暗與亞倫毀謗摩西(民十二章)
* 為了此事,神親自出面,並警告二人「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耶和華就向他們二人發怒而去。
*原因:嫉妒→血氣→毀謗→不懼→得罪神→受罰
2.彼得誇口(太二十六35、75)
*即便會與主同死,他都敢;他自己是這般認為,可是他不知道那是他的血氣之勇,所以他信誓旦旦的決志。
*爬得高,跌得重。
真正狀況:耶穌被捉時,彼得三次否認主。
「勇於不敢」之例
1.約瑟(創三十九9)
* 在波提乏家作管家時,主母要誘惑他,他因尊重神及主人,不敢接受誘惑,「我怎能作這大惡得罪神呢?」
* 他寧願被誣賴,丟掉飯碗及大好前程,且被下監,付出這麼大的代價,他的不願及不敢,其實是算勇的表現。所以雖暫被下監,卻不失真神同在眷顧,反有日後拔升為宰相之「生機」。
2.大衛(撒上二十四6,二十六11)
*掃羅到處追殺大衛,都未得手,反而有兩次的機會,大衛可以輕易地解決掉掃羅;但大衛尊重對方是神的受膏者,所以他「不敢伸手害他」。
*大衛因尊重神,故也尊重神的受膏者;「不敢」害對方。此種「不敢」乃排斥了眾人的意見,及人性報復的自私性,實乃真屬靈且成熟的勇所具的輝光。
耶穌曾講過蓋樓的道理: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路十四28-30)
最初,主的本意當是提醒人,要成為主的門徒,要有背十字架的決心和勇氣;事先估量,若是不行的話,則這條信仰之路想走到終點,大概沒辦法了。
我們在這蓋樓的比喻中,也可掌握到一人生重點;即事先算計花費,估量自己的力量如何,也估量當有的花費(即環境的需求)。
所以;至少要考慮兩個問題;對自我及環境的認識。
請回想摩西的話:
「我是甚麼人」:他考慮自我,包括現今的狀況。
「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工作及環境。
換句話說,現在的他,對自我及環境認識得夠清楚的。
他覺得以他的自我認知,與對埃及環境的瞭解;當他將自己與埃及作一衝突的臨界點時,他不可能有那種「抗壓的能力」的。
──過去與現在
1.過去的「敢」──初生之犢
他以為弟兄必明白神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徒七23-25);那時他四十歲,他對神有使命感,對同胞有愛護心;他敢打死埃及人,表達他的宣洩之情。
可是這種勇敢,是血氣之勇,這種使命雖是自覺的,但神還未差派他出去;是他「自以為是的」;因此,他所作的,頂多是打死埃及人,並把他藏在沙土裡(何其膚淺),事後還要「逃」(出二11-15)。
真的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難道神在冥冥中花那麼大的預備工夫,只為了他能打死一個埃及人嗎?
* 或許他自認可以拯救同胞,是建基在自己擁有的好條件;諸如他是王子,又有學問口才、愛心及一切才能……。那又陷溺在靠恃自己能力的窠臼中……
*其實「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傳三1)
時機還未成熟,摩西也還未琢磨成大器;他就這般地跳出來,焉能成功呢?
2.現在的「不敢」──成熟內斂
經過曠野四十年的風霜熬練,他現在有一個家庭,一群羊;其他大概一無所有了。他的理性更成熟、更實際,也更內斂了。
以前自誇的那些條件,在四十歲那當兒都不管用,何況現今更一無所有,他還能拿什麼去與法老抗衡?!
* 現在,他已知道「人的無用」及自己的「一無所有」。所以他不敢接受神的託付。
在摩西身上,我們發現當人自覺一無所有,不敢恃己,不憑血氣之勇時,神才真正用他做大事。
有些人看起來很勇敢,好像可以委以重任,其實他們就像「荊軻刺秦王」故事中的那個副手秦舞陽般,看似魁武,從小作小混混,殺人不眨眼,結果一見秦王,嚇得直打哆嗦,成不了大事。
當然,從前的摩西「太急躁」,現在的摩西又「太遲緩」;這兩極端,真神都不喜歡。
神不喜歡祂的僕人,還未裝備好,就毛毛躁躁地投入戰場;也不喜悅祂的僕人,只因自己無能,而限制生命之可能,而逃避責任。
或許,當神選召他時,他已經比年輕時實際多了,所以他會考慮現在自己的狀況,難道目前還有可誇的,可炫耀的嗎?!聲望(出三11)、信息(出三13)、權威(出四1)、口才(出四10)、機智(出四13),或成就(出五23)嗎?簡直一無是處!
雖似謙卑、實際;然而考慮的焦點,仍停留在那個「自我」!
當然,我們不能太苛求他,因為連神剛開始時,也不忍責備他;只安慰他「必與他同在」(出四12)。
畢竟,以八十高齡之歲數,要去開創人生另一新局,實在太難了。更何況米甸曠野四十年之晨昏,與群羊為伍的耗損,又有幾個人能維持昂揚的鬥志,如天地一沙鷗,不斷地衝刺、飛翔、翻滾,以達至最完美的身心如一的最高境界?!
