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以利亞系列7)以利亞的生命歷程

◎撰文/郭祝壽 ◎期數:301期 ◎2002.10號
經文:列王紀上第十七章
楔子:


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太六25-34)

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生命不勝於飲食麼?」;既然許多人為飲食而憂慮,那表示著「飲食」這問題,成為我們多數人的負擔,大部分的人,汲汲營營的,又豈不是為求肚子的溫飽嗎?!

但基督徒該有比肚腹溫飽更遠大的目標,即是求神國和神義;耶穌告訴我們,要「先」求神國神義;則生活所需一切,天父必賞賜。

既有「先」,就有「後」。

有先後,就有輕重!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以利亞先知,既為神國事工被選召,他當仁不讓茲茲於懷的信念,當是挽回全國墮落之信仰,重新樹立真神的榮耀。可是,在這莊嚴的目標達成之前,他必須能夠確信,他的所行所為,神必看顧。換句話說,神必須先操練他,讓他體會:神是信實的神、慈愛的神、有大能的神;從照顧他的生活,直至他的事工;日後才有可能,公開宣言「耶和華是神」。

因此,以利亞在公開事奉前的行程,我們可以將之視為神對他的訓練;訓練他的信心、品格、特質;而這一切皆落實在最平凡的生活中。
生活與生命


由基立溪到撒勒法這趟旅程,我們發現,一直是暗中進行著,而它所代表的最直接意思,大概可說是從生活方面的信心,操練到生命方面的信心。而這種改變,應該是一種提昇、跳脫、成熟。

所以,耶穌說「生命不勝於飲食麼?」

生命的操練,的確比生活的操練難的多了!

既然主耶穌強調「先」求神國,則代表有關生活的問題,是要靠信心去交託、去信靠。

在基立溪旁,先知真的靠信心度日,他體會到舉國飢荒之時,神如何「信實」地養活他;他不知道,烏鴉是如何找到食物來給他,他祇知道是神的大能與慈愛!

神讓他知道,生活是不成問題的!只要你專心信靠!

在撒勒法寡婦家,我想他被操練得更嚴苛,也許我們可以就信心的向度與量度,來討論之!

寡婦家,老實說是「超級貧戶」。

現在以利亞來寄居她家。以前在基立溪旁,雖生活困頓,但自己一人吃飽,就無所擔憂;然而現居寡婦家中,連他自己在內,共三個人嗷嗷待哺,依然靠信心生活。

以前信心的操練,是自己一個人;現在則是三個人了;以人的立場來看,真是信心的負擔了;所以他信心的負荷力必然要加增的。(當然絕對成熟的信心,該是沒有如此困擾的)。

我以為用保羅的體驗,最易形容以利亞當時的寫照了:「我的恩典夠你用的」(林後十二9)

「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六10)

在基立溪也好、撒勒法寡婦家也好,我們發現,真神照顧他,卻將他放在「生活最艱苦的地方」,但總是平安度過。所以,我們應該能夠坦然信靠,雖不一定都豐衣足食,但主恩夠用。

想到「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主恩豈不常於這種時刻出現嗎?!
時代與工人


非常時代,須要非常的工人。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以利亞要在當時的世代,為神作中流砥柱,非有不同於尋常的操練,則不足以挽狂瀾……

所以,真神給他的環境,是基立溪、是烏鴉……

如斯景象,如斯境遇,折煞人志,羞煞人心……

接著是西頓撒勒法,是窮寡婦……

堂堂以色列國的先知,竟不能被同胞接納,猶要避居異邦,情何以堪?!還要窮寡婦供養他?!於心何忍……
蛻變


人不可只活在自己的天地中;不論你的行為多好、信心多棒;因為人是過群居的生活。

信徒亦然,神不單只救贖你,選召你;祂是救贖我們全體;因此,我們要學習過群體的生活;對新約時代的信徒而言,我們要過教會肢體的生活。

教會的組成基礎是家庭,所以,在學習過教會生活之前,必先學會如何過家庭生活。

古人所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確是不差!

在以利亞先知投入全國事工前,神也先讓他接觸一個家庭,學習過家庭生活,與人相處之道。

這個家庭是,一個外邦窮寡婦,及一個孩子。

飢荒中,他們除了靠信心,仰望神的帶領外,我認為他們彼此都要學習更多的功課!

