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以利亞系列8)羅騰樹下的悲歌

◎撰文/郭祝壽 ◎期數:302期 ◎2002.11號
經文:列王紀上第十九章

以利亞見這光景就起來逃命,到了猶大的別是巴,將僕人留在那裏。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樹下,就坐在那裏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


堂堂耶和華真神的先知,曾經叱吒於迦密山上,呼風喚雨的傳奇人物;而今竟如喪家之犬急急奔逃,甚至向神求死;到底是何事故,致使這位信仰的鬥士,急遽改變,萎頓,頹喪?!

君當記得:「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五17);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既與我們一樣,那麼我們高興的事,他必也高興;我們擔心之事,他亦必也難免?!

人活著,總要有目標、有理想;這將成為他生活的動力;所以說「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傳九4)

活著,就有生命、有希望;但若是希望沒了,是否生命就失去意義?!是否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你看,不少人總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他們若不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大概就是希望破滅了!

以利亞的出現,具有時代的意義;他自己也知道,神給他的任務是什麼,他不斷地向著這個目標努力;所以基立溪邊的孤單,及撒勒法寡婦家中的淒涼,都沒動搖先知遵循神話語的心志。迦密山上奮鬥的結果是令人興奮的,總算是在神交待的工作上,有了個圓滿的階段───

然而


耶洗別就差遣人去見以利亞,告訴他說,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王上十九2)

總以為迦密山的工作,已經將巴力的先知殺死,罪惡的勢力應該剷除得差不多了,神賜的恩雨,也降下了……

誰知,王后耶洗別竟發出如此惡毒的警告聲……。那是否代表著罪惡的勢力依舊?!那麼自己過去所做的是否功虧一簣?!

先知迷惘了!

他「見這光景」(3節),覺得環境不利,他感受到生命的威脅;出於人性的本能反應,「就起來逃命」。

其實,耶洗別的恫嚇,虛張聲勢的成分,該較實質上的行動來得更強烈些;她若聰明,而欲致以利亞於死地的話,就不該通知以利亞的;否則就是怒氣填胸,信誓旦旦,有恃無恐,認為以利亞是她俎上肉了!

當然對以利亞而言,不管耶洗別是虛張聲勢,或者真要付諸行動;他面臨作一抉擇的時刻。人生豈不也是常遇須作抉擇的場合嗎?問題是您如何作決定呢?!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以利亞是「見這光景」,然後採取行動;換句話說,他是看環境,判斷情勢,再決定如何。

當下的環境,確是最實際的,我們不能不去理會環境,相反地,我們應該密切注意環境的變化。

然而,敬拜神的人,是否只看環境就夠呢?!單看環境會有什麼結果出現呢!

就以利亞而論,他看環境不利,而作逃命的決定,遂展開了後頭更長的一段旅程,那歷程也是他個人靈命的低潮史;似乎也跑了許多冤枉路,白費工夫!

保羅說過「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五7)基督徒當瞭解,環境的景況,可幫我們判斷,作應變的抉擇;但真正的指引,當來自神的帶領。

主耶穌的門徒彼得,在那膾炙人口的神蹟中,豈不同耶穌一樣走海面,後來「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太十四30);彼得本來相信耶穌的話,無懼於海浪的搖撼,毅然立足於虛無不著力的水面上,只因後來眼光焦點集中於「風甚大」,他就害怕,而沉下水去……

可見信心能助我們超越環境的障礙;若著眼於環境的表象,它將吞噬我們的信心,讓我們沒頂!

以利亞在聽到恫嚇後,只純粹以平常直覺作出反應「逃」,殊屬可惜;他若稍安勿躁,以安靜之心禱告神,或許之後的演變,又將是別有一番情境!


既逃命,又求死,豈非矛盾。因怕死,所以要逃命;既逃了命,又要求死!那必定覺得「生不如死」!生死兩茫茫,不思量……為什麼,以利亞有如此的矛盾情結:

一、挫折感───希望的幻滅

中國歷史上的詞人,李後主曾填詠「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國家沒了,無處話淒涼!

