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瑪利亞。於是撒瑪利亞被圍困。有飢荒,甚至一個驢頭值銀八十舍客勒,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
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阿,求你幫助。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是從禾場,是從酒醡呢?!
王問婦人說:你有甚麼苦處?
他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今日可以喫。明日可以喫我的兒子。我們就煮了我的兒子喫了。次日我對她說,要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喫。她卻將她的兒子藏起來了。
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王在城上經過),百姓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神重重的降罰與我。
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王打發一個伺候他的人去,他還沒有到,以利沙對長老說,你們看這兇手之子,打發人來斬我的頭。
你們看著使者來到,就關上門,用門將他推出去,在他後頭不是有他主人腳步的響聲麼?
正說話的時候,使者來到,王也到了,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裏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
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喫(六24-七2)。
這個故事給所有的信徒一個基本的概念:那就是一旦我們成為基督徒,我們就參與了一場屬靈的戰爭。
保羅見證他的一生,「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提後四7);他也勉勵提摩太「你這屬神的人……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提前六11、12)
因此,他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情景:「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2)
似抽象,卻又非常真實。
因而,我們要為自己的信仰、為真道、為教會、為神的名、為神的榮耀……而戰!
就讓我們以這立場切入本段舊約故事,看看能否拾得一鱗半爪的訣竅,加添我們得勝的機率吧!
「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瑪利亞;於是撒瑪利亞被圍困,有饑荒……」(24、25節)。
城被包圍,對外交通斷絕,糧食供應不再,斷炊之急,令人飢不擇食;易子而食之舉,已不是新鮮事……;是為「危城」。
亞蘭王便哈達,以戰爭的角度而言,也可稱為有智慧或有識見的君王了;他知道如何可癱瘓以色列的戰力。
他傾「全軍」之力,圍城。
儘管撒瑪利亞城條件好,地勢險,易守難攻;便哈達並不急切一味地進攻。圍城,將造成兩種結果:
1.城外交通斷絕:孤立
2.城內糧食用罄:絕望
這兩項又有密切關聯;當城被圍困時,不單對外的交通管道被封鎖,更表示著與外界的溝通或聯繫被完全切斷;那麼不論人員、物資或其他方面,都無法由外界去援助它。
它將孤零零地,被隔離,孤立著。
撒但(選民的仇敵),在攻擊我們時,也常採取這種策略;讓我們孤立無援,再給予無情地摧毀。
所幸,我們並非不曉得魔鬼的詭計。
約瑟受誘惑的例子,豈不依稀浮於眼前嗎?「家中人沒有一個在那屋裏,婦人就拉住他的衣裳……」(創三十九11、12)
可怕哉!當你落單孤立時,魔鬼的手會變本加厲地來拉你,攻擊你!
所以,不能落單!有時雖然形體孤單,但我們必要追求,在主裏、團契裏,我心永不孤單。
切記,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提後二22)
心的聯繫,靈的保守,將助我們超越時空的限制,不是嗎?!
當年,彼得被囚在監裏(看似孤立無援),然教會卻為他切切禱告神(徒十二5);形體雖孤單,心靈卻不孤單,反而滿有平安。
圍城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是糧食短缺。民以食為天!沒有了食物,則社會不安定,社會不安,道德就將淪喪,一切都不對勁了;那怎麼還能戰鬥呢?!
生活都成問題了,那還有力量去戰鬥得勝呢?!
信仰上,信徒的成長過程,何嘗不是如此?!我們都希望過著得勝的生活!
記得主耶穌講過「天國的比喻」(太十三章),闡明教會的成長過程,由當初的微小到茂盛。其中第一個比喻「撒種的比喻」,撒種時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喫盡了(太十三3、19);若是根據「路八12」主耶穌自己的解釋,「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裏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
所以,魔鬼既不要人信道得救,那麼牠破壞信徒成長及成聖的一個伎倆,就是奪走你心中神的道理;最好就是事先攔截,讓你得不到道理的供應。
神的道理,乃是我們屬靈的糧食,它能使我們靈性成長,乃至茁壯(彼前二2)。
耶穌自己也說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約六35)又說
「我對你們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
當年,阿摩司先知傳達了神的信息:
「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認為:
(1)今日的世界就像一座危城;因為它被魔鬼迷惑,人心不喜歡神的話,到處充滿了飢荒。
(2)今日的教會,也像一座危城;因為它被魔鬼攻擊,慢慢地,也呈現屬靈飢荒的危機。
特別引一段經文,給大家參考: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裏被釋放,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圍住聖徒的營和蒙愛的城。……」(啟二十7-9)
像不像亞蘭軍對付以色列一般?!
在此是撒但對付選民(聖徒和真教會)!
因此,伎倆是如出一轍的;包圍、切斷交通,使之孤立,導致缺糧缺水而覆亡!