而這些功課,可能是尊重、體諒、包容、信任、付出或是愛心……。(弗四1-3;腓二4;帖前五14)

撒勒法寡婦的兒子生病之前,以利亞所遭遇的,大部分是生活層面的考驗;但孩子生病死後,以利亞面對的,卻是人的生命問題。目前最棘手的是,他正面對死亡,他必須超越這個難題;假若他不能克服,那他也將無法在眾同胞面前,宣告耶和華是神,是自然界的主宰,是生命的賜予者……
至柔與至堅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以利亞的出現,是要敲開亞哈緊閉的心扉,然堅硬如鐵石心腸的他,如何可將之開啟呢?!當然是靠神的大能。神大能的表現,一方以罰,一方以愛;而這種特質,以利亞這位神人,亦務必要兼具,才能真正成為神人。

以利亞偉大,並不單是他的信心、他的禱告,或呼風喚雨的能力;他的可貴處,乃「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五17),所以,有必要時,他會「懇切」禱告。如果,他只是一個充滿能力的先知,但缺乏至情至性,那我們可能不會把他當作偉大屬靈的大英雄了。

感謝主,以利亞面對寡婦的苦難時,我們發現他有血有淚,有人性,有關愛;苟一個人已身具神同在之大能,又能散發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人性,那真是太偉大了;誠為社會之福,國家之福,萬民之福。

范仲淹的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仁民愛物之胸襟,躍然紙上。

其實,這就是聖經所強調的愛。

愛可包容一切;愛是世間最大的力量。
死亡與復活


有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是靠20%IQ (智商)+70%EQ(情緒智商)+10%機會。

與人相處的秘訣,貴在情緒智慧的發揮。

所以,不論他的智商有多高,假使他不善於與人相處,那麼,他成功的機率就少得可憐!

我們可嘗試將這些條件,來衡量以利亞的情況。

就讓我們以寡婦失子的事件,來探討看看。

以下簡略提出三個特點(與EQ有關):

1.安靜傾聽──傾聽心

這事以後,作那家主母的婦人,她兒子病了;病得甚重,以致身無氣息。婦人對以利亞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裏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十七17-18)

婦人因兒子死了,心中愁苦,說話難免犀利、抱怨;可是在這當兒,我們看見以利亞是靜靜地聽,沒有半句辯解與不悅。相信這時候,他明白再多的言語,也是無濟於事的。

豈不是嗎?知者不言!


這時候,最好的態度,就是靜靜地傾聽。即使婦人的言語,頗有微詞,先知仍能捺住性子包容。

與人相處,貴在知心。所以,知音難覓!

想要知心,傾聽對方的心事,誠為第一要務;因「言為心聲」嘛!

今日又有多少人,肯靜下心來,聽聽別人的心聲?!多數人把握住機會,忙著發表自己的高見!他哪有心思去注意別人口中的弦外之音呢!他又怎能與人談心、交心呢?!

在輔導工作中,安靜地聆聽對方的情況,豈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嗎?!「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十八13)。智者之言。

肯用心傾聽,表示你在乎對方、關心對方,想幫助對方;如此態度,能夠給予當事者多大的鼓勵,那是難以測度的!

您知道麼?有時候,受苦者,他只想找個對象,訴訴心曲;或者,發洩一下情緒,然後就「雨過天青」。

如此特質,在以利沙身上也曾顯露出來;那是在書念婦人喪失她愛子的時候(王下四28)。以利亞和以利沙這兩位先知,我們觀察到:神藉他們的手,在民中行了許多神蹟,也彰顯了神榮;他們都能聆聽神的言語,也都願意傾耳聽聽人們的心聲。難怪!他們永活在人們心中……;你呢?!

2.感同身受──同理心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胸懷,是最感人的。當以利亞聽完婦人的訴苦後,他說「把你的兒子交給我」(十七19)。

孩子,是婦人的最愛;孩子死,是婦人的最痛。現在,以利亞將孩子由婦人懷中接過來,似也承接了她的最愛與最痛;他並未置身事外,相反地,他感同身受;與婦人同表哀戚!

所以,他說「把妳兒子交給我」!

婦人的苦楚,成為他的苦楚;婦人的憂傷也成為他的憂傷;因此他的禱告,能夠以憂傷之情來問天上的父神;那是充滿感情與憂傷的詢問:

「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裏,就降禍與她……嗎?!」(20節)

禱告,最忌諱的就是「有口無心」;就因為以利亞對婦人的苦難,有同理心的反應,所以,他的禱告,能夠真誠,持久……,耶穌說的「愛人如己」應可運用在此吧!