人活著,最可悲的就是希望的幻滅,理想的破碎,哀莫大於心死;理想與希望,是引發人不斷向前向上、奮力提昇的動力;若希望成失望,再成絕望,一切都成空,那怎能還有前行的勇氣?!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以利亞聽到耶洗別的恐嚇,他以為自己從前的奮鬥,都無濟於事,否則耶洗別如何還能這般囂張?本以為自己在迦密山上所建立的屬靈功業,應該能夠壓制亞哈夫婦所培植的邪惡勢力;就算沒帶給全國信仰的大復興,至少也給神名神榮的彰顯吧!哪知,一到耶斯列,邪惡的勢力已經在那等待他。所以,讓他有一種「錯覺」,自己所做的,根本不算什麼的;自己以為成功的,其實還是失敗的。

因為他對工作,是如此地投入,執著(才有可能在迦密山上一整天),也才有如此地期待。

希望愈大,遇挫折時,失望也愈大。

以利亞,在茲念茲;他一直盼望見到耶和華的榮耀,重新彰顯在百姓當中,使復興的火焰,燃遍全以色列地。

他似乎為此光榮目標而生,而預備、操練,以至奮鬥;想不到在「大功告成」的當兒,他沒見到欣欣向榮的景象,倒是耶洗別的可怕力量,更逼近他……

他的理想,漸漸地破滅;至終,他不敢想像,他還有能力,為神來完成這個「美夢」!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北宋.晏殊:浣溪紗)

記得嗎?!耶穌的門徒們,當主耶穌離世後,他們有一段時間,心中黯然;他們覺得沒有希望,生命沒有重心,生活也沒有方向;他們茫茫然……

後來彼得說「我打魚去」,其他門徒也跟著去;然後是整夜沒打到甚麼(約二十一3)。你看,一切都是茫然,迷惘……

二、失落感──自我的期許

以利亞向神求死:「耶和華啊,罷了!求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4節)

他向神求死的時候,提出一個理由:「我不勝於我的列祖」。關於此點,有人認為以利亞太高傲了,驕傲得想與他的列祖們比個高下,纔會落得今日下場。筆者則以為,這是觀點的問題。

聽過「江山代有才人出,獨領風騷數百年。」這詩句吧!

每個時代,各有當代的英雄豪傑;因時代的差異,所以他們各擅勝場,誠不能比較。

能成為時代的英豪,必定有他的才氣或傲氣,那也無可厚非;當他們重視自己的時候,有時會將自己比擬為歷史上,他們所尊敬而效法的人物,甚至不讓前人專美於前。

就像三國時的諸葛亮,就曾自擬如春秋時代的管仲!

因此,我覺得以利亞他應該對「自我的期許」非常高,他重視神對他的選召與託負;特別是當代的信仰狀態,全國一片黑暗,他被託負,就像一盞警世明燈,您說他能不自重嗎?!他不該自重嗎?!

就像在末世的今日,為什麼我們要一直強調「得救的真教會」;道理是如出一轍的。因我們知道神託負的使命,是何等地重要,所以我們也格外尊重自己的身分。活在神大使命的託負下,人過著自尊自重的精神立場,我們可以去非議他嗎?!

當然,我們不期望,人的自我期許,使他變得怪僻,使他變得驕傲……

以利亞在他的時代,能感受到,自己獨特的重要性,他想要扮演好在這階段中,神所賦予他的角色;如今因著工作受挫,他想他並不能比他的祖宗們表現得更好;才會有那悲痛的呻吟!

引一段類似的聖經──摩西求死

摩西對耶和華說:

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這樣待我,我若在眼前蒙恩,求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十一11-15)

無獨有偶,偉大的神人摩西,竟也向神求死,原因是責任太重了;當摩西和以利亞自覺無法承擔起神給予的工作時,他們都有相同的反應,即是「求死」。

他們都求好心切,也重視神賦予他們的工作,如果他們覺察到自己力不能勝時,他們有著深沉的失落感,覺得對不起神,也對不起大家。甚至埋怨自己,竟然是如此地無用!