既能視透仇敵之詭計,則能防範於事先。針對糧食問題,約瑟的故事,仍提供一極好方向。
約瑟就他那坎坷又峰迴路轉的一生,我們可給予他一個封號「供糧者」,因為他的智慧與愛心,幫助了迦南地、埃及地,甚至埃及地附近的苦難居民。
他之所以能夠如此,乃因他是一個「貯(存)糧者」(創四一48-57)。
惟有事先貯存無以計數的糧食,才可能於飢荒中,自立立人,自救救人。
這個時代是屬靈飢荒的時代,整個世代的人心,厭煩純正的道理,只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4);惟有教會在這黑暗的世代,發出真理的光芒;所以魔鬼要氣忿忿地對付教會(啟十二12-17)。
牠必會傾全力來對付教會,特別是教會中那些屬靈的人及供糧者;使得大家缺少糧食(道理)的供應,以至於一蹶不振!
耶穌說過(太十三52)
「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意為我們既作天國的門徒,就當把我們的心,視為一座屬靈倉庫,裏面積存許許多多的道理;有過去學習的,也有最近新領會的;這樣將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存在內心(西三16),要用的時候,可以隨時拿出來使用!
朋友,您有嗎?!
我們當謹記,今日教會乃世界危城之希望!教會中的屬靈人(如以利沙般),乃是教會危城之希望!盼共勉而奮勇前行!
先參考但以理先知的靈界體驗:
「波斯王古列第三年,有事顯給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這事是真的,是指著大爭戰,但以理通達這事,明白這異象。……
當那時,我但以理悲傷了三個七日。美味我沒有喫,酒肉沒有入我的口,也沒有用油抹我的身,直到滿了三個七日……
他就說但以理阿,不要懼怕,因為從你第一日專心求明白將來的事,又在你神面前刻苦己心,你的言語已蒙應允,我是因你的言語而來。但有波斯國的魔君,攔阻我二十一日,忽然有大君中的一位米迦勒來幫助我……。」(但十章)
但以理先知為了要明白將來的事,此事有關異象及屬靈的奧秘;他刻苦己心,向神禱告,求神指引。
有天使來告訴他,從他第一日專心禱告,真神就知道且應允所求;然而受差遣而來的天使竟受到撒但(波斯國的魔君)的攔阻,以至耽延了二十一日……
由此可知,在靈界中有著奧祕;也讓我們明白,蒙神所愛的聖徒,雖心存渴慕,刻苦己心,要尋求道理的成長及豐盛時,魔鬼總是想辦法攔截、破壞,不讓我們很順利如願地得著神話語的滋潤。
所以,要有耐性、堅毅,多禱告;才可能透過聖靈引導,開啟心眼,明白神的真理及屬靈奧祕!
可嘆!連撒但都知道奪去神道理的重要性;竟然,有些身為神兒女的我們,卻不太重視道理的寶貴。
讓我們如此呼求:
「求祢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祢律法中的奇妙。」(詩一一九18)
除了民不聊生外,整個道德領域,幾乎完全崩潰;殘暴、自私、欺騙、謊言……都出現了。
為了活下去,只好喫孩子了,這不是殘暴是什麼?!
又明明講好的,今日先殺你的孩子,明日再殺我的;等到喫掉別人的孩子後,卻把自己的藏起來(28、29節),這不自私嗎?!不欺騙嗎?!
難怪,不只是外面飢荒,連人心也鬧飢荒;想想看,人心裡沒有神的話,還能期待他多麼高貴?多麼有氣質?!
神的百姓如果長久處於缺乏神的道理的景況中!那麼很可能的,道德、愛心、見證、行為、事奉這些方面,都會顯出它的失敗。
「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阿,求你幫助。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26、27節)
老百姓向王求助,王不能幫忙,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潑冷水「耶和華不幫你」,這豈是安慰扶持百姓的話呢?!簡直在離間人與神的關係,使人對神的慈愛產生莫大的懷疑!
「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的項上,願神重重的降罰與我。」(30、31節)
當他聽到百姓易子而食的慘劇時,他傷心又憤怒,因著對耶和華的不滿,就遷怒於以利沙先知,準備要殺掉先知。
「正說話的時候,使者來到,王也到了,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裏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33節)
王跟在使者後面,來到以利沙的家;那時候,王就公開表示,他認為災禍是神所賜的,所以他不再仰望神了?
綜合以上三個小段落,讓我們感觸很深;隨著情況的發展,王的信仰卻是每況愈下,層層下跌。
起先,還只認為「耶和華不幫助」,到後來竟宣告「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實在可悲!同時,為著埋怨神,甚至想殺死以利沙先知洩恨哩!
如此君王,如何能幫助百姓呢?!自己的禾場上,糧食是空的,怎能助人呢?!自己對神的信心,早就破產,怎能鼓舞人去仰望耶和華呢?!