3.自我反省──反省心

以利亞求告神說:
「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裏,就禍與她,使她的兒子死了嗎?」(20節)

在以利亞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神賜靈魂重入身體之前(21節),他竟先向神提出他的困惑。

看他問題的焦點,竟然是「我」字;雖滿心不解,但他還是由自己的立場,先作一番審視。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六7)

「我們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耶和華。我們當誠心向天上的神舉手禱告。」(哀三40-41)

《傳道書》既言「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七14)。所以,以利亞在此處的態度,真為我們立下一德行的標竿。遇事時,總先由「自己」作檢視,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責任,牽累別人。

似乎人的通病,喜歡把犯錯時該承擔的責任,推給別人。想當年,人類的老祖宗亞當與夏娃,偷吃了善惡樹的果子後,神追究起來,他們在那兒,將責任一股腦兒地推到別人身上……(創第三章)

後來的掃羅王也一樣;當他打敗亞瑪力人之際,違神命令留下上好的牛羊,被撒母耳先知質詢時,他也將該承擔的責任,都卸到百姓身上。(撒上第十五章)

所以,在一個團體中生活,若遇不如意事發生時,能夠先坦率作自我檢討的人,他才可能與大家和睦相處,甚至領導群倫。
神人


婦人看見以利亞將自己的愛子,完好無缺地交回她時,她禁不住讚他為「神人」(24節)。

蓋神人者,神的人,屬神的人也!

而神是光、希望、生命。

所以神人也該具有「光、希望、生命」的能力。

當人家處黑暗時,他能夠給予光明;
當人家處失望時,他能夠給予希望;
當人家處死亡時,他能夠給予生命。

神人,他就如一根屬靈的管子,在那兒傳遞神的生活,使人脫離灰暗,進入光明。

所以,神人是個透空的導管;成為神和人之聯繫;若此,神人須不須對神有充足的信心,及對人有滿溢的愛心呢?!

以利亞就是對神有足夠的信心,相信神是生命的掌管者,才敢企求神將靈魂再賜下,否則,人死焉能復生?再者,對寡婦及小孩,洋溢著真實的愛;才會將小孩抱到自己所住的樓中,放在床上,再三地禱告祈求。

唉!自己所住的房間,床上;這是個人最隱密的地方,通常我們不隨便讓人來使用的,而今,先知將孩子帶來,那意味著先知對他的接納,完全沒有隔閡,甚至表示他們的關係是何等地親密。

神人者,作一國之先知;國人皆是他的手足同胞。若他想成為神眷顧同胞的導管,他必然要有「民胞物與」的愛心;他必要有足夠的耐性,去傾聽全民的聲音;他也必要有將心比心的同理心,才能感受到別人心靈的悸動……

在撒勒法的寡婦家中,真神賦予以利亞最基礎,也是最嚴格的訓練;不論是三餐不繼的苦日子,或是卑屈地讓污穢的烏鴉及窮寡婦來餧養他,甚至男女間聖潔的考驗;及最後孩子死亡的難題;考驗簡直如浪濤滔天,一波波襲來……。若不如此,焉能成就一代偉大的神人、傳奇的先知?

以利亞由基立溪,一直到撒勒法的階段,神藉這些不同的環境,來造就他不朽的信心與愛心。如果說,信心是對神大能的信靠,那將發出無堅不摧的能力;那麼,愛心又是對人苦難的悲憫,亦將泛出雄渾無比的感力。試想這兩種舉世最大的能力,集合在以利亞身上,他如何不能去輕叩亞哈王崇偶的國門?他閃耀著神的光彩,如何不能席捲以色列國?!
挑戰與勇氣──把你兒子交給我


為神工作,除了要有信心及愛心外,我想還需要加上「勇氣」。面對挑戰的勇氣。

撒勒法的寡婦,懷抱著她死去的孩子,來找先知理論;姑不論她所言的是與非,但她陳述一件事實,她的兒子死了。

以利亞必須面對此一局面。這是一個傷痛的局面!

很意外地,他竟說「把妳兒子交給我」。

常常,我們在事奉神時,有許多機會,遇見這樣的場面,別人把他們的重擔呈現在你的眼前,而且那種困難的程度又非同小可(簡直不知怎麼辨);那時,我們的態度何如?
以利亞此時的反應是「面對挑戰」!

即使他不瞭解事情發生的原因,他也沒有一個具體解決的辨法;他還是毅然地承接下來。然後一而再、再而三地迫切禱告,終使小孩復甦。

面對挑戰,當仁不讓。

這是每位神所選召的工人,所應具備的精神。

當年的摩西、約書亞、尼希米……等,皆如是;你呢?!
危機與契機


因為有困難與危險,相對地也出現一個機會。問題是如何去面對、如何去解決?

危機是「危險+機會」,它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是一蹶不振,一是
一飛沖天;簡言之,成功與失敗。

因此,面對挑戰的心態,非常重要!

試看以利亞經過這個事情後,婦人對他的評價是:「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24節)

不單婦人的信仰得到再造,相信以利亞本身,也得到生命更深的經歷吧!

原來,苦難是神所化裝的祝福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