試看摩西的哀號:

「我從哪裏得肉給這百姓喫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喫罷。」

環境的壓力,若超過我們能掌控的時候;或者所承擔的聖工,難度超越我們能負荷的程度時;往往我們本來自我期許甚高的心態,會受到衝擊,甚至潰散;對自 我,就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也不再有把握,甚至任何雄心大志也蕩然無存了。

我想,以利亞大概也是如此吧!

三、無力感──身心的疲憊

因著對自我的期許,及對工作的執著,以利亞他的身心,他的全人,都投入奮戰的行列。

信仰的爭戰,本來就是一場屬靈的爭戰,想要贏得這場爭戰,需要全力以赴的;全力以赴啊,那必要是身體、心靈、意志全方位地投入,而且要支撐到最後一刻,成就一切,還能站立得住。(弗六13)

1.身體上

以利亞為挽回百姓的信仰,與巴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周旋了一整天;接著又在山頂上求雨,後來蒙神的靈降臨,得能力奔跑到耶斯列(約17哩)。

緊接著,聽到耶洗別的恐嚇,他倉惶地逃命,由耶斯列到別是巴(距離約160公里),又走了一天的路程到羅騰樹下(估計約20多公里),將這些路程加起來算,大約180公里左右;您說,他不累嗎?!如果再加上後來的別是巴到何烈山(約370公里),那這段路真的是好遠好遠的旅程了。

他雖是先知,但仍與我們大家一樣,帶有血肉之軀,仍有身體之正常需求,疲倦時,也是會累的,不是嗎?!

您看他向神求死後,沒多久,躺在樹下就睡著了;說不定,還鼾聲大作哩!

客官,想想看,假如您走了一日的路程,您累不累?!

(註:筆者現在的工作地點在台中,每次由羅東搭自強號火車到台中,約五個小時,車上睡覺休息、吹冷氣;到達目的地後,猶覺好累;我想我愧對以利亞!)

天使叫醒以利亞,讓他吃東西,他喫喝完了,躺下仍然睡著。想想看,若不是真的過度透支了體力,可以連續睡兩場長覺嗎?!

言歸正傳,我們能夠確定的,這趟旅程使得他又飢又渴又累,所以神才如此照顧他。

2.心理上

首先,我們要稍提醒的,是我們的身體狀況會影響我們心理上的反應。

其次,以當時以利亞自己的描述,他一直覺得很「孤單」。他覺得在捍衛信仰的爭戰中,他只是一個人,他告訴神「只剩我一個人」;不論事實如何,他表明心理上的感受。

孤單的感覺,若再加上低潮的頹喪,它將潰堤成洪流的缺口,一發不可收拾。以利亞在信心低潮,一方面耶洗別的恫嚇,讓他著慌;再加上長途的跋涉,這真叫他身心俱疲;難怪,他要向神呼求:

罷了!罷了!
現代中文譯本作:「我受不了啦!」
真是:萬念俱灰!

3.靈性上

耶穌曾說過「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九12)

以利亞這時候,是靈性低潮期,他的靈性上出了毛病;所以,工作停頓,對事情的判斷也不再那麼準確,躲在洞中,還以為是大發熱心;對於過去神給予的託負,也認為自己力所未逮,理想已經破滅。

凡以上三者,錯綜複雜,糾纏一塊,難怪以利亞會如此倦怠、無力!朋友們,當你在信仰上、工作上感覺乏力的時候,請你省視自己,是否也在這幾方面出了問題!真神後來醫治以利亞的毛病,就是針對這三方面,來予以診治的。

四、孤獨感──孤單的自憐

往往,領導者是孤單的。

先知,也是孤獨的。

因為高處不勝寒;屬靈領域更是!