這個以色列王的信心,真的是蕩然無存;因到後來以利沙宣告神的預言,那是好消息,揭示隔天飢荒就要解除(七1、2),他還是不信。
甚至四癩者回城來報告好消息,王仍然不信,他猶判定那是亞蘭人的詭計(七9-12)。
好諷刺噢!
對外該有的「信心之言」講不出來;
對內不該的「血氣之語」,居然斬釘截鐵,信誓旦旦,鏗鏘有聲!
──我今日若容……以利沙的頭……願神……罰我!
難怪,他被稱為「兇手之子」(32節)!
「那時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長老也與他同坐……以利沙對長老說,你們看這兇手之子打發人來斬我的頭……」(32節)
同樣處身於危城中,先知竟與君王有如斯大的差異;他是「安靜」坐在家中,同席中還有長老。
先知令人感佩的地方,是臨危不亂,而且能安靜自持,於家中保持與神中間的靈交。
所以,他能事先知曉,王派人來殺他的事,同時還不驚惶不畏懼,誠乃真正安息於主懷……
猶有甚者,竟傳達解除飢荒之預言,此乃鼓舞人心之應許,而且事情於隔日也奇妙應驗。
雖解除飢荒,使危城終得平安,是靠賴真神奇妙救贖之功;然而,先知於此境遇中,實有安定人心,扶持信心的穩定功效。
君王,一國之尊;因他乃集號令、威權、行政主宰於一身,本該勤政愛民,上體神旨,下恤民困,解除苦難,使民生活於神恩瀚海之中。
然本以色列王卻不同。
在城危之際,表現得最不稱職的,竟然是君王和軍長(七2)。
處人心惶惶之時,他們不但無法給人任何助益,還動搖人家的信仰意志,甚至要逼迫先知,除掉神的僕人!
他雖懷有些許關懷之情,能夠聆聽災民之訴求(27、28節),而且為災民弒子而食的悽慘,慨然撕裂衣服(他貼身穿著麻衣)表示他的憂傷……
然而,以位高權重的領導人而言,空有愛心、憂心,卻失落對神更大的信心,於事無補!
自己提不出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穩固大家的徬徨……
居然遷怒神的工人,還大言不慚地,要致人於死……
如此,國家的領導者及幹部豈是國家之幸?!
我們暫時作個簡單的分類:
君王──行政上的領導
先知──宗教上的領導
其實,以利沙先知在此期間,也未作特別的工作;我們不要被理論上的「領導」,混淆我們的判斷!
蓋「先知」嘛,除了神聖的職分外,我想也可引伸為先驅者,在對神旨意的明白度或接受度,他總是因著靈性與工作之故,能夠較早較多地明白神的心意;然後再傳遞於民,輔助於民。
所以,先知的角色就較偏向信仰上的帶領;在大家不明瞭神旨時,他負有指引的作用;當大家於信仰動搖之際,他又適時地有穩定人心的能耐!
諸如此類!
我們觀察以利沙,處危城飢荒中,他依然以安靜之心,與長老們在家中……
在當時,他與神的交通,完全沒有受周遭窘迫環境的影響;神還是給他啟示不斷,包括先知本身即將遇到的危險,以及撒瑪利亞城飢荒將解除的預言!
先知的本色,在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危難中不減安靜之心,仍能關上門,與神靈交,散發出一股靜謐祥和之氣!
得神指示將來的災禍,也預示著神憐憫所賜下的恩典!
先知,先知!這屬靈人,神的僕人,真的成為穩定危城中人心的力量!
惜哉!這般靜靜地做工的人,竟然遭到君王的遷怒!
血氣之人,逼迫屬靈之人,又豈是新事一椿?!
所幸,以利沙先知有屬靈權柄,雖受此壓力,仍是「世界的王,在他裏面是毫無所有。」(約十四31)
在此,也企盼;
真教會中凡屬神的傳道人,皆能起而效法以利沙,重視靈修,讓神言啟示不斷,使我們成為穩定眾人的力量!
成為時代中穩定的力量!
如果將世界看為一座危城,那我們真教會就該像以利沙般,在當中傳達神言!
整個故事,給我們信仰上極大的造就;讓我們學習到,應該視透魔鬼的詭計,我們是在打一場屬靈之戰,魔鬼想盡辦法要孤立我們,截走我們屬靈的糧食(神的道理),所以我們更該過著團契親密聯繫的生活,多讀經、聽道,把基督道理豐富地存於心中。
至於教會的領導者,請捫心自問,自己的表現與職分相配嗎,稱職嗎?!
以色列王和他的「軍長」,是危城中表現得最沒有信心的人,甚至存「不信的惡心」,難怪他被眾人踐踏而死!
以利沙能於漫天迷霧、大家困坐愁城之際,安靜地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誠為我們楷模!
傳道人,你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