我們應該感動於此時此刻,摩西以此高齡,最後竟然肩負起神給他的使命。
人生七十古來稀。
摩西八十歲,真正涉足於神所給予的事工中;我想這種現象,對於今日沐浴在主恩典中的年長信徒而言,它是鼓勵,也是挑戰。
您,年長者,自認年老髮白無用了嗎?!您還斟酌著神要不要用你?!
您敢不敢接受這般挑戰呢?!如果事奉的工作還需您的參與,您要讓摩西專美於前嗎?!
記住了,生活中的風霜,它會助我們對人更深具同情;苦難時的熬練,將培育我們對事更臻成熟的判斷……
這些惟有經無情風月的摧殘,才得結實累累,呈智慧結晶……
通常我們對於魔西在此處所提的質疑,往往直覺地認為他在推卸責任,故意推辭,而予百般批判。
平心而論,摩西既是一個經歷順逆還境而造就的器皿,不論在心智或靈性上,應該都歷練得非常成熟;因此,在面臨神託負重任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考慮一些必要的因素,也無可厚非。
所以,我們在責備他一再推辭之前,不妨換個角度,以理性的態度看看,他所考慮的,是否也值得要事奉神的人作一些參考,或許今後對事工就會有更美好的成就,也未可知!
1.基本認識
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呢?」(出三11)
在本節中,我認為有三項:
(1)認識自我 (我是誰)
(2)認識環境 (去埃及)
(3)認識工作 (救同胞)
事奉神之前是最基本的三項認知,在此展現無疑;自己目前的狀況、條件及恩賜,可能承擔否?!要去的環境瞭解否?!是容易或艱難?!要去完成的工作,性質如何?!凡此種種皆在考慮之內。
筆者認為這三項認知,交織成一很嚴密的網子般,構築成我們內心一片很堅強的張力,足夠我們去承受事奉時所遭的壓力。
*例:過去曾有教會弟兄,熱心愛主,想奉獻己身當傳道,結果到神學院生活了一天,覺得身心太緊張無法承受,只好回家去了;殊屬可惜!此乃對自我及工作皆認識不深之故。
如果,摩西也知道神給亞伯蘭的應許:「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並且他們所要服事的那國,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裡出來。」(創十五13-14);他可能更不敢有所謂的「雄心大志」;因為要完成神所應許的「歷史上的使命」,豈有那麼簡單?!
而且,他本身在埃及長大,對埃及帝國的一切力量,實在太瞭解了;憑他?要領同胞出埃及,真的是痴心妄想了。後來,事情演變,的確照他所預估的,若非神的幫助,還算出不了埃及呢?
你看,對於這個質疑,神非但沒責備他,反而給予肯定的鼓勵與印證。
神說:我必與你同在……(出三12)
因此,去承擔大使命之前,最好先評估一下自己,認清自我(恩賜、決心、狀況、健康……),及所要面對的環境,還有所要參與的工作性質,是容易或艱難……
如果能這麼慎重考慮,事奉的結果必然是不差的,這也正是重視聖工的態度。
主耶穌豈不教導門徒:
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如蛇……(太十16)。
我們就像「羊」(自我認知)──馴良
要去的環境如「狼群」(環境認知)──危險
有了兩方面的認知,才知道該採取什麼態度或策略,去完成那幾近不可能的任務。
還記得以斯帖的故事嗎?(斯四章)
當時猶大人面臨被剿滅的危機……
末底改期望以斯帖以王后之尊,施以援手,但以斯帖在參與之前,卻對整個情勢,很有概念,並不隨便插手……
請看她的困境:(對自我及環境的認知)
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斯四11)。
因為有了這種的認知,她才不冒冒失失地行動。
更甚地,既知定要她幫忙(末底改曉以大義),她不敢推辭。但請看她如何慎重地進行所欲做的工作。
以斯帖吩咐人:
招聚書刪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罷!(斯四16)
正因為她知道局勢緊迫,自己又無能為力(三十日未蒙召見),若冒然見王必遭治死(環境險惡),想救同胞算是難上加難(工作不易);惟有以必死決心,加上猶大人全體的禁食禱告,或許能得出一條解套之路……
捫心自問,我們有幾個人,在參與事奉之前,如她有這諸般認識,又加上刻苦己心的禁食禱告,祈求神的帶領?
恐怕,多數人都輕忽這態度,而隨隨便便地投入聖工行列……
2.認識真神
摩西說:「他們若問我說:『祂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出三13)
換言之,摩西在問神「祢是誰?甚麼名字?」
蓋名字即「本質」;常言道「人如其名」,所以名字即說明了那人是怎樣的一個人。而神也一樣,神的名字也顯示祂的本質;認識神的名字,也相對地要認識神的本質和祂的一切。
「我要對他們說甚麼」──
你對神的認識有多少,就能說多少;認識有多深,就能說多深……認識愈深,則事奉愈好。
神告訴摩西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4-15)
神啟示了祂的名字和本質……
至此,你還認為摩西在推辭嗎?!難道被神差派的僕人,不該知道他主人的一切嗎?不然的話,他怎麼去介紹他的主人呢?