雖然以利亞經過「孤單」的操練,然而在實際信仰的考驗中,他還是體會出「孤臣無力可回天」的無奈與心酸。

當他進入何烈山的洞中,神問他在做甚麼;他竟控告以色列人說:「主啊,他們殺了的先知,拆了的祭壇,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羅十一2-3)

保羅用很強烈的字眼「控告」來形容以利亞當時的情緒;以利亞當時會有那種反應,想必他強烈地感受到「孤單」的苦痛,所以,他一連兩次都提到,只剩下他一個人;對於同胞們,他覺得他們都眾叛親離,只留下他為神作中流砥柱,苦苦支撐……

他不知不覺產生了「自憐」的心態;人愈在軟弱時,若愈覺得自己,為什麼這麼可憐,這麼悲淒,真是情何以堪時,他必定更軟弱更無力。因此,千萬不能陷入自己憐憫自己的泥沼中……

以利亞這時候,內心的感受,充滿了挫折、徬徨,無力,孤單,再加上自憐,難怪他要向神求死了!

從迦密山上延伸到羅騰樹下,是以利亞信心由高潮轉變為低潮的具體呈現;今日不論我們是以「信心低潮」或「情緒低潮」或「職業倦怠」等角度來探索,我們會覺得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樣本,給予我們在信仰生活上,再次思考;如何可避免重蹈覆轍!「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我想這是保羅給我們的忠告!


歌曰:「耶和華啊,求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裏面憂悶。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找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哀三19-25)

雖然以利亞向神求死,真神並沒有照祂軟弱的兒女,在心中昏暗時所求的,予以成全。

以利亞在鬱悒中,沉沉地睡去……

神安排天使,將他拍醒,且為他預備了水與餅;他吃喝之後,仍躺下睡著……。

後來,天使告訴他「當走的路甚遠」。的確,當走的路甚遠,所以,要好好地吃喝,充足地吃喝。

以利亞因筋疲力竭,當初才會在樹下睡著,被叫醒吃喝之後,又躺下;足證他實在太累了;所以連續兩次,表示非如此,難以恢復體力。真神這般預備,也該是先恢復以利亞的身體狀況,讓他睡飽吃飽喝飽之餘,才上路,奔那甚遠的路程。很可惜,不少人既要「馬兒會跑,又不給馬兒吃草」;摩西的律法記著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林前九9)

不少人談到以利亞這段有關吃喝的故事時,都不去正視最基本的信息;即人需要吃喝、需要休息。

肉體有肉體上自然的需求;此為真神造物的自然律。所以主耶穌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那時他們在打魚,已經整個晚上沒有打著甚麼。(約二十一3-14)

主耶穌顯現的目的,其實是要鼓舞他們失落的心志,但是主卻在岸上,準備了炭火,上面還有魚和餅;那是給他們享用的,以解「飢寒交迫」之急!

看主耶穌多體貼,岸上的炭火,不單溫暖了他們的身體,也暖和了他們冰冷的內心。

其實,只要多一點點關心,付一些些的行動,往往就能令人起死回生的;可是人們就常常吝於付出那麼一點點愛心的行動。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二15-16)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

神要我們休息。

可是,我非常擔心,不少人常越過真神的要求,好像他們比神更屬靈般。

想想看,以利亞在極度疲憊的當兒,神竟然接連地為他準備了兩餐的食物,也讓他睡個夠;這豈不是讓他好好休息,恢復體力?!

休息,難道不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嗎?!

《雅歌》曰:「求你們給我葡萄乾增補我力,給我蘋果暢快我心。」(歌二5)

偏偏很多人,看神幫助以利亞時,只強調靈意解,吾覺遺憾!

當然,靈意解的角度非常美,道理也很好。通常是這般引申:
「水」:指聖靈,活水。
「餅」:指神的話,道理。

所以,當然軟弱時,要多禱告被聖靈充滿;要多讀聖經,領受神道理,如同領受食物一樣(耶十五16)。

然而,我想若能讓肉身上的需求先得到滿足,再配合靈性上的激發,豈不是更圓滿合宜麼?!

