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383期 ◎2009.08號
曲調名:ELLESDIE,8.7.8.7 Double
作詞者:Henry Francis Lyte, 1793-1847
作曲者:Wolfgang A. Mozart, 1756-1791
Arr. Hubert P. Main, 1839-1925
第一節譜例:今我撇下凡百世物,甘背十架跟耶穌, Jesus, I my cross have taken, All to leave, and follow Thee;
本詩作詞者萊特(Henry Francis Lyte, 1793-1847)是英國聖公會一位博學且十分出名的牧師。他之所以能夠出名,並非單因他的學識淵博或靈命高深、也非單因他熱心愛人或敬虔愛主,雖然這些都是事實,且他一生還充滿了許多感人的事蹟及艱苦的過去,但是真正令他享有盛名的,就是完成了本會讚美詩239首〈求主同住〉這首偉大的詩歌。
萊特早年生於愛爾蘭,幼年時父親擔任船長不幸罹難,他在比別人更艱苦的學習環境中,甚至半工半讀,卻能以名列前茅的成績完成都柏林三一學院的課程,並三度獲得寫詩獎金,在文學與醫學的前途抉擇下,他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而選擇了神學,獻身神職照顧信徒,並且帶領許多人歸主。
1815年他在愛爾蘭一教會任副牧師,兩年後,有位同工病危他前去探望,他們同讀保羅書信,神藉此開啟他屬靈的眼睛,改變了他整個生命。在教會中,他特別關懷、幫助貧苦的兒童,他生活清苦,但心中充滿屬天的喜樂。
1823年他自願來到Brixham,一個偏僻落後的漁村,當了二十四年的牧師,並想用愛來感化這些漁民,但粗暴無知的漁夫們似乎不能欣賞他,因此他經常寫詩表達心靈的感受。然而繁重的教牧工作及潮濕的海洋氣候,對他的氣喘和肺病不利,親友勸他遷居無效,他還是勤勞地為主作工,他常說:「銹壞不如磨壞。」
1824年,萊特寫下本詩,記錄了他在信仰裡深刻的感受與決志,他說:「主!我背起了我的十字架。」藉由苦難,他體會到十字架是他的避難所,是他與神單獨親近之處。原詩本有六節,首次收錄於萊特的Sacred Poetry詩集中。1831年,Joshna Leavitt為某次的復興運動需要而發行了本詩歌。
1847年夏,萊特的身體已無法支撐,醫生囑付他必須即刻易地療養。因此他終於決定遵照醫囑休養。在他動身前一日,他在自己服事許多年之教區作最後一次的告別佈道並主持聖餐,勸勉信徒及時認識、感謝和依靠主。隔日,他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個漁村,起程前往義大利去靜養休息。但三個星期後,他途中來到法國的尼斯時,便與世長辭,而且葬在該地。底下是他於告別佈道時的一段摘錄:
「弟兄們,今天在此我站在你們中間,正如從死裡復活一樣,好像我也許可以使你們印象深刻,並且藉著適時認識基督的死,引導你們為這要臨到眾人的嚴肅時刻作好準備。」
本詩曲調是緬幼拔(Hubert P. Main, 1839-1925)註於1873年改自奧國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 Mozont, 1756-1791)名曲中的一段(此改編首次收錄於Winnowed Hymns詩歌集中,並以「Air, Mozart, Arr. H.P.M.」加註)。
關於本詩有個感人的故事。在美國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猶太人,他的獨生愛女信了基督教。按照猶太人的風俗,是要趕出家門。在女兒20歲生日那天,她父親廣宴親友,席間宣布,給她最後一次機會,如她再不放棄基督教的信仰,她將失去所有財富,被逐出家門,斷絕父女關係。女兒聽了,從容地走到琴旁,邊彈邊唱本詩,唱畢,她和父母親友告別,只帶一本聖經離家。此後她一生在貧民中傳揚福音。
註1.曲調名──ELLESDIE,為譜曲者Main之筆名。
註2.本詩作曲者與68首相同,其相關介紹請參見《聖靈》月刊2008年8月號(371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