想當年,亞伯拉罕的老僕人,要為以撒娶親,進到拉班家裡,也是先介紹他的主人的:「我是亞伯拉罕的僕人。耶和華大大的賜福給我主人,使他昌大……」(創二十四32-49)
我們的基本信仰,豈不也是從認識真神開始嗎?!舉凡神的名字、本質、性情、能力、救恩……等,皆在我們學習的課程之內。
認識愈深,靈交愈深,事奉必愈堅定,果效亦必更佳。
3.要求印證
摩西回答說:「他們必不信我,也不聽我的話,必說:『耶和華並沒有向你顯現。』」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裡是甚麼?……」(出四1-9)
摩西對事情的判斷,並非一廂情願地往好的方面想;凡事總有正反兩面嘛!不是好就是壞,這是必然的現象。因此較客觀的態度,最好是將可能的情況,都考慮進來,免得措手不及。
摩西會提出這個問題,還真是一針見血!至少有兩個理由:①四十年前,他貴為埃及王子,想拯救同胞,當時同胞都不接納他了,何況是現在?!②四十年來,摩西隱身匿跡,如今突然出現,還說帶來神諭,神曾向他顯現……,誰會相信?!
如果,今天有個人告訴你,神曾向他顯現,且叫他來傳神諭,你信嗎?
憑空出現的一個人,居然大言不慚,你騙誰呀?
最好拿出證據吧!
所以,摩西只是瞭解狀況,面對問題的可能,提出他的擔心罷了!
神針對問題,給他印證;而印證的方法,是三個神蹟(也是體驗),目的就是「叫他們信耶和華──他們祖宗的神……,向你顯現了。」(出四5)
神蹟,是神的作為,憑人力是行不出來的。
在此,神給摩西三個體驗,即「杖變蛇」、「手長大麻瘋」、「水變血」,來印證、增加他的信心;也讓他能向同胞證明,神的確向他顯現。(其中第三件神蹟,並未當場測試)
我們發現「神蹟」的重要,它表明神的能力和祂的作為。它的出現也可證實神僕人們所傳言語的真實性。
使徒時代的教會,耶穌的門徒,當年的經驗豈不也是如出一轍嗎?!
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可十六20)。
在摩西的故事裡,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要去傳揚神的救恩、作為、能力的人,他必須自己先有體驗,爾後,才能去傳達這超然的信息。
如果,自己都體會不出神的作為,他如何去傳揚神大能的作為呢?!
如果,他不能證明神曾向他顯現,如何宣示神差派他來作此工呢?!
因此,信仰需要體驗;「神的話」須有神大能的印證。
今日,教會在不信的罪惡世代中,傳揚神的話,也必要有神蹟奇事隨著;證實所傳的道是真的,也證實教會,是主所差遣的(瑪四5-6)。
如果,在現今的傳道事工上,我們覺察人微言輕,別人根本不相信,那我們需要好好懇求主,賜予神同在的權柄,行神蹟的能力……
該是好好禱告的時候了……
該是迫切祈求行神蹟的大權柄的時候了,於此末世人心頑梗悖逆之際……
4.口才
摩西說:「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出四10)
乍看之下,摩西表明著他沒有口才(當然他確有此意),但弦外之音,更表示著從神開始與他對話,包括同在的應許,及神蹟的體驗後,他似乎不覺得自身有任何改變,或者像是靈力倍增,功力百倍般,有「異樣的感覺」……
真神依然解決他的難題,神對他說「誰造人的口呢?……豈不是我耶和華嗎?」
神又催促
現在去罷,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出四11-12)。
口才是神所賜的,要說甚麼話,也是神所指教的(太十19-20);根本不需要擔心。
要緊的是:①把握現在,不要再拖延了。②去罷;用行動去執行吧!不要單單耍嘴皮子,用行動去證明吧!
更重要的,當你一行動時,神必賜你恩賜,指教你該如何……
你若一根指頭都不動(太二十三1-4),講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呢?!真神絕不會把恩賜給這種人,也不會與他同工的!
想要事奉主的人啊!不要只求異樣的感覺;實際去作罷,當你的腳一踏進湍急的約但河水中時,剎時,你必看見神的榮耀……
5.祢願意打發誰,就打發誰去罷──摩西(出四13)
難怪神生氣了;之前,神那麼有耐性為他解決難題,想不到最後他竟是這般態度,好像「心不甘,情不願」的回應。這次,是整個與神對話中,唯一惹起神發怒的一次。
所以,這裡的回應,的確不該!人有時候,真的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太不識相了。
其實,吃虧的是摩西自己,因著他這裡推辭的態度,所以,神後來用亞倫來替摩西發言(出四14-16)。實在可惜!
所以,事奉神時,謙虛的態度是必要的,但不要作無意義的推辭!
末了,想用兩段經文作參考!
①「詩二十7」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
②「林後六10」
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
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
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此誠為事奉神的人,生命的體驗談!
盼也成為你我至死不渝,終生的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