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只不過我們要知道,前頭當跑的路,還甚遠,所以,在天國的道途上,要不斷地(重覆地)汲取神聖靈的滋潤,及道理的增補;如此,方能仗著屬靈飲食的力量,顯出奇妙作為(走了40晝夜),達到神的面前(神的山)。

順便幽默一下:朋友,當你靈性軟弱得睡著時,請還記得保有那麼一點點的敏感度,好嗎?!

有些人,天使怎麼拍他,總是叫不醒的……


俗語說:心病要用心藥醫。

以利亞此時的心病是「我」。

當神問他,你在這裏作甚麼?(9節)

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的約,毀壞了的壇,用刀殺了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

整段話的字裏行間,都洋溢著自我,所以,他也瞧不起別人似的,批評別人;好像全以色列民中,惟獨他最忠貞,最愛神……

這種自我膨脹的心態平時就不願與別人配合,若遇到工作不順暢時,則理想幻滅,易演變為對別人胡亂指控。

後來,神只有透露出一絲亮光:「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18節)

神讓他知道,他想錯了。他並不孤單。

還有七千人,與他一樣,永不妥協。

只是,他們之間,未能結成線,甚至未交織成面,殊為可惜!他們每每是單兵作戰地衝鋒陷陣;而非群策群力的戰略攻防。

透視以利亞的失敗,讓我們發現了信徒的點線面體所構築的屬靈空間,竟是如此地龐大,而我們一直沒有徹底地發揮;今日教會想更穩固地屹立於世界,發出屬靈的能力,彼此間的團契與聯繫,當更緊密才是。

「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5)

所以,「人若自潔……作貴重的器皿……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二21-22)

以利亞是聖經人物中,少數驚天動地的偉大人物之一,我們感受到,英雄如他即使奮其全力,對抗亞哈和耶洗別的惡勢力,終如螳螂擋臂;只憑個人力量,去和黑暗勢力較量,有如小飛蟲要衝破蜘蛛大網般地困難。

所以,我們當善用資源;將我們每個小個體的點,和別的弟兄姊妹聯繫,進而達到小團契大團契的階段,最後匯集成教會具體力量的呈現。

惟有力量的整合,搭配,才能發揮更大的力量,也惟有靠著彼此維繫的拉力,方能牽引住我們不至失落!

與人團契,與神團契,神與人大團契,是末世信徒不容忽視的大課題。


因著挫折,以利亞失去了自信,覺得不勝於列祖,慨嘆自己無用;他的靈性好像由山頂跌落到谷底,不敢自詡能為神做何事了。

神的慈愛,真的撫慰他僕人心裏的傷痕;沒有責備,只有信任、安慰與交託;藉著三項影響以色列全國命運的工作託負,神間接地暗示他,他在神心中的分量,仍然是相當重的。

啊!這將給參予事工的人,多大的鼓勵與安慰!

君不見,今日教會中的年輕人,剛被賦予聖工時,那分驚喜與神采奕奕的表情嗎?!


想像中,耶洗別佈下天羅地網,欲緝拿以利亞,以利亞穿越重重障礙,翻山越嶺,跑了將近兩百公里的路程,終於脫險。可是在平安之地的羅騰樹下,他竟還向神求死;可見,在他的心裏,猶陷在絕地中,此情此景,讓筆者覺得,在以利亞的心中,仍有無數個網,將他纏累住,因此他會有垂死掙扎……

耶洗別的天羅地網雖可怕,畢竟只是外在、可見的、有形的,所以可以穿越。但以利亞自己心中,卻也有不少的網羅,那些是無形的,諸如成就感(太過強調將變質為自義)等,這些若不能好好調適,則將織成一面面的網羅,使人陷在其中動彈不得。

所以,有些人,心中是名利之網,有些是情欲之網,有些是權勢之網……。若心中之網不除,不論逃到何方,總還是身處險地吧?!

你以為如何?!

後記──「逃」的再思

聖工的再託負───靈性上

心結──心理上

你們要休息──身體上

真神慈愛撫慰

逃命與求死

平地一聲雷:耶洗別的恫嚇

英雄何竟仆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